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於祖國的戰爭喜劇和愛國史詩到《拯救大兵瑞恩》,這兩個世界大國想通過列寧所說的「最重要的藝術」這一媒介來告訴自己國家的觀眾什麼?
沒有其他地方像俄羅斯和美國這樣製作了這麼多關於二戰的電影,這裡說的是幾百部。其中幾十部已成為世界電影的經典。冷戰期間,兩國對這一話題也有共同的興趣,但在題材、英雄人物或觀點等問題上卻鮮有共識。然而,歷史有時仍會迫使他們的在電影情節敘事有所交集。
電影作為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媒介的重要性在大西洋兩岸都沒有被遺忘,甚至在艱難的戰爭年代從未停止過電影製作。在那段時間裡,這兩個盟國的電影製作在題材上是相似的,電影通常要麼是振奮人心的劇情片,要麼是旨在鼓舞鬥志的喜劇。但是英雄和故事卻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是由戰爭本身決定的。二戰幾乎吞沒了整個世界,但在每個地區都是不同的。
在好萊塢,有三個主題佔據了主導地位。首先是軍隊本身,也就是戰場上的士兵。第二,家庭的前線和那些參加戰爭的家庭的生活。最後,那些發現自己處於前線和國內前線之間的人們,新徵召的士兵正準備投入戰爭。當時最受歡迎的戰爭題材電影是《這是軍隊》(1943年),改編自百老匯的一部舞臺劇,講述的是一個業餘的軍隊戲劇社團的故事。根據情節,劇團成員在華盛頓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各自前往各自的軍事單位,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否還會再聚在一起。
蘇聯戰時電影的 「面孔」主要是女性。在蘇聯,直到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之前,都沒有以前線為背景的電影。但是有很多關於德國佔領地區的人民英勇鬥爭的電影,很明顯,美國沒有這種類型的電影。因為大部分時間,他們在遙遠的他國作戰。重要的是,在許多蘇聯電影中,比如《她保衛祖國》、《虹》、《卓婭》、《第217號姑娘》等,這些鬥爭都是由驕傲而堅強的婦女們進行的,是祖國號召人民起來保衛祖國的生動體現。二戰在蘇聯最重要的階段被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這意味著每個人包括男人和女人都參與其中。
在四年戰爭期間,蘇聯發行了大約70部故事片,其中近50部與戰爭主題有關。相比之下,在美國從1942年到1945年,總共製作了1200多部電影,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電影涉及了這場戰爭。
當二戰結束後,比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美國,二戰題材的電影在各種類型的電影中蓬勃發展,各種類型都有,比如喜劇、黑色電影和英雄動作片。二戰結束後十年最成功的電影是《我們人生中最美好的幾年》(1946年),這部威廉·威勒的電影講述了三個退伍軍人重返「平民街」,但未能從戰爭經歷中恢復過來的故事。這部電影不僅贏得了七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獎),還打破了之前由《亂世佳人》創造的票房紀錄。
在蘇聯,因為受到二戰的嚴重破壞,國家重建為核心。每年只有幾十部電影上映,而在經濟最為苦難的1951年只有9部。這幾十部很少提到了戰爭,反而像《黑色密探》或《勇敢的人》這樣的電影在觀眾中很受歡迎,它們與美國西部的慣例遙相呼應。
電影的歷史可以通過大西洋兩岸大量關於二戰的電影來研究。但是蘇聯電影的獨特之處在於,觀看這些電影可以讓人追溯這個國家的歷史。赫魯雪夫執政後,指導了公眾和文化生活。關於戰爭的電影也發生改變,當電影工業恢復生機時,電影導演做的第一件事幾乎就是把話題轉到偉大的衛國戰爭上。這包括在戰爭中戰鬥過的人和那些在戰爭中還是孩子的人。自二戰以來,他們第一次不僅把它描繪成一場巨大的勝利,而且還把它描繪成一場巨大的悲劇。總部和前線的將軍們幾乎從電影中消失了,敵人(德國人)也常常淪為背景中的剪影。焦點轉移到普通蘇聯人民的個人故事上。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些關於戰爭的新電影,充滿了人文主義,使蘇聯電影世界聞名。僅僅列出這些獎項就足以說明問題。米哈伊爾卡拉託佐夫的《起重機在飛》(1957年)是一部講述一個年輕女孩生活中的混亂的電影,她的男朋友自願上了前線。這部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金棕櫚獎,這是唯一一部獲得該獎項的蘇聯電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處女作《伊萬的童年》(1962年)講述了一個飽受戰爭摧殘的男孩的故事,該片為蘇聯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要獎項金獅獎。帕維爾·丘赫萊伊的《一個士兵的民謠》(1959年)講述了一個年輕士兵被允許休假去看望他母親的故事,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最後,在稍晚一些的時候,由拉麗莎·斯賽普科執導的《登高》(1976年)在柏林獲得了金熊獎,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被德國人俘獲的兩名遊擊隊員的故事。
如果說在蘇聯,20世紀60年代是導演電影的全盛時期,那麼在美國,那十年則是經典類型電影的時代,充滿懸疑的戰爭驚悚片,講述的是堅強不屈的硬漢們的故事。電影一個接一個地問世,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觀眾仍然喜愛和觀看,如格利高裡·派克和大衛·尼文主演的《納瓦隆之槍》,或史蒂夫·麥昆主演的《大逃亡》(1963年)。四年後,查爾斯·布朗森主演了著名電影《十二金剛》。
20世紀60年代上映的一部電影對蘇聯電影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最長的一天》(1962年)是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歷史事件的大規模重新拍攝,歷時3個小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激發了人們對史詩戰爭片的興趣。但所有這些在西方製作的不朽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幾乎完全忽視了東線。這引起了蘇聯的極大憤慨,克裡姆林宮決定通過講述誰真正打敗了納粹德國的故事作為回應。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尤裡·奧澤洛夫創作了史詩般的《解放》(1969-1971年),它渴望成為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編年史。從最高統帥的總部到希特勒的地堡,從蘇聯的防空壕到邱吉爾的戰室,行動都是自由的。奧澤洛夫實際上只被允許以蘇聯在庫爾斯克戰役(1943年)中的勝利作為開始,但是導演隨後拍攝了缺失的部分。這部電影是蘇聯經濟停滯不前的表現,當時的軍事題材從導演電影轉向了主流電影。
在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關於偉大衛國戰爭的電影被大量頻繁地製作出來,既有奧澤羅夫式的大型史詩,也有關於「具有地方意義的戰鬥」的電影。但優秀作品的數量很少,有影響力的原創作品更少。人群中只有少數人突出。你可以挑出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或者是完全不戲劇化的《列寧格勒學院》,阿列克謝·德曼的《馬路上的審判》和《二十天沒有戰爭》,還有謝米恩·阿蘭諾維奇的《魚雷轟炸機》,維克多·亞里斯多德的《火藥》。
上世紀80年代的蘇聯改革時期,偉大的衛國戰爭幾乎從蘇聯電影中消失了。不同的武裝衝突開始讓阿富汗和車臣成為關注的焦點。
而在好萊塢,人們對二戰的興趣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消失了,戰爭片的類型幾乎完全被越南戰爭佔據。過去和現在只有關於大屠殺的電影被經常製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史蒂芬·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五年後,他又導演了另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實際上重新開啟了戰爭片的類型,《拯救大兵瑞恩》給觀眾非常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它高度寫實的場景描繪了諾曼第登陸,這成為了後來所有導演的標杆。然而,從那時起,很少有人能將規模與真正的人文主義結合到同樣的程度。
偉大的衛國戰爭直到世紀之交才再次成為電影的主題。經過一系列類型的嘗試,最受觀眾歡迎的是那些將西方和蘇聯傳統結合起來拍攝的電影。比如動作片《T-34》(2018年),它描繪了兩個坦克部隊之間的決鬥,而《史達林格勒》(2013年)則展示了在被摧毀的城市中保衛一座未被徵服的建築。後者由費奧多爾·邦達丘克拍攝,他是尤裡·奧澤洛夫的學生,也是奧斯卡獲獎導演謝爾蓋·邦達丘克的兒子。
奇怪的是,今天的美國戰爭片也能感受到蘇聯的影響。例如,傳奇電影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剛剛憑藉在1917年的一戰電影中扮演的角色獲得了他的第二座奧斯卡獎,他對埃琳·克裡莫夫的電影《來看看》(1985年)表達了敬意。電影《狂怒》(2014年)的攝影師羅曼·瓦西揚諾夫是一名俄羅斯人,在好萊塢發展了自己的事業,他稱這部電影是「與布拉德·皮特合作的蘇聯電影」。他承認,這部電影強烈地反映了俄羅斯導演克裡莫夫和阿列克謝·傑爾曼等人的影響,他和導演在拍攝前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分析。
推薦三部俄羅斯經典電影
《在路上的審判》(1971年)
1985年,阿列克謝·傑曼的這部電影被「擱置」了近15年後,觀眾才得以看到它。它的非英雄的英雄和情節,這部電影與其他「崇高」的電影製作風格的戰爭題材每一個方面都是不一致的。故事內容大概是拉扎列夫(弗拉基米爾·扎曼斯基飾)加入了遊擊隊,但沒有人相信他真的想加入。因此,人們決定對他進行一次考驗,他被派去執行一項任務,在這項任務中,他幾乎不可能活著出來。
來看看(1985年)
這部的黑暗傑作仍然被認為是世界電影史上最令人痛心的電影之一。而且,作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它也被視為可能是排名第一的反戰電影。長期以來,導演一直專注於在屏幕上傳達邊緣狀態的思維方式,他拍攝了一部關於一個男孩遇到絕對邪惡的故事。一位名叫弗約拉的白俄羅斯少年發現自己身處納粹懲罰行動的中心,在這次行動中,數十名平民被活活燒死在一座木穀倉裡。電影劇本是根據卡廷慘案改編的。
布穀鳥(2002年)
導演亞歷山大·羅戈日金因執導流行喜劇而成名,然後,他突然想到了《布穀鳥》,這是一部與其他任何電影都截然不同的電影,不僅是在他自己的電影生涯中,而且是在整個俄羅斯電影中。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一個來自薩米少數民族的女孩帶著兩名來自交戰軍隊的士兵。這名俄羅斯人患有腦震蕩,並一直試圖殺死另一名芬蘭人。芬蘭人不希望任何人受到傷害,只想回家。而這個薩米女孩自己長期生活在大自然中,不想與戰爭有任何瓜葛。每個人都只說自己的語言,沒有人知道其他國家的語言。但他們都是人,所以最終達成了對彼此的理解。
推薦三部美國經典電影
卡薩布蘭卡(1942年)
在這部電影中,沒有一排排坦克的鏡頭,沒有被炮彈摧毀的掩體,也沒有烈士的犧牲。幾乎整個情節都發生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市的一家高級博彩俱樂部裡,這裡屬於瑞克·布萊恩,一個既不相信華麗詞藻也不相信高尚理想的冷漠的美國人。這部電影實際上應該是一部浪漫的情節劇。但很難找到一部比這更鼓舞人心的電影,講述每個正派人心中的責任感,無論他如何看待自己。這部電影表明,戰爭有時能激發出人們最好的一面。
大逃亡(1963年)
在它上映的那一年,評論家們指責這部電影輕浮,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缺點很容易變成優點。如今,「大逃亡」被視為足智多謀和別出心裁的完美結合。即使在囚禁和死亡的威脅下,快樂、無畏的小夥子們從不氣餒,在經歷了最近的挫折之後,他們將再次冒險闖入缺口。這部電影在1963年莫斯科電影節和輸給了費德裡科費裡尼的《八部半》。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獲獎,史蒂夫·麥奎因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
硫磺島來信(2006年)
76歲高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進行了一項可以毫不誇張地稱之為非凡的實驗。在一年的時間裡,幾乎是同時,他導演了兩部關於硫磺島戰役的電影,這是美國在二戰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第一本是《父輩的旗幟》,從美國人的角度描述了事件,第二本是《硫磺島的信件》,從日本人的角度描述了事件。而且,奇怪的是,這兩部電影的第二部,全部是用日語拍攝的,卻更有震撼力。立體的效果使戰爭中毫無意義的野蠻行為顯得格外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