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通啟路6號,一個臨時改建的簡陋駐地裡,一群疾控人已默默堅守100多天。在應對疫情中,這個在全省率先建設並啟用的流調基地,在保障主城區未發生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及時精準阻斷境外輸入疫情、保障復工復學復產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5月28日,按照疫情防控方案要求,長江引航中心南通引航站9名引航員,按約來到市區通啟路6號,進行核酸採樣檢測。
隨著新冠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當整座城市開足馬力復工復產復學時,這個由原市中心血站宿舍樓臨時改建的簡陋基地裡,每天依然忙碌。當天正在這裡駐守的市疾控中心黨委書記吳徐明介紹,「5月份,由於南通高職院校分批覆學,重點地區來通學生在隔離觀察14天後還需進行一次核酸採樣檢測,自復學以來,每天都有學生分批預約核酸採樣檢測。」
從2月5日基地啟用起,一群疾控人已經在這遠離家人和單位的駐地堅守了100多天,至今依然保持著24小時值守、隨時待命的狀態。
「說實話,最初進駐時,隊員們多少有點悲壯的感覺。因為大家每天都要直接接觸確診、疑似患者,為保護同事、家人,我們採取了駐地封閉管理的辦法。」但事實上,基地啟用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方便了流調隊員和消殺隊員24小時待命出發和休整,有助於隊員集體討論業務、研判疫情形勢,更有利於統籌指揮疫情防控工作。」
科學防控,用專業精神堵住疫情傳播漏洞
2月5日,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的進展,市疾控中心在120小時內完成了對原市中心血站宿舍樓的改造,12個流調小組3個消殺組,分三批輪值進駐,每批一周24小時駐守基地。
準確梳理出病人的傳染來源,第一時間找出共同暴露者、密切接觸者,進而切斷傳播途徑,這是疾控人最初進駐基地時的重要使命。
入駐當晚,流調兩個小組就奔赴現場工作。流調時間通常都在6小時以上,隊員們常是晚上8點出發,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完成初步的疫情處置工作,然後還要忙著撰寫和完善調查報告,一般忙到第二天晚上9點才能休息,工作強度相當大。
即使如此辛勞,但基地每天9點的晨會是雷打不動的。隊員們會在晨會上交流前一天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情況,通過對疑難複雜個案的復盤探討,進而推動流調工作更加高質量完成。
「改建流調基地,除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外,更關鍵是便於集中學習交流,提高整個隊伍的流調能力。」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陳大靈告訴記者,在基地,他們每天還要組織對疫情數據進行更新、審核、匯總、分析和形成疫情報告,對本地病例、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發病情況開展追蹤分析、風險研判,提出防控建議。
如果把抗擊疫情看作一場戰鬥,流調人員就是戰場上的「偵察兵」。正是由於基地流調人員能以最快速度摸清了「敵情」,有效處置了錯綜複雜、所涉人物較多的複雜聚集性疫情,為南通打贏疫情阻擊戰贏得了主動權,
關口前移,精準篩查出境外輸入病例
隨著海外各國疫情形勢日益嚴峻,防止境外病例跨境輸入成為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務。面對新挑戰,市疾控中心又主動將基地工作關口前移,創新在南通小海高速出口設立了檢測站,築牢南通外防境外輸入、內防境內擴散的堅固防線。
「我們租用了兩個貨櫃,分成工作艙和清潔艙,對由崑山轉運站接運回來的入通旅客進行現場信息核對和檢測採樣。」吳徐明介紹,在這些入境人員進入南通前,第一時間進行集中採樣,儘管加大了疾控部門的工作量,但卻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從源頭把好了入通後的「第一道關口」,「這些工作在全省都是首創。」
早在3月15日,市疾控中心性病愛滋病防制科副主任醫師周小毅就被抽調至小海卡口值守。他們的工作排班是四個組三班倒,算上往返小海卡口近1小時的路程、換班交班、工作艙消毒、送樣本的時間,他和同事們每個人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是常事,一日三餐總有一兩餐只能靠牛奶和麵包維持。為了減少境外回通人員等待檢測的時間,隊員們都備上了成人紙尿褲,並且在換班前就注意少喝水少進食。而晚班小組更是通宵值守,只能利用兩班班車到達之間的間隙,穿著防護服靠在工作艙的椅背上閉眼休整一會。
從基地抽調到小海「方艙」隊員們大多是流行病學調查的專業人員,在前期疫情防控中,所有人都衝在一線,追蹤傳染源、排查密切接觸者。面對小海卡口的新工作,採集咽拭子標本、採集指尖血進行快速抗體檢測、對場所進行消殺又成了他們的新工作。
讓所有付出辛苦的疾控人感動欣慰的是,南通首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的咽拭子標本採集工作,正是在他們手上準確篩查出來的,這為病例管控贏得先機,「通過這樣的關口前移,我們精準篩查出了所有境外輸入病例。」
默默堅守,全力保障好復工復產復學
5月25日,時隔42天,武漢至南通航班再次恢復。流調基地疾控人員提前趕赴機場,第一時間為到達的34名旅客做好血清抗體快檢、咽拭子樣品採集工作,全力保障復產復工各項工作開展。
據悉,為保證全市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的順利開展,市疾控中心對滬通大橋、鹽通鐵路、軌道交通等工程項目部分復工人員開展了新冠病毒血清學抗體檢測,對監獄和看守所等特殊崗位公安幹警和部分收押人員開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全力排除、降低聚集性疫情風險,保障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4月7日,我市各中小學全面復學。為全方位守護校園師生的健康與平安,早在清明小長假期間,基地人員就提前介入,為重點地區來通師生進行篩查檢測,用技術手段助力推進復學。
在基地,採樣組人員每天上午兩個班組三個操作臺,依次完成師生信息現場核對、血清抗體快檢、咽拭子樣品採集等三道作業工序,對來自市直學校、港閘區、開發區屬學校的師生開展集中採樣。
令人欣喜的是,截至目前,所有滿14天居家觀察期後的湖北來通師生,在接受核酸檢測後均為陰性。為將各校零散返通師生採樣工作安排好,基地專門設立了採樣組,每天值守。目前,此項篩查檢測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中。
「基地條件簡陋、工作艱苦,但沒人有怨言。」吳徐明說,只是大家在這次突發疫情防控的實踐中深深感到,應急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包括病毒檢測實驗室、應急物資儲備、遠程綜合協調指揮等功能的整合,這是我們今後在補齊公共衛生事業短板中所要格外重視的。」
本報記者 葉國 馮啟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