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服務服裝企業時,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70後創始人對個人品牌管理表現出擔憂即「強打出頭鳥」,而80後90後的企業負責人則表現出非常高的興趣和意願,不難看出個人品牌管理是隨著社交媒體升級才成為現實,不管怎麼說,社交化網絡時代人人被迫都要成為銷售員。
從服裝行業分析企業護城河的建設
當前各行各業在技術硬體上都不存在較大壁壘,複製和抄襲是困擾企業發展的重大難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多數創業者不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結果,就拿我服務的行業進行分析:2010年以後,行業趨勢具體表現為品牌壁壘逐漸顯現, 知名度好的女裝企業將得到更好的店鋪資源,同時溢價能力變得更強,而知名度差的企業會逐步被淘汰,形成一定的馬太效應。
國際一二線品牌競相搶灘中國女裝市場,國內知名女裝企業初具規模但尚無行業巨頭,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品牌並不多見,中國女裝行業總體上仍處於「春秋戰國時代」 ,對在壓力中前行的中高端女裝公司來說,已經漸成規模的享有一定品牌美譽度的行業領先者將在行業轉型中佔得先機,由此可見」頭部IP效應」越來越明顯,所以企業長久發展品牌管理應作為重要戰略部署實施。
企業品牌的冠軍基因是創始人品牌
商業的本質仍舊是價值經濟和注意力經濟。創始人的人格化輸出,讓消費者對創始人產生精神認可,進而將認可轉移到品牌和企業,讓創始人成為品牌合格的代言人顯得尤為重要,要麼做唯一,要麼做第一,絕不做之一。
在世界100強的頂級企業中,有不少是以創始人的個人品牌起家的。特別是在西方,個性的張揚和對家族的看重,使得以姓氏命名公司成為傳統。姓名成為產品的代稱,人成為了一件商品。說起福特就知道是汽車,說起松下必然是電器,大浪淘沙過後,個人的品牌轉化成商品符號,成就這些非凡事業的創造者的全名倒不再為人所知。如何在個人品牌和公司品牌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需要一點智慧和策略。例如:迪斯尼與迪斯尼樂園,亨利·福特與福特汽車公司,松下幸之助與松下電器。創業難,守業更難。不管是職業經理人還是家族守業人,持久穩定可靠的護城河似乎只有個人品牌,似乎這樣,自己的名號才能永世留存。
個人品牌有助於降低創業風險
隨著國家對企業政策不斷地寬鬆,開公司創業不再是創業者們頭疼的問題,更大的問題在於創業運營成本和試錯成本,如果行情判斷失誤往往創業者們會註銷甚至轉讓空殼公司選擇連續創業,推星智庫通過大數據發現,很多知名企業創始人都曾是連續創業者,而其成為傳奇並成功的原因,不僅僅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特別注重對個人品牌的管理,使之個人呈現連續性的故事化,這也是很多投資者願意相信「連續創業者」的原因。
個人品牌管理值得一輩子探索
研究個人品牌是值得一群人一輩子去專注探索的一件事,以企業領袖的明星化帶動企業的明星化,這已經開始成為很多企業家考慮的主題。推星智庫成立於2015年,專注為創始人提供個人品牌管理打造的外腦智庫,目前,推星智庫已經成為企業家、KOL、明星以及專業人士進行品牌推廣和公關的一站式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