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的僭越:彼得大帝為何將"愷撒"升級成"皇帝"?

2021-01-11 網易新聞

作者|陸大鵬,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者,外文譯者,譯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金雀花王朝》《伊莎貝拉:武士女王》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1721年春季,俄國海軍掃蕩了瑞典沿海地區,甚至襲擊了斯德哥爾摩。這是所謂「大北方戰爭」的最後一戰。窮途末路的瑞典新國王弗雷德裡克一世向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求和,並於8月30日在尼斯塔德(在今天芬蘭的西南部)籤訂和約。至此,瑞典與俄國之間長達二十一年的殊死搏鬥宣告結束。瑞典喪失大片土地,國際地位大大下降,而俄國取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此稱霸波羅的海,躋身歐洲列強。


大北方戰爭末期,俄國海軍在瑞典海域作戰

9月4日,即和約籤訂五天之後,彼得一世興高採烈地返回聖彼得堡,在教堂內禱告,然後登上高臺,向喜極而泣、山呼萬歲的群眾祝酒。禮炮齊鳴,群眾得到免費的成桶的酒。「歡樂吧!感謝上帝!」他喊道。隨後是長達兩個月的狂歡。

10月22日,在喇叭和雷鳴般的禮炮聲中,聖彼得堡舉行了古羅馬風格的凱旋式。首相加夫裡爾·戈洛夫金讚頌彼得一世為「祖國之父」(這原是授予羅馬皇帝的頭銜),還歌頌他為「彼得大帝,全俄皇帝」。戈洛夫金實際上是根據元老院幾天前的決定,向彼得一世奉上這個稱號。沙皇點頭表示接受。


彼得大帝是第一位俄國皇帝

「皇帝」這個詞,戈洛夫金用的是拉丁語imperator。而沙皇(tsar)搖身一變,成為皇帝(imperator),這其實大有深意,儘管我們從中文詞「沙皇」「皇帝」裡很難體會到二者的差別,但這其實是一個華麗的變身和大升級。

要理解這種升級,我們得看看這兩個詞究竟從何而來,是什麼意思。

俄國統治者稱號的演變

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的前身,是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1547–1721),而俄羅斯沙皇國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1283–1547)。

莫斯科大公國起初只是許多斯拉夫政權中的一個,甚至不是歷史最悠久、文明最先進的一個。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等斯拉夫政權,「祖上」都比莫斯科大公國「闊得多」。莫斯科大公國統治者的頭銜是大公(Velikii Knyaz,不過後來這個頭銜演變成羅曼諾夫皇朝的皇子皇女們的頭銜)。從1328年起,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因為在斯拉夫諸侯中逐漸佔據主宰地位,並且得到蒙古人的支持(說得難聽些,就是當蒙古人的鷹犬),獲得了另一個重要的斯拉夫政權弗拉基米爾的大公頭銜。

他的後代伊凡三世(伊凡大帝)兼併了俄羅斯的許多城市,尤其是北方的大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和南方的羅斯託夫,將其納入莫斯科大公國囊中,並於1480年決定性地與蒙古人分庭抗禮。1453年拜佔庭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攻陷之後,伊凡三世自封為東正教世界的領袖。他娶了拜佔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裡奧洛格斯,從此自命為拜佔庭皇帝的繼承者。他還開始自稱「愷撒」,這個詞在俄語中變成「沙皇」(tsar)。不過此時「沙皇」還不是非常正式的君主頭銜。

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即後來所謂的伊凡雷帝,於1547年登基,正式將俄國統治者的頭銜改為「沙皇」。

既然「沙皇」源自「愷撒」,那麼我們可以推測,俄羅斯君主使用它,是為了和拜佔庭帝國與羅馬帝國扯上關係,增強自己的合法性。俄國人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第二羅馬是君士坦丁堡),自然也有這層意思。

「愷撒」的來源

我們知道,「愷撒」這個稱號當然是源於古羅馬獨裁者和軍事家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他的甥孫和繼承人屋大維採納他的名字,也自稱為愷撒。屋大維建立的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朝,尤利烏斯—克勞狄皇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用「愷撒」這個名字。公元68年,該皇朝的末代皇帝尼祿死去,篡位者加爾巴與愷撒家族沒有任何血緣或姻親關係,但為了加強自己的合法性,也採用「愷撒」的名字。

久而久之,在羅馬帝國,「愷撒」不再是一個名字,而變成了頭銜和稱號,是皇帝的代名詞。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皇儲(不一定是現任皇帝的兒子)獲得「愷撒」的稱號,並在繼位之後保留這個稱號。但現任皇帝的全副頭銜裡雖然有「愷撒」,但一般被稱為奧古斯都。

293年,為了解決帝國地理範圍太大、行政管理和軍事防禦困難的問題,戴克里先皇帝建立四帝共治制度,帝國東西各有兩個正皇帝和副皇帝。正皇帝的稱號是奧古斯都,副皇帝是愷撒。奧古斯都死後,由愷撒接任。不過四帝共治制度很快被廢止,帝國逐漸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各有一位奧古斯都。同時,把「愷撒」作為皇儲的習慣延續了下來。

而在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後來出現了多個高於「愷撒」的頭銜,如sebastokratōr。很多達官貴人被授予「愷撒」的頭銜,同時拜佔庭帝國也向一些外族統治者,如瓦拉幾亞、塞爾維亞的統治者授予「愷撒」的頭銜。所以伊凡三世作為一個斯拉夫人而使用「愷撒」頭銜,是有歷史依據和前例的。

「皇帝」的來源

由於歷史原因,「愷撒」的地位一般是低於皇帝「奧古斯都」的。而皇帝的稱號除了「奧古斯都」之外,還用imperator(彼得大帝和後來的俄國皇帝用的就是這個詞)。這個詞在羅馬王政時代的本意是軍事指揮官。在羅馬共和國時期,imperator一般是獲得重大勝利的將領的榮譽稱號。奧古斯都建立帝國之後,imperator一般僅限於皇帝使用。法語的Empereur(皇帝)和Empire(帝國),及英語的emperor(皇帝)和Empire(帝國),都是來自這個拉丁詞。所以imperator就是皇帝的專號,高於「愷撒」。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拜佔庭)的皇帝在拉丁語中的稱號仍然是imperator。在西方,800年聖誕節,蠻族統治者查理曼被教皇授予「羅馬人皇帝」(ImperatorRomanorum)的地位,獲得了imperator和「奧古斯都」的稱號。962年獲得imperator和「奧古斯都」稱號的奧託一世是神聖羅馬帝國正式的第一位皇帝,當然有時也把神聖羅馬皇帝從查理曼算起。查理曼及其後來的神聖羅馬皇帝,算是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法統。從962年到1806年(迫於拿破崙的壓力,神聖羅馬帝國被廢除),若是不算拜佔庭,那麼歐洲基督教世界只有一個皇帝;說到emperor,那就只能是神聖羅馬皇帝。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彼得大帝把自己的稱號從「沙皇」(相當於「愷撒」)改為「皇帝」(imperator),是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拔高,同時也是他更大範圍的轉向西方政策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想像,將近一千年裡擔任歐洲基督教世界名義上共主的神聖羅馬皇帝,對來自東歐蠻荒之地的俄國人的放肆僭越,會是多麼不爽。

俄國人自我提拔,大家認帳嗎?

讓彼得一世採用「皇帝」頭銜,當然不是戈洛夫金和其他大臣心血來潮。早在1717年,大臣米哈伊爾·莎菲羅夫在翻閱舊檔案與文件時發現了一封1514年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寫給瓦西裡三世沙皇(伊凡雷帝的父親)的信。

在這封信裡,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敦促瓦西裡三世與他結盟,共同對付波蘭國王,並稱呼沙皇為「偉大君主瓦西裡,皇帝和全俄羅斯主宰者」。這封信是用德語寫的,但裡面的「皇帝」用的是imperator一詞。莎菲羅夫將此信拿給彼得大帝看,他立刻命令將其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分發給在聖彼得堡的所有外國使節。同時他讓俄國外交官在西歐各大報紙上刊登這封信,並宣布:「這封信足以無可辯駁地證明,全俄羅斯君主理應享有皇帝頭銜,因為很多年前神聖羅馬皇帝就承認俄國君主的皇帝頭銜。並且寫這封信的人,是世界上地位最崇高的一位皇帝。」這種「自古以來」風格的史料挖掘和借用歷史,當然是一種宣傳手段。大家承認不承認,還要看俄國沙皇自己的實力。


英王喬治一世不肯承認俄國君主是皇帝,比自己高一級

歐洲各國對俄國「皇帝」頭銜的承認,是分階段的。荷蘭和普魯士是彼得大帝的盟友,當即承認他的皇帝頭銜。俄國的手下敗將瑞典於1723年承認;丹麥於1724年承認。這幾個國家的主要考慮是與俄國的貿易,以及害怕俄國的軍事威脅。

但一山不容二虎,已經差不多一千年時間裡只有一個皇帝了,現在出現了第二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皇帝肯定不高興。不少國家因為害怕得罪哈布斯堡家族,暫緩承認彼得一世的皇帝頭銜。奧斯曼帝國於1739年承認安娜女皇(彼得大帝的侄女)的皇帝頭銜。英王喬治一世始終拒絕承認他的老對手彼得一世是皇帝。喬治一世駕崩十五年之後的1742年,英國人才承認俄國君主是皇帝。法國和西班牙於1745年承認,與俄國有血海深仇的波蘭於1764年承認。

最反對俄國人稱帝的,當然是壟斷神聖羅馬皇帝位置的哈布斯堡家族。1721年,皇帝查理六世拒絕承認1514年那封信的真實性。哈布斯堡家族認為,基督教世界不能有兩個地位同等的世俗領袖,所以他們寧願放棄與俄國貿易的利益,也要保住自己古老而獨一無二的稱號。但到了1742年,迫於國際形勢,哈布斯堡家族也終於承認俄國君主是皇帝、與自己地位平起平坐。

從1721年彼得大帝開始採用皇帝稱號,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國統治者都使用皇帝稱號。不過同時他們仍然用沙皇稱號(主要是作為喀山、阿斯特拉罕與西伯利亞的統治者)。總的來講,俄國式的「沙皇」要比歐洲—古羅馬風格的「皇帝」越來越具有親斯拉夫的意味。尤其是羅曼諾夫皇朝的最後兩位君主,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更喜歡用俄國味比較濃的「沙皇」。

名不正言不順的道理在歐洲和在中國一樣通用。頭銜是力量的投射,不是力量本身,但投射往往就會被認為是力量,並且有助於力量的保存與增長。在政治當中援引史料的「自古以來」手段,中外皆然,都是套路而已。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彼得大帝有何過人之處,如何使沙皇俄國的實力一步步增強?
    而他更致力於對外擴張,在沙俄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之後,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使得沙俄的疆域不斷擴大。在彼得大帝統治沙俄的時候,沙俄成了東歐真正的軍事強國,而彼得大帝也被認為是沙俄最傑出的皇帝。
  • 沙俄,幾百年玩命擴張,瀕臨11處海域,為何海岸線僅排世界第四?
    拜佔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親自率軍抵抗,最終英勇戰死,這個曾輝煌無比的千年帝國轟然倒塌在土耳其人面前。拜佔廷帝國滅亡後的1469年,當時的羅馬教廷做出一個改變歷史的重大決定:把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許配給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為此,羅馬的當權者可謂費盡心機,教皇親自撮合這門婚事。
  • 七月的皇帝:愷撒大帝的傳奇人生
    現在的三月(March)實際上是古羅馬舊曆法的一月(據說是為了紀念戰神瑪爾斯),也是古羅馬傳統中每年出徵遠戰的季節,是新年的開始,曆法改革後古羅馬人依舊習慣將三月作為他們一年的開始。 在他之後每一任皇帝都要做國家的宗教領袖,愷撒也因此分得一套官邸,終於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作為一個落魄貴族實在不容易,想來大帝本人那會心情應該是相當不錯的。但這還不夠啊,偉人的志向怎麼可能滿足於區區一套小官邸呢?
  • 愷撒之後的羅馬從三雄並立到皇帝屋大維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以下稱愷撒)打敗了前三巨頭中的二位,集各種最高權力於一身,儘管他在不同的場合表示,自己不願意當皇帝,卻還是為保守勢力所忌憚,最終愷撒被自己的寵臣布魯圖刺殺,他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對布魯圖寵愛有加,跟親兒子一樣,為啥布魯圖要背叛自己。
  • 愷撒之死的悖論:只有另外一個愷撒,才能殺死愷撒
    巴裡·施特勞斯的《愷撒之死》,對大馬士革的尼古勞斯、普魯塔克、阿庇安、蘇維託尼烏斯、狄奧所記錄的五大關鍵史料,進行了合理擇揀,全景還原了愷撒被刺殺的歷史事件。通過閱讀《愷撒之死》一書,不僅能夠感受古羅馬那段恢弘的史詩歲月,也能夠切實理解到,儘管歷史由人書寫而成,但人有時卻難以控制它,就像《荀子》中所說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
    彼得大帝,是後世對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羅斯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統帥,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發動改革。
  • 為何法國和德國君主稱為皇帝,而唯獨俄國君主卻被翻譯成沙皇?
    大家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特有名詞的翻譯是有講究的,以中國為例,我們中國對於非漢文化圈的國家領袖,通常也是按照自己的習慣翻譯的,比如大家都聽過,法國皇帝拿破崙,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等。這些歐洲國家的領袖,我們也翻譯成「皇帝」。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
  •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用沙俄時三色旗作為國旗,此國旗有何來歷?
    雖然從有關資料得知這是俄羅斯採用沙俄時的國旗,但關於俄羅斯國旗的來歷,卻很少有人知道。國旗來歷俄羅斯選用的白藍紅國旗是沙俄時期所用國旗,而沙俄時期的國旗則是由沙俄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彼得大帝所設計。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有名的兩位大帝之一,他於1682年繼位,1689年掌握大權。彼得大帝登基感覺到俄羅斯已經比西歐發展慢了,而歐洲不斷向外拓展殖民,而俄羅斯依舊沉浸在封閉落後的環境裡,彼得大帝產生了危機感。
  • 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如何成就康熙和彼得大帝?30年後證明太明智
    沙俄之所以在戰敗的情況下,依舊保留了大部分權益,是因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內亂四起的前夜,國內一堆爛攤子亟待收拾,自然對沙俄的要求採取了一些退讓。 實際上,彼時沙俄自己也不太平,因為二皇並立,一場政變已然在醞釀中。但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餘力與關心歐洲的局勢。
  • 手繪沙俄史,兩個大帝與一個接盤俠的故事,彼得與葉卡捷琳娜
    後來她把皇位傳給了彼得大帝的孫子彼得二世,偏偏這又是位短命的沙皇,終年15歲。他死後沙皇位子接下來在血脈上就越傳越遠了,雖然後來的君主依然屬於羅曼諾夫王朝,但從此不再是父系直傳。接下來即位的是彼得二世的堂姑,也就是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這位沙皇好動武,雖然一生取得過幾次勝利,但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慘敗,這是自彼得大帝以來的第一次沙俄重大失敗。
  • 沙俄的崛起,被北歐人和蒙古人輪番統治600年,直至彼得一世降臨
    由於這個公國將首都定在了基輔,因此被稱為基輔羅斯國。北歐的維京人和諾曼人的徵伐歷史雖然給所到之處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在客觀上給所謂「偏遠地區」及「蠻荒之地」帶去了歐洲的文化印記,基輔羅斯就是這樣。正是北歐人作為橋梁紐帶,將東斯拉夫人與歐洲聯繫在了一起,使得這一地區的文明走向靠向西方,而沒有成為西亞文明或者中亞文明。
  • 彼得大帝:一個人就是一整部歷史
    伊凡雷帝最小的王子德米特裡王子被認為是沙俄家園的聖人和保護者,《聖像:聖瓦西裡與德米特裡王子在莫斯科》。在前一幅聖像畫中,聖父耶和華身著華服莊嚴地端坐於金色王座上,左手拿著一本象徵神聖的福音書,右手作祈禱狀,法衣上點綴著朵朵雅致的玫瑰花。王座兩邊站著天使。這種基督形象在19世紀的俄國極受歡迎。
  • 愷撒戰記:愷撒為何要攻打高盧?愷撒如何創造與敵人作戰的機會?
    愷撒為何要攻打高盧?在羅馬共和國,沒有比帶兵打勝仗更光榮的事了。因此志向高遠的行省總督們紛紛利用總督任期打仗,而對愷撒來說,這種贏得聲望和權力的機會不僅意味著人人喜愛的豐厚金錢,他更關心的是仕途:因為他在執政官任期內結下的仇人企圖毀掉他,而目前尚可幫助壓制對他法律正當性攻擊的三巨頭是個脆弱的聯盟。
  • 被稱作噬血帝王的尼祿,統治時期為何愷撒王朝會走向隕滅?
    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戰爭上,從小出身貴族的愷撒在成長期間不斷積累的知識成了奠定開創羅馬帝國的基礎。愷撒運用自己的才能讓羅馬不斷壯大,從戰爭時期的戰略家到內戰鬥爭結束後成為終生獨裁官,慢慢為奠定羅馬帝國成為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做積澱。
  • 踱步集21僭越之心
    與它對立的詞是功利心,而我今天想說的是僭越之心,對於僭越有很多說法,有雄心之說,有進取心之說,有「不能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說;有「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之說。也有一說:到了努力接近權勢的情況下,不甘寄人籬下的越界行為。詞典上說:僭越的解釋是超出本份做事。這個詞是皇家專用詞,還有一說,就是低級冒用高級叫僭越,我更看重前一種解釋,實際上是指過界。
  • 1084年,羅馬的繼承者愷撒打敗了薛西斯,建立羅馬帝國
    1084年,羅馬的繼承者愷撒打敗了薛西斯,建立羅馬帝國。愷撒大軍浩浩蕩蕩,佔領了地中海東、中、西三個主要地區,逼迫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等西方民族歸附羅馬,促使希臘民族進入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帝國成為一個整體。到了1090年,羅馬皇帝曾經把五個羅馬尼亞人的家庭團結起來,建立希臘化阿爾卑斯王國,名義上繼承羅馬皇帝統治。
  • 韋小寶原型,因太帥被沙俄女王看中,留在沙俄3年換來百年和平
    韋小寶原型,因太帥被沙俄女王看中,留在沙俄3年換來百年和平文/歷史小課金庸老先生又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叫做《鹿鼎記》,近幾年來很多影視公司都熱衷於翻拍這部作品,這部作品也非常受歡迎。大家都記住了這個母親是青樓女子的韋小寶混進了皇宮,成了皇帝身邊的假太監,與皇帝是髮小,還幫助皇帝除掉鰲拜,平三藩,很多人都記住了他,而且《鹿鼎記》當中還有一個情節,就是韋小寶被康熙派去沙俄談判並且吸引了沙俄女皇的注意力,就憑藉這個還換回了邊境幾年的太平生活。《鹿鼎記》只是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小說,不能當做正史來看,金庸老先生的才華在這其間展現的也是淋漓盡致。
  • 沙俄,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帶你1分鐘了解沙俄來歷及主要沙皇
    為了快速了解沙俄歷史,我們只聊脈絡不聊細節,只需極短的時間讀完全文,即可在腦海裡建立一個清晰的沙俄歷史"模型"。沙俄,是俄羅斯的一個歷史階段,前有基輔羅斯和金帳汗統治期,後有蘇聯和今天的俄聯邦。之所以稱之為沙俄是因為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就是沙皇統治,那為啥叫沙皇?簡單的說就是為了區分方便。咱們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叫皇帝,歐洲中世紀各國除了國王以外,也還有一個或多個起碼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它們往往依託的是古羅馬帝國,就是宣稱自己是羅馬人的皇帝。
  • 孚日山戰役:日耳曼人與愷撒對決
    埃杜維人打不過,只好向愷撒求助。 愷撒派使者到蘇維匯人首領阿利奧維斯塔那去,想請他過來談一談。但阿利奧維斯塔強硬地表示,如果愷撒想和他談話,可以自己過來,還說想打戰的話也奉陪到底。 談判以失敗收場,愷撒決定發動對蘇維匯人的戰爭。 但愷撒還有兩個問題要解決。
  • 歷史學者李碩:戰績堪比愷撒的他,為何沒有獲得身後美譽?
    一個不亞於成吉思汗的戰爭天才,為何被歷史打入「冷宮」?一個出身低微的「窮二代」,如何一戰成名,逆風翻盤?宋武帝劉裕戰績卓著,卻為何歷史評價不高?南北政權對峙數百年,一般選擇什麼季節開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