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開學再次擱淺,多省出臺了延期開學的的政策,僅有的日期也是以「不早於X月X日」進行的公示:
陪孩子上了一個月的「線上課」,昨天忍不住問了班主任「四月是否可以入學上課?」老師的回答果然還是:「不知道!」
直到最近看了兩篇公眾號文章《網課23天,12歲男孩跳樓自殺……》、《因沒手機上網課,那個14歲的女孩決定去死…》時,我,終於,再也忍不下去了……
******準備吐槽一噸的分割線******
大道理誰都會講,但是真要做到感同身受,先得身受了才行,我來講講一個正在被虐的爸爸的經歷吧——
我是一個5歲男寶的家長,所在的城市屬於四線,當地普通基層員工的收入是2500—3000元/月,孩子上的是一所私立幼兒園,每年學費12000元。
從孩子上了中班開始,學校就開始安排父母每天晚上陪孩子進行繪本閱讀,還要用某個APP打卡。
忙了一天工作的家長,睡前要再扮演一次老師;在學校學了一天的孩子,回到家睡前還要再拿起繪本,雙方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面對強求的父母,孩子心理有多少的不服氣?面對反抗的孩子,父母又能有多好的耐性?
幼兒園宣布延期開學後,老師每天就開始在APP中布置任務,至少有寫字、背誦、閱讀三大項。
沒錯,這就是網課正式來臨之前,我們跟孩子的首輪「交鋒」。任務看似不多,但已經讓雙方都到了崩潰的邊緣。
孩子的不配合,開始媽媽還能勸導,但是長時間的對峙無效後,就會上升到後面的「語言攻擊」甚至是「武力衝突」……
而學校的老師們,只需要每天給APP裡發反饋的孩子們,點幾個贊就OK了。
一個幼兒園的中班,開網課了!
到了3月1日,很多家長抱著僅有的一絲期望,想儘早結束這樣的家庭生活,但事與願違。
學校通知所有家長,到幼兒園現場領取這個學期的書本,而幾乎一半的家長還被封閉在其他城市或者鄉鎮,領書的時間只限一天。
從3月2號開始,學校正式開啟了「網課」模式,沒錯,一個幼兒園的中班,開網課了!
這是網課期間一個幼兒園家長的一天,如果是小學或者初中生,我相信忙碌程度和戰爭級別是另一個段位。
我們拼盡全力,幫老師「養」一個抖音號
「老師幹了主播的活,家長幹了助教的活」,這是時下比較流行的話術,也是不爭的事實。
從我們這裡的情況來看,老師一般是自己先開一個抖音號,裡面全部是教學內容,大多是從其他途徑扒來的課程視頻,然後每天以抖音視頻的形式,發到家長群裡布置作業。
比如「讓孩子做一個跟視頻一模一樣的手工」,「讓孩子跟著視頻背唐詩」,一方面是在布置作業,另一方面也給自己的視頻增加了流量,提升了個人知名度。
一個家長群能替老師養活一個抖音號,這騷操作你服氣麼?
家長輔導作業到吐血,老師卻「借船出海」刷抖音,並時刻關注點讚量和粉絲數。視頻往群裡一丟,然後來幾句: 「XX小朋友很棒哦,XXX表現的很不錯哦,我們XXX班的小朋友都很棒……」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這樣想:如果按900元/月計算,每個孩子每天的教育成本是30元,通常開設網課群裡算上小朋友的回覆,每天預計有500條左右,老師最多能說50句話。
這麼算下來,一個老師群裡每說1句話就是0.6元/人,一個班30個學生,一句話就能收18元,50句話就是900元/天……
那些沒來上課的學生怎麼辦呢?不好意思,你聽不聽,費已經收了,肯定是不退。
各位家長,看見「主播」這麼賺錢,眼紅不?看見「主播」這麼賺你的錢,氣人不?
我們這一代家長,真的很怕丟臉
現在的父母大多都是80後,這代人身上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經歷過體罰式教育的高峰階段、感受過因家境困難被迫放棄個人愛好和夢想的無奈、體驗過《古惑仔》入侵校園文化後欺凌事件的瘋狂……
這代的人求學經歷有太多的傷,更有太多的痛。
所以,到了他們擁有自己的孩子的時候,生怕孩子們在學校受欺負,被老師歧視、被同學看不起,更不想因為家裡沒錢耽擱了孩子發展特長的機會。
但是,儘管家長如此的小心翼翼,努力跟隨孩子學習的腳步,依然架不住學校的各種狠招——
小學生讓做PPT、甚至是Flash動畫,讓家長用各種奇葩的材料做手工、列印一摞摞的試題……家長在家做不完還要把試題帶到公司做。
就這,都防不住班主任在家長群裡陰陽怪氣、冷嘲熱諷的表揚這個、批評那個。
家長苦心維繫的自己和孩子的臉面,一不小心就全部破滅。
幼兒園為啥非要上網課?
你說中小學要「停課不停學」可以理解,畢竟這涉及考試,牽一髮而動全身。請問一個幼兒園跟著起什麼哄?我弱弱分析了一下,無非是——
響應上級主管部門號召,領導安排的事情,必須幹;
學校一直開不了課,老師長時間不發工資擔心會出現人員流失,發工資吧學校覺得利益受損,總要給他們找點事情做,穩定軍心;
不開學的話,年前收的學費就要一直要往後延,開始上網課,學費的計算日期就要從上網課的那天算起,名正言順,學校利益不受損,且省去夥食成本和監管風險。
這樣一來,家長自然成了買單的冤大頭。
網購商品,商品有用戶使用評價;送外賣,外賣小哥有差評考核……為啥這網課,我們作為消費和使用主體的家長就不能參與評價呢?
這種只負責教不負責收集意見的網課,和只負責賣東西不負責售後的商家有什麼區別?這種網課的背後,是對家長的不尊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
我也知道「家長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我也想「回爐再造」,但「陪伴」這兩個字,現在堂而皇之的成了學校和老師推卸責任的合理藉口。
家長扭曲心態的背後,是這越改越亂、越減越重的教育體制和考核標準。
孩子敢跳樓、家長就敢跳河,能同時把大人和小孩都逼瘋,這股力量得有多強大……
如果說孩子因為學業繁重作出了極端行為是抗壓能力太弱的表現,那麼成年的過激反應,應該能暴露更深層次的問題。
教育本質上屬於服務行業,但目前我們這些家長感知的依然是:家長服從老師、老師服從校長、校長服從董事會、董事會服從教委」的傳統金字塔模式。
這是典型的「管理」體系構架,而真正的服務型構架,是要將三角形倒過來的。
在這篇吐槽文的最後,我只想給學校幼兒園等教育行業提一個小建議: 有開發各類app的功夫,能否激活一下校長熱線、優化一下家長的反饋渠道?
對家長廣開言路,及時問責追蹤,把每個家庭的話語權和投票權還給他們,家校關係、師生關係、親子關係會更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