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情感為魔法,生而痛苦,為自己的價值戰鬥。
當一部動畫的人物畫風幼稚到讓你聯想到大耳朵圖圖時,別說是女孩子了,連熱愛美少女的阿宅們都無法提起興趣,任他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女孩,頂著那一張張大餅臉,著實勸退,何況這個名字也很幼稚。
就這?就這!!!!說實話,單單這封面加標題,勸退絕對一把手,畢竟當年我也是被勸退的一波人。但凡稍微好看那麼一點點,都不會讓那麼多人感覺到不屑。
當然,優秀的作品是一定不會被埋沒的,即便很多人不屑一顧,它依舊圈粉了一大批「先輩」。
隨著時間的流逝,《魔法少女小圓》這部動畫片似乎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多人追捧供奉了,很多略有耳聞的人對它的評價大多都停留在「聽說是部很好的作品」上,然後因為「畫風和標題太幼稚,畢竟沒多大興趣。」所以沒看。
但是絕大多數看過的人,在內心絕會給足這部動畫地位。
我個人是很相信大眾所認定的東西的,所以我在後期被各種推薦以後,就把魔圓劃入了自己的補番名單裡,但是確實當時其他優秀的番劇太多,沒顧得上補,就這樣擱置了幾年,直到有那麼兩年番荒,偶然想看一眼這部眾人口中的「神作」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於是點開了播放。
那可能是我第一次切切實實體會到,被開場震住的感覺,三分鐘不到,卻用華麗的劇場開幕,詭譎綺麗的色彩,繁複的場景,精妙的裝飾,以及一段恢宏的歌曲,把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人物的畫風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那種重重迷惑的氛圍,不管你思不思考開場有何隱藏的意義,都能讓你產生「我要看下去」的想法,這對於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是相當成功的,至少,它確保了選擇觀看的觀眾,絕對不會退出。
而對動漫已經有了一定了解的人,在看到製作團隊裡的三個神仙——虛淵玄、新房昭之、梶浦由記時,都能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而且單衝著其中隨便一位神仙而看這部番的,也大有人在。
其實排除掉人物的畫風,每一個場景無論是畫面還是氛圍的渲染,都非常精緻乃至非常有藝術感,尤其在魔女的結界裡那些甜蜜而陰森的場面,3D物體轉換2D拼貼畫的質感,是讓我重新認識動漫,並且理解「動漫不只是為了講一個故事,更可以是一件藝術品」這個概念的契機。而且回過頭看人物畫風時,就會發現這些人物雖然不美型,但是很耐看,也由於人物畫風不突出,反而更能讓人把注意力投入到劇情裡——這一條誇新房。
音樂大概也用不著說太多,梶浦由記的名字大家多多少少應該有聽過,隨便收藏一個動漫歌單應該都能放到她的曲子。而魔圓中的配樂都是能恢弘得起來,也能沉靜得下去的曲子。尤其《Sis puella magica!》在聽到的時候甚至會發出「這就是魔法啊!」的感慨。梶浦的曲子就是能讓人聽出魔法的味道。每一個場景都有烘託主角情緒適合氛圍的配樂,恰到好處,甚至一曲多用,不同環境表現不同情感且毫無違和,這就是梶浦的水平。
此外,這部動畫的敘事節奏把握得也很好,前期稍微有點讓人耐不住,但是只要靜下心即可。關於虛淵玄的劇本,此處不方便說太多,但是這個出了名的「愛的戰士」,讓魔法少女從在漫圈「混吃等死」的過氣戶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甚至成為高危職業的罪魁禍首,大家真的是看了動畫才能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想給他寄刀片。
還有,SHAFT的製作真的是絕了!太流暢了那個打鬥畫面!
如果你還沒看過《魔法少女小圓》這部番,並且正在尋找優秀的作品,那麼請移步b站,點開播放吧,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有比較多的劇透,請沒觀看的,一定不要讀下去,一旦被劇透真的很影響觀感,我希望把最最完整的,完美的觀感留給大家。
【補充觀影順序】TV12集——再到——劇場版《叛逆的物語》(劇場版1和2是tv12集的總集篇,儘量別偷懶直接看劇場版,最好還是看TV版,剪輯過的劇場版看起來觀感沒有TV好,細節上有刪減)
接下來就來說說我覺得該作「神」的地方。
我個人很討厭拿起一部番就叫它神作的行為,因為「神」這個名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擔負得起的,你誇下海口,人家的番也不一定承擔得起,如果被口味刁的看了,覺得不行不配(就像當年的大魚海棠)然後進行負面評價,那對把這部番掛起來期待了很久的人無疑是一種致命落差的打擊。魔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給人的期待值很低,即便聽了無數瘋狂吹捧依舊很低,但就是要把興趣缺缺的你驚豔一番打個臉(我那會兒是真的疼,雖然沒有口出狂言說什麼誰要看啊這種話,但是依舊非常疼)
不像《EVA》這部跨時代性質的神作,魔圓和心理、宗教等方面扯不上多少關係,它僅僅是在情感上下了功夫,並且下足了功夫,把全部的手筆都投入到了「情感」這一個點上。
粗看下這是個因魔法而戰鬥的故事,實際上是因【情感】而戰鬥的故事。就像Q比說的,青春期的少女的情感是最豐富的,但是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動畫很巧妙的把少女們抽象的情感化為了具象的魔法,把她們不同階段下的意識轉換成了「魔法少女」和「魔女」的形態。Q比找的籤約的少女其實都是心理有問題或者潛在的會發生心理問題的人。舉幾個例子——
巴麻美:即便自己活下來了,父母雙亡對一個普通少女的打擊不可能會小。鹿目圓(小圓):她是一個典型的家庭幸福,但是缺乏安全感,且思考得很多,善良溫柔的人,甚至心甘情願地做他人情感宣洩的垃圾桶,但同時又十分敏感會因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也容易迷茫無助乃至自卑,迫切的想要尋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想要為他人奉獻。沙耶香:極度卑微的情感付出者,看似堅強,大大咧咧,遇到問題卻異常自卑,當得知自己的身體根本就是個軀殼以後,甚至覺得自己配不上作為正常人的上條。也可以說是她堅強地守護了上條這麼久以後爆發出來的脆弱。
這裡面每一個魔法少女都代表了少女裡極易產生心理情感上問題的一個群體。【家人的身亡/自己的身體遭遇】【極端敏感體質/奉獻型人格】【情感失利者/自負的自自卑者】【家庭問題者】等等。
其實這些少女的共通點是「敏感」、「不自信」。由於性格不同,每個人產生情感的側重點也不同,但是因為敏感而孤獨,是連同現實中的一部分人都相通的。
而用魔法去【戰鬥】則對應了肩負著這些情感而努力生活下去。就如巴麻美在下場前說的:「只是在勉強自己故作姿態,就算害怕難過也沒有人可以傾訴,只能一個人孤獨地哭泣。」言語似乎有些中二,卻讓多少人產生了共鳴。
【魔法少女】的狀態是充滿希望的,雖然背負著痛苦,也是依舊努力著生活下去。如果說魔法少女時期是努力控制情緒的潛伏期,那麼與之相對的【魔女】形態,則是情感無法抑制的爆發,是一場負面情緒的暴亂,再結合現實一些,就是類似於抑鬱症的爆發。曾經多美好的祝福,也會在經歷了各方面的消極事件後化為「詛咒」。過去有多麼渴望自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消極爆發以後也會覺得,「活得毫無意義」,這同抑鬱症的模式其實很相似。
所以看到最後會覺得自己沒辦法討厭起其中任何一個角色,大家都有自己的苦楚。就連Q比,不過也是站在最最理性角度為了保持宇宙發展而費盡心機的一種存在罷了。
能把情感擬態,並且增添戲劇性,把故事演繹得到如此連貫精彩,老虛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才。
之後的劇場版《叛逆的物語》更是點睛之筆,把故事的藝術性和戲劇性在原基礎完美融合的一個程度上,又升高了幾個層次,不僅是一步步揭開謎團,也生動表現了曉美焰內心的掙扎,見證了她從「被保護」,到「故作堅強」(一人背負對小圓的拯救,但是內心依舊是渴望小圓對她的拯救),再到最後真正發覺自己最堅定的狀態不是被保護,而是保護她(真正的堅強)。當然,這一狀態依舊是不穩定的,我也無法判定究竟最後會如何,但是通過一部劇場版,曉美焰的人格的確被完善得相當好了。(這裡不再展開關於曉美焰的心理問題討論)
最後再來談一談一些小細節,也是讓我在回顧時覺得很驚喜的。——沙耶香的魔女形態是「美人魚」,而且周身可見的有許多泡泡,寓意著她為愛付出一切卻無獲回報的結局,不過與小美人魚公主區分的是,她的魔女是帶著王冠的女王形象,可以表現沙耶香一些方面高傲,專橫的性格特點。如演奏廳一般的結界也是暗喻她的執念,所以在看到各色各樣魔女的時候,其實可以猜測到她們可能曾經歷過哪些痛苦。
所以我才說這部動畫並不是真的給孩子看的,也不是給大人看的,而是給少女看的,或者是同樣敏感的人們看的,這種人需要的不是什麼同情,而是一段情感上的共鳴。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沒有詳細指出,但是細心的人肯定也能從中獲得很多思考。
不過,在這裡還是想對大家說,每一個敏感善良的人,都擁有魔法,即便承受著偌大的悲痛,也請一定要努力讓自己,讓自己愛的人們得到幸福。
感謝您耐心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