無論是熱死還是凍死,都不會讓人感覺到舒服。每年的夏季與冬季,總會有人因為酷暑或者嚴寒的天氣而死亡,如果有選擇的話,誰也不願意遭受極端環境的折磨。
人類是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為36℃-37℃,而人體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的氣溫變動而變化,哪怕是冬季零下20℃,人體依然會保持著正常的體溫。體溫增加或者降低都會讓人感到不適,最適合人體生存的環境溫度為20℃~28℃,這個溫度區間不冷不熱,一般在春末夏初時出現,此時的人體會感到輕鬆愉悅,精神狀態極佳。
熱死的原理
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時,外界的溫度會慢慢的超過體溫,此時血液循環會加快,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比往常時候更快,體內熱量不斷積累,而一旦超過臨界點,體內熱量將無法發散出去,最終導致體溫上升,人體會出現身體疲倦,精神疲憊的反應。這個時候人體開始大量的出汗,體內調節體溫的功能將會失效,汗腺逐漸的出現故障。汗液會不斷地帶走熱量,但如果不進行降溫的話,脫水的過程並不會停止,進而導致電解質紊亂,人體出現中暑反應,嚴重的會導致器官衰竭,最終失去生命。
不少人有過泡澡,洗桑拿的經歷,但實際上澡堂子裡面因為水比較多,人體的血管處於舒張狀態,體內熱量能夠揮發出去,反而對高溫的忍耐更強。科學家做過實驗,人體在71℃的氣溫下,能夠存活一個小時,在93℃的環境下能夠存活半個小時,但我相信沒有人想經歷這個溫度,因為不少人有過中暑的經歷,夏天炎熱的氣溫下,中暑者比比皆是。
脫水的人會感到虛脫,中暑的人會出現頭暈、腦脹、乏力、口渴、四肢灼熱、神志不清等狀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的話,嚴重的會導致熱射病。熱射病的反應與人體熱死的某些經歷極為相似,體內器官衰竭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難受,而極致的難受與痛苦讓人難以承受。如果驚厥昏迷了的話,還感受不到,如果意識稍微清醒一點的話,甚至能夠體驗到渾身滾燙、皮膚灼燒的感覺,關鍵是這個狀態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意識裡面需要長久的忍受痛苦,總之熱死的經歷,我相信沒有人願意去感受。
凍死的經歷
相比高溫的環境,很多人倒是願意生存在低溫環境下。人類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抵抗低溫,除了保暖服能夠保溫外,人體也能夠通過燃燒體內脂肪來給體內補充熱量。實際上,人體抗凍能力遠比耐熱能力強,西伯利亞奧伊米亞康地區曾經有過零下67℃的極致低溫,世代生活在那裡裡的人們冬天會遇到殘酷的挑戰。
人體體內的酶在高溫下會直接失去活性,但在低溫條件下,酶只不過是降低了活性,並不會失去作用,此時體內血液循環變慢,人體出現應激反應,熱量會優先供給體內臟器,這樣反而能夠讓人體在低溫下保持低效率正常運轉。
我們聽說過不少冬天在室外凍死的案例,那些人因為醉酒,大腦失去了意識,對外界的寒冷一無所知。凍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非是一下子進入極致的環境中,人體從開始的打顫,體內的熱量開始抵抗寒冷,血液循環速度降低,到最後慢慢的失去知覺,體內各器官處於瀕死狀態。
為何冷凍環境下,人體的反應完全不同?
低溫環境下,體內熱量逐漸的揮發,人體溫度降低,大腦皮層反而開始興奮,會出現低體溫症,人體有優先保護上身器官,而放棄四肢部位。等到體溫降低到30℃,人體實際上呼吸已經大幅減弱,意識開始模糊,已經感受不到身體冷凍帶來的痛苦,體內溫度持續降低後,大腦反而開始出現幻覺,身體會有一種發熱的感覺,以至於一些人覺得環境比較熱,想脫衣散熱,殊不知這已經是生命最危險的時刻。
總結
冷凍的過程除開始階段人體會覺得冷之外,身體會逐漸的失去知覺,反而感受不到多少痛苦,而熱死的過程就難以忍受了,人體會持續的感受到身體受到侵襲,口乾舌燥,皮膚灼熱,總之兩種死法都非常痛苦,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一定不要讓自己置身危險的環境中,珍愛自己的生命,夏天做好防曬措施,冬天不要盲目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