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地球的氣候也在不斷地惡化。時至今日,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極端氣候頻繁出現、資源也日漸枯竭,人類越來越迫切地需要開發一個第二家園。於是,火星成為了科學家們的首選。
按說和火星相比,月球更近一些,登陸難度要低得多,而且曾經有人類成功登陸到了月球表面。那麼為何科學家們不把月球選定為人類的第二家園,而是要大費周章地去開發火星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火星。
古人眼中的火星
在古代西方人眼裡,紅色的火星就像是夜空中的一滴血,因此他們將火星與戰爭聯繫到了一起,並將它看作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也就是火星的英文名Mars。代表火星的符號,就是戰神手中的武器,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這個符號也經常用來代表男性。
巧的是,我國古人同樣也將火星與鮮血、戰爭聯繫起來。由於火星顏色的特別,我國古人將它稱為「熒惑」。與此同時,夜空中還有一顆星星也呈現出了紅色,那就是心宿二,又叫大火星,也就是所謂「七月流火」的那顆星星。
一顆星星呈現出血紅色就已經讓人心生不爽了,如果兩顆血紅色的星星同時出現,甚至靠在一起,更是讓古人聯想到大禍之事。在古代,熒惑和大火星靠在一起,被古人稱作是「熒惑守心」,這幾乎是天象中至不祥的一種。當然,我們今天知道,這只不過是天體運行的一個巧合而已,但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熒惑守心和隨後的秦朝滅亡,讓古人對這種說法更多相信了幾分。
偏偏是這顆被我國古人看作與兇兆相關的行星,反而成為了今天人類即將開發的第二顆太陽系行星。那麼,火星到底有何特點、能夠吸引科學家們的注意呢?
小地球
火星是距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近日點為2.066億公裡,遠日點為2.492億公裡,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約為5500萬公裡。
雖然和太陽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約1.5倍,但火星所處的位置仍然屬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儘管最低溫度可以低至-133℃,最熱的時候它也可以達到適合人類生存的27℃。之所以處於宜居帶卻還如此寒冷,是因為火星並沒有地球這麼完整的大氣層。由於沒有磁場保護,火星只能保留很少一部分大氣,這很不利於保存溫度,導致火星表面比較冷。
即便如此,火星的溫度也是除了地球之外最適宜的了。而且,火星還有很多方面和地球相似。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而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9分35秒,十分接近;和地球一樣,火星也是巖石行星,雖然直徑6794公裡幾乎只有地球的一半,但它的總表面積和地球陸地表面積幾乎相等;地球自轉軸傾角為23°26′,火星為25°11′,因此火星也有和地球一樣分明的四季,只不過由於公轉周期為687天,火星的每一個季節也比地球長了將近一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勢,火星才成為了地球以外最受關注的行星,並且被稱為「小地球」。
不僅如此,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雖然今天的火星表面極其荒涼,環境極其惡劣,但是在三四十億年前,火星表面也曾經非常宜居,甚至比地球環境還好。那個時候火星不僅有完整的大氣層,也有江河湖海。因此,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依然相信,火星當初具備一切孕育生命的條件。甚至支持有生源說的科學家認為,正是火星上的微生物通過隕石落在地球上,才創造了今天的地球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