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騰訊下線漂流瓶是一個令人遺憾的事情,裡面「珍藏」著當初不少的回憶。在其下線後較長一段時間都有嘗試尋找漂流瓶入口,盼著能遇到漂流瓶重新上線的消息。幸運的是當初從漂流瓶中添加微信收藏的一些東西還在,久久回看亦甚有回憶。
繼漂流瓶下線之後,有目的性地將「注意力」傾注到微信「附近的人」中來。可似乎的是,也高看了自己的適應能力。附近的人通過距離匹配實現交流溝通,但它並未滿足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感,亦沒有滿足咱們跨地域跨空間的社交體驗…而收穫的盡然是「缺乏趣味性」的感覺,甚至更像是是廣告微商人群聚集地一般。
至此,我也正式從陌生交友中「脫軌」,「遠離而不予親近」。以前那種好奇和嚮往的體驗也隨之逝去。
之後想過「另闢蹊徑」。怎奈應用市場Apps紛雜,皆「有其名而無其實」,打著漂流瓶的口號而不斷讓用戶去使用。而似乎少有想像的是,跟你打交道的可能往往就是機器人,更甚者通過功能限制等眾方式來實現盈利,不可謂不噁心。
放棄漂流瓶的想法後,重新思考了陌生社交的意義。確實陌生社交也有如同漂流瓶所具備的好奇感和令人嚮往。
有過不少的嘗試,但最終選定了Soul。其實說不上它有多大的好處,可能其「陌生」的屬性會令人嚮往吧。一些陌生而嚮往的聊天、廣場發布瞬間交流互動……或者說在微信中找不到的感覺,似乎在這裡有所「彌補」了。
曾用過一段時間後就棄用了一段時間,只是偶爾會打開看一下動態。就如Soul而言,訪問記錄查看明確變成了「高級功能」,需付費使用。通過一些手段來「變現」也是它們的常規做法了。
常言軟體發展到一定的用戶基礎後就會「變質」,事實上對於這類陌生社交應用來說也是如此,「免費終究是為後來的付費做鋪墊」。於用戶而言,有針對性進行理智判斷也是有其必要性的。儘量避免個人利益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