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警察大學「鑑識課」上,老師正站在講臺上,向臺下未來的警察學生們,教授著探案技術。這時,主角方毅任(少年)的書桌上,突然傳來寫著自己名字的紙條,方毅任徑直打開紙條。就在方毅任打開的瞬間,紙條自燃,爆出火光。尋著紙條爆燃發出的氣味,方毅任瞬間判斷出,紙條爆燃的原理,以及整蠱自己的同學。下課後,方毅任在同學們「擋路啊!怪胎!」的嘲笑下被擠兌出教室。
事後,老師表示自己對方毅任的讚賞,並說道:
探案,不止要推演出完美的邏輯。而是要利用線索,找到背後隱藏的故事。
雖然這個小故事,只有兩分鐘,但卻向我們傳遞兩個主要信息:
主角方毅任是個判案天才,同時是個朋友很少的,總被周圍人排擠的怪胎。
天才主角,外加「不近人情」的人設,懸疑探案劇永恆的標配。不過好評的是,在《我是被害人》中,配角除慢半拍之外,智商在線,並沒有像以往探案劇被詬病的那樣,徹底淪為天才主角的「綠葉」、襯託、工具人。更好評的是,劇中對於「慢半拍」的解釋,也合情合理,讓人接受。
老師所說「找出背後隱藏的故事」,則標記本劇的主旨:社會推理探案劇
與「社會推理」所相對的是「本格推理」。一言蔽之,前者,探案不是關鍵,主要是為講述死者的故事,引發社會思考,重扎心。後者,以解密、推演為主,讓觀眾感受「探案」的樂趣,重燒腦。
作為一個「本格推理」愛好者,不得不遺憾地說:現有網劇、9.9成都是基於「社會推理」的探案電視劇…
主角大學的小故事結束後,本劇的片名正式出現,《誰是被害者》(網飛-Netfilx出品劇集)也正式開始:
身份證
首先,映入我們眼帘和「耳簾」的,是一串關於幾宗刑事案件的新聞播報。這無不在昭示著,故事發生的城市,是一個充滿罪惡的「罪惡都市」。
接著,在一連串警笛聲中,鏡頭轉至第一個案發現場。
經現場發現的身份證確認,死者蘇可芸,過氣歌手。
死因:過量注射芬太尼。
屍身完全被化學藥水侵蝕,只剩一具血肉模糊的骨架,浸泡在旅館的浴池中。
沒有朋友的主角方毅任(成年)(張孝全)再次登場,在兩位警察的閒聊中,我們得知,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通常與他人交流困難、缺乏同理心、肢體不靈活。通過這一設定,導演為天才主角的「高冷人設」做出合理科學解釋。也是為後續劇情埋下伏筆。
在與隊長糾結之前某案證據不清無果,被趕出辦公室後。方毅任無奈只好放棄,著手「蘇可芸案」的調查。
「精密儀器」電熨鬥
在一系列專業、精密、高級探案儀器,花裡胡哨、輪番亮相中,方毅任對所有證據逐個排查。終於有了眉目——死者指紋之外的指紋。不過令方毅任驚訝的是,指紋竟然是女兒江曉孟的。
為掩護女兒,方毅任隨即將這一至關重要的信息鎖進抽屜。
從這些精密儀器的安排,我們可以感受到導演的誠意;雖然是「社會推理」,但推理的部分,也做到認真、嚴謹、專業,讓觀眾大呼過癮。
同一時刻,隊長那邊也在監視器畫面中發現不明年輕女性(江曉孟)的身影。女主角記者徐海茵(許瑋甯)緊跟著登場。方毅任循著女兒指紋,找到女兒當年女兒毆打酒客的新聞報導。而徐海茵恰巧就是當時那篇報導的作者。找女兒的男主角,和找案件新聞的女主角,各取所需,組成小隊。
……
正當徐海茵為著自己對於蘇可芸的完美報導欣喜之際,「蘇可芸」的驗屍報告卻讓所有都傻眼了。屍體為男性,根本不是蘇可芸……
蘇可芸去哪了?導演告訴你:
城市的某個角落,一間出租房中,一個中年女人,背對著鏡頭,看著電視上懷念蘇可芸,以及蘇可芸生前本來要發布新專輯的報導,得意洋洋地笑著……
她是殺人兇手?
記憶卡
很快,警方便根據蘇可芸的消費記錄,找到蘇的蹤跡。但當警察趕到時,只剩一個燃燒的火人……經證實,死者就是蘇可芸。死因:過量注射芬太尼。詭異的是,和旅館溶屍案一樣,現場卻出現第二案發地—譽品尚城前員工—張聰健的證件。
旅館溶屍案—發現蘇可芸的身份證—但死者不是蘇可芸—?
大樓燒屍案—發現張聰健的工作證—但死者不是張聰健—是上一案死者蘇可芸
以此類推,張聰健就是下一個被害者。
用劇中警察的話說,就是:
幹!這是連環命案!
經過警方進一步調查,離職的張聰健早已失蹤半年,且因為長期過度工作,而身患絕症。並在蘇可芸胃裡,發現存儲張聰健舉報譽品尚城壓榨員工證據的手機記憶卡。另一頭,徐海茵也在報社找到張聰健數次舉報譽品尚城壓榨員工的證明材料。不過都因為譽品尚城與上層官員勾結後臺強大,而且是報社背後金主,被報社壓下不予理睬。
同時「溶屍案」死者身份也水落石出,遊誠皓。方毅任發現,遊誠皓正是女兒在酒店時的同居好友。而遊誠皓做夢都想變成女人。
遊誠皓想變成女人——被在旅館當成女歌手蘇可芸溶屍——讓大家以為他是女的
蘇可芸又被假扮成張聰健焚屍,死在張聰健想控訴的譽品尚城——在連環命案的壓力之下譽品尚城血汗工廠的事實得以爆出——張聰健願望終於實現
難道兇手是在幫他們完成遺願?
那麼蘇可芸的願望又是什麼?
方毅任女兒是兇手嗎?
失蹤的張聰健還活著嗎?
導演就這樣,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勾起觀眾的好奇心,在觀眾的迫切解密心態下,引出之後的一個個案件和受害者們。
狗毛
不久,張聰健屍體被發現在一座木雕藝術品的倉庫中。死因:過量注射芬太尼。與之前兩個案件不同的是,這次死者就是張聰健。但案發現場的狗毛卻引起方毅任的注意。在對木雕倉庫主人莊秉耀跟蹤調查後,方毅任和徐海茵,終於找到狗毛的來源:
莊秉耀欺騙患有眼疾的哥哥莊秉榮,並將哥哥的作品據為己有,以此成名。令莊秉耀沒有想到的是,哥哥早已經知曉事實。記者徐海茵迅速將「莊秉耀冒用哥哥作品據為己有的醜聞」報導。方毅任想要阻止報導發出,已經為時已晚。
原來,在方毅任對案件證據進行重新梳理後發現,遊誠皓、蘇可芸、張聰健都是自殺。
果然,實現願望的莊炳榮失蹤了。
連環殺人案,就這樣隨著方毅任的深入調查,變成連環自殺案,愈發撲朔迷離。導演在引誘觀眾好奇心引誘到同時,為後續案件發生,做出鋪墊、接著發出了新的提問:
莊炳榮也會自殺嗎?
悔過遺書
新的故事再次插入。吊橋上,彭宜羚向河下拋下花束,對死去已久的父親進行祭奠,並且在橋上發現了四十年前綁架並殺害父親兇手劉光勇的悔過遺書:
希望我的死,能讓你放下痛苦……
隨著河中花束的指引,新的死者再次出現。
是劉光勇嗎?
經過警方對於屍體的確認,死者正是上一案失蹤的莊秉榮。死因:過量注射芬太尼。也就是說,莊炳榮幫助劉光勇完成贖罪的願望,按照規則,下一個死者便是劉光勇。
在方毅任、徐海茵二人小隊跟蹤劉光勇趕赴自殺地時,劉光勇被警方成功抓獲。並從劉光勇口中得知,上面幾個人都是自殺。
在這裡,隊長所代表的的警方線,幾乎和方毅任主角線同時推理出劉光勇所在。可以看出,導演並沒有採用「拉低配角智商,以襯託主角」的庸俗套路來敷衍觀眾。
為徹底終結連環殺人案的繼續,隊長選擇將劉光勇放回家,並加以監視。但讓隊長想不到的是,劉光勇竟然選擇在家中上吊。幸好被守在樓下的隊長及時送往醫院…
被偷的屍體
雖然被及時救回,但劉光勇還是難逃一死。死因:過量注射芬太尼。而躺在病床上身體虛弱的劉光勇根本沒有力氣自殺。更驚詫的是,劉光勇的屍體被偷了。
接著,新的自殺地隨著劉光勇屍體再次出現,一所名為「安光」的療養院。劉光勇屍身被人從十樓拋下,模仿跳樓自殺。並且出現新的誤導「劉光勇屍體」的身份,療養院病人周洋。
而周洋三年前就死了。
警方在對療養院調查後,果然像之前一樣,療養院同樣存在貓膩,並且後臺強大。
為貪汙醫療補助,療養院乾脆將一些沒有親人的病患,轉移到簡陋的十樓,任其自生自滅。所以,療養院才是劉光勇本來要自殺的地方。
周洋,歷史老師,全家在一次出遊中遭遇車禍,只有他一人倖存,下身癱瘓到安光療養,三年前病死於安光。如果劉光勇「自殺」是為幫助周洋完成檢舉療養院的遺願,可是周洋早已在三年前病死,連環自殺案結束了?
自殺未遂的劉光勇因為身體根本沒有自殺的力氣,到底是誰殺了劉光勇?
這裡,導演通過自殺案到他殺案的反轉,繼續故技重施提出問題,將觀眾的好奇心激發到了頂點。
芬太尼
正在所有人都對案情一籌莫展的時候,媒體收到了匿名寄來的視頻,並廣之於眾,視頻內容正是上述所有死者坐在鏡頭前講述自己的遺願,最後出境的便是方毅任一直在尋找的女兒江曉孟。經過技術追蹤,視頻全部來源於一個名叫做李雅均(林心如)的看護工。而這個李雅均正是當年周洋在療養院的女友。並且因為身兼多個醫院護工的原因,李雅鈞完全具備竊取芬太尼的能力。
警方藉此將李雅均、江曉孟定為共犯。
意外的是,還沒等警察出門,李雅均竟然自首了。
從李雅均的口中,大家這才知道:
為躺在病床上的劉光勇注射芬太尼的正是李雅君;
周洋不是病死,而是李雅均為周洋不再被療養院折磨,而殺死;
愛人周洋的死,讓李雅均徹底變成了瘋子。之後,李雅君便到處尋找生活沒有希望想要自殺的那些人,並為他們洗腦,勸導他們放棄生活的希望,欣然去面對死亡。
後來李雅君就這樣在醫院碰到江曉孟,為早早結束江母的病痛,慫恿江曉孟拔掉江母的呼吸器;
以及遊誠皓(溶屍案)、蘇可芸(焚屍案)……這群生活本就沒有希望的人們,也是在李雅均洗腦的推動下,選擇了「幫助下一個人實現願望去自殺」的死亡方式。而方毅任的女兒江曉孟就是最後一個自殺者,自殺的目的便是滿足媽媽和自己的願望。
女兒的願望
前文已經提到,男主角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症」。患有此病的人,不會像正常人一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女兒心目中,爸爸方毅任從來沒有在乎過她。所以,江曉孟的願望便是獲得爸爸方毅任的關注。
終於,最後一個自殺地出現,海邊。江曉孟在滿足媽媽一家三口齊聚海邊的遺願後,一躍而下。方毅任緊跟著女兒跳下,並保護女兒不受墜海傷害。
即便,方毅任跟著女兒跳下,根據物理常識,他也是沒有辦法保護女兒的。所以這裡的「保護」是一種戲劇化的呈現,只為傳遞方毅任在乎女兒的心情,只是他因為「亞斯伯格症」無法表達。
……
死亡,是一種解脫。但就像劇中徐海茵在對死者生前故事深入了解後,最後對李雅均說的:
你錯了,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鏡頭也為之一轉:
蘇可芸的媽媽,為自己對於女兒「不上進」的責備,愧疚不已。
劉光勇的老婆,在給未來長大的遺腹子穿鞋。
遊誠皓的妹妹,和父母看遊誠皓打扮成女人的照片。
隊長和警員,坐在張聰健家,陪著張聰健的父親吃火鍋
……
這無疑有點心靈雞湯,但卻側面揭示了這些人真正的自殺原因:
家人不理解、社會不接納,權利與資本互相勾結,媒體賺黑心錢。除了對於社會現實的揭露,導演還借本劇表達了對「亞斯伯格症」「抑鬱症」「變性人」等特殊群體的關懷。
最後,劇情在江曉孟走出少管所,與父親相聚、重生的那一刻畫上句號。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