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眾對伊爾凡並不陌生——他最近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影片是2018年的《起跑線》——儘管此片在中國公映之前已經在網上有廣泛下載,仍然取得了2億多的票房,實在是一部集娛樂性與社會價值於一身的好電影。
文 | 阿 布
提起印度寶萊塢,眾所周知有「三滴汗」——
《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薩爾曼·汗
《寶萊塢生死戀》沙魯克·汗
但其實印度的大汗還不止這三滴,4月29日英年早逝的伊爾凡·汗同樣是印度的國寶級演員。昨天,寶萊塢痛失這一大汗——伊爾凡·汗因神經內分泌腫瘤過世,年僅54歲。去世前他已與病魔搏鬥兩年多,其間仍堅持拍攝了三部電影——除了最近上映的《起跑線2》之外,還有2部遺作:《拉賽:輕柔的舞姿》《蛾煙》。
雖然英年早逝,但伊爾凡·汗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伊爾凡當年以全額獎學金畢業於印度國立戲劇學院,1988年參演電影《早安孟買》出道。21歲出道以來,他參演過的作品超過百部,是一位非常勤奮的演員。
中國觀眾對伊爾凡並不陌生——他最近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影片是2018年的《起跑線》——儘管此片在中國公映之前已經在網上有廣泛下載,仍然取得了2億多元的票房,實在是一部集娛樂性與社會價值於一身的好電影。
再往前,我們還看過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2012年由李安執導的這部影片中,伊爾凡飾演渡盡劫波後的中年派——面對來訪者,他打開家中櫥櫃,裡面裝著足夠吃三年的食物——至今難忘這個畫面,也難忘伊爾凡滿臉淡定地講出那個令全片前2小時全盤顛覆的結局時,作為觀眾內心的震懾。
不僅中國觀眾眼熟,伊爾凡也是好萊塢最知名的寶萊塢演員之一——他和湯姆·漢克斯合作過《但丁密碼》,演過超英電影《超凡蜘蛛俠》,演過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殊榮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還在好萊塢的大IP《侏羅紀世界》裡演了恐龍世界的boss。亞裔在好萊塢能夠參演重要影片中的大配角,無論商業片還是劇情片都得心應手,已算是不俗的成績。
不過,相比於在中國或者世界觀眾中混個臉熟,伊爾凡更大的貢獻還是在於——他主演的那些反映印度社會現實問題的影片,讓人得以從中窺到真實印度的一豹。
曾幾何時,我們對印度電影有一種粗暴的認知——所謂「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電影真槍真炮,印度電影又唱又跳」。
然而時至今日,「又唱又跳」四個字早就不能概括印度電影了——寶萊塢不再是風花雪月的代名詞。寶萊塢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聚焦甚至都快趕上素來以敢想敢拍聞名的韓國電影——印巴衝突、男女平權、階層分化、貧富差距、多元宗教、子女教育……現實中有的,印度電影就有。
伊爾凡主演的《起跑線》之所以票房高,想來也是因為觸到了家長們的神經——不光是印度的,還有中國的——看過電影你就知道,兩國教育遇到的問題有多相似,相似到這部電影如果翻拍成中國版,大概九成情節改都不用改。
伊爾凡在片中飾演一個印度中產階級家長,一心想讓自己的娃進入私立名牌小學,為此做了他們能做的所有努力——
第一步:買學區房。從相對平民的「月光集市」搬到了富人區,名校隔壁。
第二步:上補習班。找「資深培訓老師」諮詢入學面試,從形象包裝一直到如何回答「你怎麼跟你的孩子解釋窮人」,掌握了很多「less is more」「share is care」的精英階層標準答案。
第三步:在前兩步都失敗以後,丈夫想了一個辦法:介紹信+贊助費。而當介紹信和贊助費都失敗之後,實在沒辦法的一家人,忽然聽到一個消息:名校有25%的入學名額留給了當地貧困人口,於是丈夫火速找到「中介」,中介也很牛,迅速搞定一切證明文件,還能搞定抓鬮——把暗箱操作的孩子名字和其他孩子一樣寫在紙上,但是在抓鬮之前放到冰凍的礦泉水瓶下面,這樣當抓鬮的人摸到一張冰冷的字條的時候,他就知道是關係戶的孩子了。
原以為《起跑線》講的是入學問題,沒想到後半段,淚點與笑點齊飛——因為當地媒體爆料學校抽籤作假,校長為證清白,讓老師去貧困家庭做家訪,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窮。
這下一家人著了慌,連夜搬家去了一個貧民窟,所以在影片後半段,我們得以見到一個和富有階層完全不同的印度社會:
自來水是沒有的,需要拿著水桶去拎水;床鋪是沒有的,只有一條被褥席地而臥;米麵糧油是靠配給的,吃完了就得挨餓;孩子們坐在蚊蠅遍布的家裡,一不小心就會感染上登革熱或者是瘧疾、黃熱病。
原本伊爾凡一家只打算在這裡撐過一個月,應付一下家訪——結果很快就被家訪的老師發現了他不是窮人——他的手太光滑柔軟了,真正窮人的手,不僅烏黑粗糙,指甲還會因為搬重物而裂開。
做戲做全套,伊爾凡只好也去工廠打工,妻子則和貧民窟的主婦一樣,為了爭水爭糧擠破頭。也是要在真正「入戲」之後,一家人才體會到了什麼是來自窮人的真情實意——為了給伊爾凡的孩子掙學費,伊爾凡的窮朋友竟然拿自己的生命去「碰瓷」,被車撞到血淋淋,才換來幾萬盧比——伊爾凡震驚了,震驚於窮人真的不拿命當命,也震驚於窮人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到這種程度。
而他的妻子也在窮朋友那裡學到了「過窮日子是一門藝術」:面對搶著打水的悍婦,她終於放下了文明禮貌,怒罵悍婦,維護了自己的權益;可是當她用同樣的堅硬態度來面對缺斤少兩的賣米商販時,卻換來了整條街人都買不到米的報復——那一刻,她的窮朋友哀怨地告訴她:所有的商販都和政府有關係,得罪不起呢,你不能拿對悍婦的手段來對他們。
你看,貧窮這門藝術真的不好學對不對?
明面上討論的是教育問題,暗藏的卻是「有錢人正在不斷從窮人那裡搶奪教育機會」。為什麼印度人民重視教育到雞血的程度呢?因為——「會說英語和只會說印地語,代表的不是語言能力,而是階層」。在一流的私立學校裡,連印地語都被禁止,英語成了官方語言。
再對比一下中國日益瀰漫的中產焦慮、對於上升通道即將關閉的廣泛恐懼、對階層向上流動的渴望……是不是頗為相似?
影片最後,伊爾凡一家決定讓女兒重回公立學校——雖然結局看起來很光明,但是你也會看到,當伊爾凡發表那段「公立不比私立差」的宣言時,臺下的精英家長們大都是沉默的——有人想鼓掌,隨即被伴侶示以「不要」的眼神。階層之難打破,一切盡在不言中。
寫到這裡,不妨再推薦幾部近年來的印度電影佳作。
《調音師》
眾所周知《調音師》的idea來自2010年14分鐘的法國短片——一個簡單的細思極恐小故事,概念不錯,但是很難展開。沒想到印度翻拍,不但順著法國短片的概念起了頭,還一路順理成章地鋪陳開來,玩得一手遊刃有餘。有人詬病影片的三段結構彼此割裂,我倒覺得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第一段的重點在於「如何判斷一個瞎子是真瞎」,導演迷影情懷滿滿,居然用到《驚聲尖叫》的面具,看的時候我真的嚇到叫出聲。第二段是中規中矩犯罪片,貴在細節做得紮實,黑三輪司機和賣彩票的大媽為什麼相信男主真能通靈?因為之前他裝瞎的時候看到了大媽手臂上的溼婆文身和司機三輪車背後的明星照片。第三段玩得更六,搞起敘詭來了,撞飛的兔子、下車時的大樹、最後的臨門一腳,簡直有《少年派》的風範。
《孟買酒店》
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2008年11月26日,孟買的泰姬陵酒店被恐怖分子襲擊,寥寥數個恐怖分子在五星級酒店裡屠殺了好幾天!HBO曾將這次恐襲拍成紀錄片《Terror In Mumbai》。
前一秒,這座五星級酒店還典雅高貴賓至如歸,旅居海外的印度女客一進門就說自己每次來都像回到了家一樣。後一秒,酒店門口一陣喧譁,原來是孟買街頭有恐怖分子投放炸彈肆意屠殺,一群市民拼命拍打玻璃門求酒店給予避難,酒店經理好心,打開大門,於是幾個恐怖分子就這樣背著槍枝炸彈混在逃生市民裡堂而皇之進了酒店。
天堂秒變地獄。恐怖分子先是隨機掃射所有視線範圍內的住客,再一層一層,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偽裝服務生敲開房門屠殺。警察幹什麼去了呢?孟買警察來過,死了幾個,摸不清恐怖分子情況,只好撤出。而印度的國家安全部隊遠在新德裡,趕到孟買,1000公裡的路,花了一天,到了再戰,又花了好幾天……
真正的恐襲面前沒有主角光環,這大概是最恐怖的恐怖片了,無數主觀鏡頭,觀眾就像泰姬陵酒店裡的一個住客,看著恐怖分子閒庭信步隨意屠殺,看著警察無所作為,看著新聞媒體將酒店戰況轉播出去結果反而被酒店內的恐怖分子看到電視實況更新了屠殺計劃……絕望瀰漫,無力瀰漫。
救人的不是戰鬥民族退役特種兵,而是酒店廚房大無畏的主廚和普通員工——這也是現實裡的情況。但《孟買酒店》拍成電影不是為了諷刺印度警察有多傻逼,體制有多少漏洞,也不純然是歌頌酒店廚房的英勇無畏人道主義。戲裡的無力感瀰漫到戲外,就是2008年之後又N次發生在全世界各地的恐襲。
面對難民我們要不要打開大門?不打開,難免是把所有戴頭巾的都當成了恐怖分子。打開,誰知道恐怖分子有沒有背上炸藥包混進難民堆?人心原本向善,但有些東西逼得我們吝於慷慨。這戲外的無力感,也不比戲裡的少。
《廁所英雄》
這部電影源於真實故事——2015 年,一個名叫娜爾的女孩因為丈夫不願意在家蓋廁所而向法庭提出了離婚申請,這場離婚案震驚了整個印度,繼而引發了「無廁所,無新娘」運動。
廁所為什麼那麼重要?這就要牽涉到一個有關印度不那麼光彩的形容詞:強姦之國。據印度政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印度報告2.5萬起強姦案,平均每21分鐘就發生一起,而其中50%都發生在女性如廁之時。到2016年,這個數字更是攀升到了4萬起,平均每13分鐘,就有一名婦女遭到強姦。更可怕的是,每15分鐘就有一名兒童遭遇性侵。
為什麼50%的強姦案發生於婦女如廁之時?因為在印度的傳統文化將廁所視為不潔之地,所以家裡一般都不設有廁所。女性也只能去上野廁,給強姦犯提供了可趁之機。儘管很多印度婦女都會趁著天還沒亮就結伴去野外上廁所,還是不能保證她們的安全。
娜爾就是許許多多印度女人中的一個,影片中的賈雅就是娜爾——當電視臺來採訪她,問她離婚究竟是誰的錯時,賈雅的回答是:「是女人,那些拂曉動身去小樹林方便的女人。連女人們自己都認為,我們生來就是應該在野外上廁所。」
本片配合發明推廣本土姨媽巾的《印度合伙人》(2018)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一個母親的復仇》
2012年,印度曾發生震驚世界的「黑公交輪姦案」:23歲的德裡大學醫學系女大學生,在與男友看完電影回家時,誤上了一輛不在當班的公交車,公交車上7名男子將其男友圍毆後關押在駕駛室,然後將其拉到車廂後輪姦。
《一個母親的復仇》借鑑了這個慘案,電影的結局堪稱大快人心,甚至有些過於理想化,失去了現實感——真實世界中的罪犯是經過漫長的審判,直到8年後才得以伏法。
但這部電影非常出色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去著力刻畫少女被輪姦的經過,這本來是最譁眾取寵的做法,也是我決定去看這部電影之前最大的猶豫,但出乎意料影片處理得非常平靜——僅僅是拍攝了罪犯的汽車在漆黑的夜晚,在同樣的路線上來回兜了好幾個圈,就暗示了車內發生的一切驚濤駭浪。真的很高明。
另外這部影片也是印度著名女演員希裡黛玉的最後一部作品,她於2018年2月24日去世。
《我罩袍下的口紅》
這部電影給我感覺就像是王家衛和許鞍華聯袂執導的一樣——四位印度女性的生活現狀,以一部情慾小說《口紅之夢》的章節作為畫外音串起——旁白金句迭出的時候很像王家衛,對現實的洞察和處理又非常許鞍華,總之很好看就是。
四個女性的世界一方面驚世駭俗:她們像西方世界的女人一樣約炮、撩漢、性開放;一方面又讓人深感壓抑:如果正常的性需求都被視作驚世駭俗的話,女性難道就只能是披著黑紗上學、聽著父母的話出嫁、全職在家燒飯帶孩子、一到中年就自動刪除性別屬性?
電影裡的女性統一都叫Rosy,只是分為不同年齡。可想而知,導演是拿來代表全體印度女性的。
相比好萊塢電影,看印度片有時會更有一種社會文化共通感,好像這些事就在我們身邊發生,這些問題也是我們都會遇到,因而更加親近,也更有代入感。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
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
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