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育人 靜待花開
疫情當前,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英雄。而在抗疫後方陣地,人民教師也撐起了教育的一片天。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令人涕下的豪言,在疫情非常時期,默默堅守學校的「聚·寬教育」育人理念,日日堅持教育恆心以及炙熱的教育初心,潛心育人,靜待花開,努力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寬厚溫暖的良好品德,明白聰慧的才智,大膽表達的自信和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她就是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高一(10)班班主任、語文教師李蘭老師。
愛在舉手投足間,
多彩小視頻培育學生「健康的體」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的「聚·寬教育」包含著健康、溫暖、智慧、勇敢四個基本要素,分別指向培養人的體、德、才、行四個方面,所以,學校的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有健康的體、溫暖的心、智慧的腦、勇敢的行的優秀青少年。
疫情期間,病毒肆虐,免疫力成為對抗病毒最有效的武器,所以培育學生強健的體魄更為重要。但疫情期間儘量不出門的居家生活必然是枯燥的,雖然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提交作業、進行討論,但畢竟還是沒有直接面對面,很多孩子雖然分在一個小組,但其實是有距離感的。
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加強身體鍛鍊,李蘭老師要求每位學生一周上傳一個生活小視頻,由張翼翔和柴梓晨同學編輯成集,在周五的班會上分享,李老師也會在分享的同時與相關的同學互動,對他們進行親切的問候。
通過「視頻隨手拍」活動,不但鍛鍊了身體,孩子們也通過這個活動對自己的同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甚至有學生表示,這個活動還密切了親子關係,在拍攝視頻的過程中父母給了不少幫助和建議,這也是李老師設計這項活動之初沒有想到的意外驚喜。
這個活動逐漸成了同學們一周最盼望的時刻,正如揣浚浦同學總結的那樣:「我們每周還在班會課上看同學們的生活小視頻,欣賞大家的居家鍛鍊優美動作,並且看完視頻後還會有老師與同學的互動,雖然是在家學習、鍛鍊,但是通過視頻也都能看得到大家在與我一起行動,增強了我鍛鍊身體的積極性,也使居家學習生活不再枯燥。並且在看名人勵志的一些故事時,通過老師和同學的探討和觀看,也能對我有所啟發」。
「我的青春我做主」,
遞進式主題班會培育學生「溫暖的心」
李蘭老師認為,雖然居家學習期間不能與學生面對面,但只要有溝通,心靈就不會有隔閡。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教育管理,居家學習和學校學習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都需要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雖然不能採用面對面的方式,但可以藉助發達的網絡世界,同樣達到師生溝通的目的,更何況網絡是學生更為熟知和喜愛的世界。她說道:「不論師生在哪,在哪個時間段,都會有辦法將同學們凝聚於10班這個集體之中。再加上將我們十八中學習共同體特色延續到居家學習生活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有集體歸屬感,隨時隨地擁有一顆溫暖的心。」
學校教育中的主題班會或學生活動,其實在居家學習方式下一樣可以實現。而且因為有了更充分的思考和準備時間,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網絡資源,很多以前在教室裡受制於ppt不能順利播放,學生們課業負擔重沒有時間精心準備發言……等問題,在居家學習期間都不存在了。
於是,居家學習第二周李蘭老師就設計出了遞進式系列主題班會:感恩——向疫情中的英雄們學習——自律——行動力——走出舒適區——改變自我,後來根據年級建議又添加了「我的目標我做主——我的目標我成就——我的時間我管理」教育主題。
李老師的系列主題班會是經過深層考慮的,是針對學生在非常時期出現的特殊情感變化而設計的。「感恩——向疫情中的英雄們學習」主題班會著眼於學生的情商教育,讓學生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老師的敬業、同伴的互助;讓學生感受到在疫情中我們之所以能安靜學習,是因為有很多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自律——行動力——走出舒適區——改變自我」著眼於良好習慣的培養,一個好的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這三個連貫的主題教育貫穿三周時間,形成一個周期;「我的目標我做主——我的目標我成就——我的時間我管理」著眼於學生人生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從職業目標、專業目標,逐步分解到居家學習每日小目標,由遠及近,由大到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在為將來積累實力,從而引導學生不要虛度光陰,要學會時間的自我管理。
而確定這些主題也是從學生出發,根據部分學生在周總結中反饋出來的小困惑進行設計,最終都著眼於所有孩子終生發展的能力培養。每次的班會設計都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周日進行主題班會設計;周一布置下去,並給學生做解讀,同時告知家長進行家校合作。周二至周四是實施階段,有小組交流、班會分享;周五進行一周小結,有周末學生個人書面總結,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並分享家長群,形成一個完整的德育過程。從形式上來看:有學生代表發言,有師生共讀勵志文章,有短視頻分享,有學生互相討論,有文字的梳理和總結,有家長的反饋……通過這樣的班會,用一個主題,一周時間,為了同一個目標,——將一顆顆溫暖的心凝聚在一起。
郭子怡同學在總結中說道:「在居家學習期間,我們每周都會舉行班會,每周都有著不同的主題,帶給我的收穫有很多,我們開展了以「自律」,「自控」,「舒適區」,「目標」為主題的班會。在每次的班會上,我們都可以學習到很多很好的方法,並且通過同學們的發言,互相借鑑各自的好方法,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在這周的班會上,我們談到了目標,目標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想要完成的事情。在班會上,同學們也暢所欲言,談了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我也藉此思考了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並決定以此方向來努力。這幾次班會都對我很有幫助,讓我受益匪淺。」
李囿辰同學在總結中提到:「居家學習已經一個多月了,現在我已經完全進入了高效學習狀態。其實在開始的時候,我也有些不適應,畢竟第一次嘗試居家學習,肯定沒有在校的效率高,但是我也沒有因此找藉口玩,而是不斷嘗試。「主題班會」是在每周一、三、五召開的班會,從渺茫到實踐到自控力,將本來零散的時間串聯在一起,對我們學習的幫助很大,如何學?學什麼?效率?一一得到了解答,讓我逐漸自律起來,適應了居家學習。其實看似複雜繁瑣的事情,經過梳理後就非常清晰了,點點滴滴十分有意義,完成後成就感十足!」
張瀚同學也說道:「在家的學習生活已經過去五周了,從起初的不適應,也進入佳境。同時老師也非常注重對我們個性化的教育及指導。所以我們每周都會有班會,每周一個主題,從自律到舒適圈直到這周自己未來的規劃,收穫很大。自律為核心的那一周更像是一種提醒,讓我從寒假中走出來投入到學習中,並且循序漸進,之後的日常規劃使我們走出了舒適圈的困擾,生涯規劃讓我感受到了時間緊迫,應該更多來想一想三年後的自己,想想當下面臨選課的自己。所以這幾周的班會從當下和未來都提醒了我改變和時間都重要」。
Y同學的家長反饋的:「您每次開班會我都儘量聽一聽,您上周的走出舒適圈特別好,我覺得我家孩子就是不太愛動腦筋,比較懶,開完班會我和他聊了聊,希望他改掉身上的不良習慣,走出舒適圈,克服自身的不足,有困難要能去面對而不是去逃避,跨過自已的舒適圈也許你能看到的不一樣的自已,更優秀的自已,他自已的也表示要試一試」。
效果看得見,
小小積分榜培育學生「智慧的腦」
高中階段,高考是重要的目標,學習是學生、家長關注的重點,而且,高一還面臨著4各學科合格考試。尤其在居家期間,家長最焦慮的還是孩子們的學習效果。疫情下居家學習的變化也促使李蘭老師思考,必須要改變以往的評價方式,讓孩子們的學習效果看得見。為此,李蘭老師從第一周開始,就實行了積分榜制度。
李老師提前與班級任課老師溝通好,讓老師們根據孩子的課堂表現和作業情況,給學生一個評分。每周五,課代表會把各科評分反饋過來,由李老師進行匯總,形成班級一周學習積分榜,呈現每個孩子各科學習積分情況、小組均分情況。根據這個積分榜,每周五下午的最後一節班會課,李老師會讓每組代表進行一周學習總結,分析優勢和不足,提出下周完善的辦法。每周總結的小組代表採用輪流制,組內每位同學都有機會代表小組總結,這樣也促進了組內成員的溝通。
班會結束後,李老師會及時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反饋孩子這周在學習上好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並給出一些建議。這樣,也減輕了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感。
這樣的積分制度,對學習主動積極的孩子起到了激勵作用,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努力為小組贏得了榮譽;對學習被動的孩子起到了提醒作用,讓他們清晰地看到自己還有哪些學科做得不夠。同時,通過小組的總結,其他組的孩子也能學習到一些好的做法,彼此取長補短。積分榜上每一個數字都是有溫度的,背後都承載著老師的鼓勵和指導。
班主任工作是任重而瑣碎的,居家學習期間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它是連通學校、學生、家長的橋梁。雖然有時也感到些許疲憊,但每每想起孩子們感恩的話,想起家長們的認可,李老師都會更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正如M同學的家長反饋的那樣:「一個月來孩子的學習作息很有規律,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與同學溝通,爭取小組加分,通過製作和分享小視頻使家庭成員關係更加融洽。這些進步都與班主任和學校的安排密切相關,尤為讓我感動的是您每次的班會課,內容精彩,每一次都是對孩子自我認識的洗禮。學校制定的這些合理、細緻、科學的居家學習方案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孩子很健康,我們家長非常滿意。」
L同學的家長也反饋道:「不得不說,十八中的老師,高一十班的老師非常敬業!老師們雖然沒站在講臺上授課,但是在這樣非常的日子,卻既要每天對著屏幕費力地一份一份批改作業,還要耐心地一對一解答每位同學的問題。在此,我要衷心地向老師們說一聲:謝謝老師們,您們辛苦了!」
看到這些文字,李蘭老師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疫情能阻隔人與人見面,但不能阻隔我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只要用心、盡心、耐心,細心,就一定能攜手家長、學生在疫情居家期間共克時艱,促進孩子成長!
用知識改變生活,
知行合一培育學生「勇敢的行」
青少年不僅要將知識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更要將知識用在實處。李蘭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便鼓勵孩子們從學習的象牙塔中走出來,不做「書呆子」,將所學的課本知識用在生活實踐中,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努力踐行「勇敢的行」。疫情雖然阻隔師生見面,但是也給了勇於實踐的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在居家學習的日子裡,郭子怡同學用生物知識解釋草莓為什麼是減肥水果;盧思楊同學用化學知識清除家中的汙漬;張瀚同學用化學知識解釋84消毒液的原理。
在「改變自我」主題班會背景下,李老師讓孩子們將偶像「改變自我」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通過向偶像人物學習「勇敢的行」,激勵自己向偶像靠近。勵志在體育方面有所作為的張翼翔同學,通過分享籃球巨星科比「改變自我」的故事,更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今後想要做女飛行員的尚芷伊同學,通過分享中國海上救援大隊女飛行員宋寅的成長故事,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
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即便坐在方寸居室之中,也有遠大的目標、廣闊的眼界,明白了只有「勇敢的行」才能成就自己今後的人生。
來源 豐臺報
供稿 | 郭秀平 李 孛
供圖 | 李 蘭
編輯 原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