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沒有往下寫,後來者想續寫金庸的著作,但都被金庸迷批的一塌糊塗。
另外題主的問題,有一個最大的漏洞,因為你的語言似乎癥結在於,給人的感覺是張三丰是個後背一樣。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說的很清楚,張三丰有徒弟張翠山,張翠山有兒子張無忌。
另外題主似乎把歷史武俠真的當歷史去看了,如此刨根問底,實在是應該去考研、考博,乃至最後考古。
如果單單以武俠小說觀點而論,張三丰名氣的確很大,但張三丰似乎在金庸小說裡面沒有作為主角出現過,相反《倚天屠龍記》的主角是少年英雄張無忌。
張無忌性格善良,有仁愛之心,且愛好廣泛,特別對不同女性的欣賞,他都能發現這些人的美,比如小昭、趙敏、周芷若、阿朱等,這些女子對張無忌也確實有點意思。
相對來說,張三丰可要專情對了,他在《神鵰俠侶》的結尾出場,出場時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遇到郭襄,結下善緣,郭襄送了他一套羅漢小銅人。
後來張三丰的師傅為了躲開少林武術執法部門的追殺,用扁擔挑起郭襄和張三丰,連跑數裡,最後氣絕身亡。去世之前,覺遠大師背了一遍《九陽》,張三丰、郭襄和少林方丈都聽了一部分,但都沒有記全。儘管如此,之後數年,武當峨眉和少林,成為了武林的三大支柱,鼎足而立。
到張無忌時,元朝已經近末年,張三丰百歲高齡已過,這百年間發生了什麼,金庸並沒有說出來,留給了讀者想像空間。
但張無忌誤打誤撞成為明教教主,手下朱元璋為人頗有手腕。《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人設就是不過問江湖之事,不願意爭權奪利,最後把教主之位拱手讓人。
小說中說,張無忌最後和趙敏一起隱居。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