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效益高低在結構。各地大力發展專用糧,優化耕作模式,統籌糧經飼。
調整糧食種植結構
——按照品種優先、品質保證、品牌引領的要求,打造1400萬畝專用糧基地
近年來,我省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日益把糧食結構放在突出位置,優質糧走俏。
4月8日,記者來到來安縣雷官鎮五裡村賈培榮家庭農場時,農場主賈培榮正帶著工人準備營養土,為工廠化育秧做準備。
「農場400多畝地去年種的是三級稻米,今年升級種喜兩優絲苗,這是二級稻米,而且抗病性好。加上用的是有機肥,米質好、價格高,跟江蘇一家米廠籤了訂單,承諾收購價高於國家託市價1毛錢一斤。 」賈培榮告訴記者,這種優質稻米加工出來,到市場上能賣到4塊多錢一斤。
糧食種植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一度讓許多種糧大戶迷茫。如今,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種優質糧食才能效益高」成為共識。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全省春播意向面積1262.9萬畝,結構呈現進一步優化特點。
「以前大戶買水稻種子最看重產量。現在首先要看米質和口感,產量倒是其次了。 」在肥東縣,石塘鎮下胡農資店老闆黃俊新反映。 「全縣落實專用品牌小麥生產33萬畝,全部由龍頭企業根據加工需要指定品種,與大戶籤訂合同。 」太和縣農委副主任李懷法告訴記者。
據來安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張勤介紹,來安今年三級以上優質稻米佔比將達到95%,其中粳稻7萬多畝,通過獎勵政策,全縣40萬畝水稻已跟金弘安、金華萃、嘉浩等聯合社或加工企業籤下訂單。滁州市繼續在春耕生產中加快「壓秈擴粳」,在南部區域重點打造優質粳稻專用糧生產基地,到2020年優質粳稻面積將達100萬畝。
「品質較差的大路貨少了,受市場歡迎的優質米多了,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張勤感慨地說。
省農委種植業局局長張韙介紹,今年,我省將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總產量穩定在3900萬噸以上。圍繞春耕備耕,整合各類資源,組織實施農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創建,加快建設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基地,引領全省糧食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推進專用糧食發展,按照品種優先、品質保證和品牌引領的要求,今年將建專用糧基地1400萬畝,優先發展二級以上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
培育新型種養結構
——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力爭年底稻漁綜合種養達300萬畝
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目標是構建糧經飼兼顧、農林牧漁結合、生態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4月8日,記者來到來安縣施官鎮。在南沛村孫殿松家庭農場,孫殿松和兒子孫成林這幾天一方面準備水稻育秧,另一方面開始捕撈龍蝦上市銷售。
「龍蝦現在剛上市,每天能賣60斤左右,每斤30塊錢。這種稻蝦共生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益。 」孫殿松說,他的農場共流轉了1000畝土地,其中300多畝採取稻蝦共作模式,每畝養蝦純收入近2000元。蝦稻米自己農場加工,因為是綠色無汙染,每斤賣到3塊錢,除去成本一畝地一年純收入三四千元。
在肥西縣山南鎮山南社區,孫先富領頭的合肥萬豐生態稻蝦養殖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稻田養蝦。 「這幾天都在放蝦苗,這一季安排了550畝,每畝放蝦苗50斤。 」孫先富告訴記者,從去年看,一年兩季蝦平均畝產350斤左右,去掉成本畝均效益達到5500元。山南過去習慣一年只種一季稻,收了后土地一直放到第二年5月,畝均效益不過200元,「搞了稻田蝦,效益確實一個天一個地,值得推廣」。
通過獎勵扶持和示範推廣,目前滁州市「稻蝦共作」模式發展迅速,以全椒縣赤鎮為核心區,正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打造全國性龍蝦交易市場和網店中心。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打造品牌「稻蝦米」,開發蝦、稻高附加值產品。目前,該市「稻蝦共作」已達30萬畝以上,到2020年將達50萬畝以上,實現綜合產值40億元。
目前,我省已經把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作為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提升效益的一個重要抓手,力爭到2019年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300萬畝。
穩定口糧生產的基礎上,今年全省各地將推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耕作模式。城郊和旅遊區因地制宜擴大鮮食玉米種植,在沿江地區開展水稻—馬鈴薯連作試點,著力優化種植結構。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推廣冬閒田種草和糧草輪作,建設飼用牧草專業基地。推廣稻鴨共育、稻魚(蝦、鱉)共生等種養模式,支撐發展大健康農業產業。
優化農業產業體系
——早稻和春播棉花同比分別減少26.7萬畝和8萬畝,蔬菜同比增加8萬畝
過了清明,是經濟作物種植管理的時節。4月8日,在來安縣張山鎮長山村一片約80畝的葛根地裡,葛源農業科技發展公司董事長魏殿臣正帶著幾戶貧困戶忙著疏通墒溝。
「這些苗子是從廣西引進的新品種,3月底才栽上,年底就能長成,每畝產量能達4000斤至4500斤,按每斤1.5元銷售,每畝收益6000多元。 」魏殿臣是土生土長的張山鎮人,靠購銷中藥材「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成為村裡最早富起來的人。
2016年,魏殿臣在家鄉流轉1000多畝地種植葛根,牽頭成立滁州市葛根產業協會,目前已帶動全市葛根種植達6000畝。他還建起一個葛根加工廠,與安徽農業大學、中國中醫藥大學及幾家加工企業合作開發葛根飲料、茶、食品、藥用品、異黃酮提取等系列產品,並牽頭制定了葛根切片、切丁行業標準,申報十多項專利,為葛根產業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滁州市農委負責人介紹,滁州將重點發展優質稻麥、道地藥材、特色雜糧、林茶蔬、健康畜牧水產等「五大特色農業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小品種」打造成「大產業」。到2020年,該市「五大特色農業產業」綜合產值將達500億元。
目前,滁州市滁菊、芡實、葛根、艾草、百蕊草等中藥材,綠豆、山芋、芝麻、花生、黑豆等雜糧,薄殼山核桃、麻櫟、杜仲、油茶、苗木花卉、茶葉、精品果蔬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加工能力不斷增強,一個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記者了解到,為提高農業效益,春耕春播中,全省各地積極引導優勢區擴大早春保護地和露地瓜果菜、食用菌等作物種植面積,調減非優勢區早稻和棉花面積。 1262.9萬畝中早稻247.3萬畝、春播棉花94萬畝,同比分別減少26.7萬畝、8萬畝;蔬菜392萬畝,同比增加8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