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對於現代戰爭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它被稱為海底的「盤龍隱蛟」,無論走到何處,都是無聲無息地給予對方致命一擊。尤其是核潛艇,將核反應堆應用到潛艇中去之後,每次能夠潛伏在海底兩三個月,除了上來補充能量之外,其餘時間基本都是在海底盤桓,方便執行任務。
目前研製出核潛艇的只有五個國家,印度也能算得上半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美國是最早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因為隱藏性能好,打擊範圍大,受到各國的追捧。更因為海洋面積佔了全球70%,所以不少國家都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場地。
不過核潛艇既然有如此高的隱蔽性,為什麼不潛入幾千米的,而是盤在幾百米的深處?其實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造價問題。我國曾經研製出一款「蛟龍號」潛水器進入到海底7000米左右,美國的「迪裡雅斯特號」更是到了1萬米以下的深海地區。如果將這樣的潛水器運用到核潛艇中,是不是連最先進的聲吶也測不出來?理論上來說。這確實非常可行,但是實際上真的這樣做了,花費也是相當高的。有個別特製材料,一平米造價都在幾十萬美元,核潛艇這樣的幾百米長和幾十米寬的龐然大物,光是使用這種特製材料,估計沒有上億元根本造不出來。
第二個就是沒這個必要。因為各國目前的核潛艇都相差無幾,而且使用核潛艇發射飛彈時,在海底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阻力。如果潛在海底很深的地方,估計飛彈剛出潛艇就會爆炸了。美國就曾因為好奇做了試驗,他們的「長尾鯊號」進入最大潛深時,被巨大的水壓直接壓破,最終永遠的沉在海底了。
而蘇聯曾經想要豁出去建造一艘特製特製材料的核潛艇,大概可以潛入水下1600米,不過建成沒多久就被放棄了。俄方給出的答覆是保養費承擔不起,實在太貴了,而且在實戰中起不到什麼作用,因為目前也沒能研製出更新的飛彈系統與之匹配。
第三個是替代作用。核潛艇在水下不可能完全發不出聲音,但是可以利用靜音塗膜減少水流摩擦的聲音,這樣也能減少被聲吶檢測出來的風險,就像戰機塗了一層隱身塗料,就是不容易被發現一樣。瑞典就曾開發出一款最安靜的潛艇,連美國的反潛艇系統都沒有發現。我們國家的096核潛艇也已經服役,它將增強我國在遠洋的戰略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