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各地大力發展專用糧 打造1400萬畝專用糧基地

2021-01-09 央廣網

  一年之計在於春,效益高低在結構。各地大力發展專用糧,優化耕作模式,統籌糧經飼。

  調整糧食種植結構

  ——按照品種優先、品質保證、品牌引領的要求,打造1400萬畝專用糧基地

  近年來,我省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日益把糧食結構放在突出位置,優質糧走俏。

  4月8日,記者來到來安縣雷官鎮五裡村賈培榮家庭農場時,農場主賈培榮正帶著工人準備營養土,為工廠化育秧做準備。

  「農場400多畝地去年種的是三級稻米,今年升級種喜兩優絲苗,這是二級稻米,而且抗病性好。加上用的是有機肥,米質好、價格高,跟江蘇一家米廠籤了訂單,承諾收購價高於國家託市價1毛錢一斤。 」賈培榮告訴記者,這種優質稻米加工出來,到市場上能賣到4塊多錢一斤。

  糧食種植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一度讓許多種糧大戶迷茫。如今,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種優質糧食才能效益高」成為共識。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全省春播意向面積1262.9萬畝,結構呈現進一步優化特點。

  「以前大戶買水稻種子最看重產量。現在首先要看米質和口感,產量倒是其次了。 」在肥東縣,石塘鎮下胡農資店老闆黃俊新反映。 「全縣落實專用品牌小麥生產33萬畝,全部由龍頭企業根據加工需要指定品種,與大戶籤訂合同。 」太和縣農委副主任李懷法告訴記者。

  據來安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張勤介紹,來安今年三級以上優質稻米佔比將達到95%,其中粳稻7萬多畝,通過獎勵政策,全縣40萬畝水稻已跟金弘安、金華萃、嘉浩等聯合社或加工企業籤下訂單。滁州市繼續在春耕生產中加快「壓秈擴粳」,在南部區域重點打造優質粳稻專用糧生產基地,到2020年優質粳稻面積將達100萬畝。

  「品質較差的大路貨少了,受市場歡迎的優質米多了,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張勤感慨地說。

  省農委種植業局局長張韙介紹,今年,我省將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總產量穩定在3900萬噸以上。圍繞春耕備耕,整合各類資源,組織實施農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創建,加快建設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基地,引領全省糧食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推進專用糧食發展,按照品種優先、品質保證和品牌引領的要求,今年將建專用糧基地1400萬畝,優先發展二級以上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

  培育新型種養結構

  ——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力爭年底稻漁綜合種養達300萬畝

  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目標是構建糧經飼兼顧、農林牧漁結合、生態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4月8日,記者來到來安縣施官鎮。在南沛村孫殿松家庭農場,孫殿松和兒子孫成林這幾天一方面準備水稻育秧,另一方面開始捕撈龍蝦上市銷售。

  「龍蝦現在剛上市,每天能賣60斤左右,每斤30塊錢。這種稻蝦共生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益。 」孫殿松說,他的農場共流轉了1000畝土地,其中300多畝採取稻蝦共作模式,每畝養蝦純收入近2000元。蝦稻米自己農場加工,因為是綠色無汙染,每斤賣到3塊錢,除去成本一畝地一年純收入三四千元。

  在肥西縣山南鎮山南社區,孫先富領頭的合肥萬豐生態稻蝦養殖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稻田養蝦。 「這幾天都在放蝦苗,這一季安排了550畝,每畝放蝦苗50斤。 」孫先富告訴記者,從去年看,一年兩季蝦平均畝產350斤左右,去掉成本畝均效益達到5500元。山南過去習慣一年只種一季稻,收了后土地一直放到第二年5月,畝均效益不過200元,「搞了稻田蝦,效益確實一個天一個地,值得推廣」。

  通過獎勵扶持和示範推廣,目前滁州市「稻蝦共作」模式發展迅速,以全椒縣赤鎮為核心區,正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打造全國性龍蝦交易市場和網店中心。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打造品牌「稻蝦米」,開發蝦、稻高附加值產品。目前,該市「稻蝦共作」已達30萬畝以上,到2020年將達50萬畝以上,實現綜合產值40億元。

  目前,我省已經把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作為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提升效益的一個重要抓手,力爭到2019年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300萬畝。

  穩定口糧生產的基礎上,今年全省各地將推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耕作模式。城郊和旅遊區因地制宜擴大鮮食玉米種植,在沿江地區開展水稻—馬鈴薯連作試點,著力優化種植結構。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推廣冬閒田種草和糧草輪作,建設飼用牧草專業基地。推廣稻鴨共育、稻魚(蝦、鱉)共生等種養模式,支撐發展大健康農業產業。

   優化農業產業體系

  ——早稻和春播棉花同比分別減少26.7萬畝和8萬畝,蔬菜同比增加8萬畝

  過了清明,是經濟作物種植管理的時節。4月8日,在來安縣張山鎮長山村一片約80畝的葛根地裡,葛源農業科技發展公司董事長魏殿臣正帶著幾戶貧困戶忙著疏通墒溝。

  「這些苗子是從廣西引進的新品種,3月底才栽上,年底就能長成,每畝產量能達4000斤至4500斤,按每斤1.5元銷售,每畝收益6000多元。 」魏殿臣是土生土長的張山鎮人,靠購銷中藥材「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成為村裡最早富起來的人。

  2016年,魏殿臣在家鄉流轉1000多畝地種植葛根,牽頭成立滁州市葛根產業協會,目前已帶動全市葛根種植達6000畝。他還建起一個葛根加工廠,與安徽農業大學、中國中醫藥大學及幾家加工企業合作開發葛根飲料、茶、食品、藥用品、異黃酮提取等系列產品,並牽頭制定了葛根切片、切丁行業標準,申報十多項專利,為葛根產業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滁州市農委負責人介紹,滁州將重點發展優質稻麥、道地藥材、特色雜糧、林茶蔬、健康畜牧水產等「五大特色農業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小品種」打造成「大產業」。到2020年,該市「五大特色農業產業」綜合產值將達500億元。

  目前,滁州市滁菊、芡實、葛根、艾草、百蕊草等中藥材,綠豆、山芋、芝麻、花生、黑豆等雜糧,薄殼山核桃、麻櫟、杜仲、油茶、苗木花卉、茶葉、精品果蔬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加工能力不斷增強,一個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記者了解到,為提高農業效益,春耕春播中,全省各地積極引導優勢區擴大早春保護地和露地瓜果菜、食用菌等作物種植面積,調減非優勢區早稻和棉花面積。 1262.9萬畝中早稻247.3萬畝、春播棉花94萬畝,同比分別減少26.7萬畝、8萬畝;蔬菜392萬畝,同比增加8萬畝。

相關焦點

  • 糧食集團穀物公司:打造「領航穗糧」黨建教育基地,推動企業發展...
    糧食集團穀物公司:打造「領航穗糧」黨建教育基地,推動企業發展全面提速 2020-10-1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濃香酒五糧液:用最執著的心尋好糧釀好酒
    各大名酒企業為築牢原糧關,不停地為原糧種植注入科學元素,升級建設全國領先的高品質專用糧基地。   在這個過程中,濃香酒五糧液率先在省內外升級建設100萬畝專用糧基地,構建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滴美酒」的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體系,實現原糧 可預檢、可追溯、可管控,保證了釀酒專用糧的供應。
  • 五糧液:用最執著的心,尋好糧釀好酒
    各大名酒企業為築牢原糧關,不停地為原糧種植注入科學元素,升級建設全國領先的高品質專用糧基地。在這個過程中,五糧液率先在省內外升級建設100萬畝專用糧基地,構建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滴美酒」的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體系,實現原糧100%可預檢、可追溯、可管控,保證了釀酒專用糧的供應。
  • 匠心專注高品質寵糧 安徽頂制實業打造明星品牌頂制鮮糧
    在養寵人數不斷增長的當下,寵物養護行業迎來了發展高峰期,據《2019年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寵物養護消費已達2024億元,其中寵物食品消費支出接近1500億元。在市場擴大的同時,寵物食品行業也在迭代升級,寵糧品類進一步擴展,安徽頂制實業依託多重優勢,創新推出新鮮乾糧細分品類及「明星品牌」頂制鮮糧,助推寵物食品行業發展。現今的寵糧類型大多分為傳統乾糧、溼糧、溼糧罐頭等等,乾糧易於保存,但適口性較差,溼糧雖然適口性較好,卻存在營養度難保障等問題。
  • 從一粒糧到一滴酒,用匠心守護清香品質
    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糧基地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安定介紹,汾酒原糧基地主要分為三大基地,汾酒原糧基地的高粱基地主要選擇在國內的汾河流域、黃河流域與東北吉林松遼平原等;大麥基地主要與內蒙古吐列毛杜、甘肅山丹軍馬場的國營大型農場進行合作;豌豆基地主要在甘肅永登地區、河北張北縣的中都草原。
  • 天下好糧 晉收眼底——汾酒1510系列之十二
    有了自己的全國糧食基地,汾酒的酒質穩定性就有了極大保障。 第二,精挑細選,優中選優。儘管北方是高粱的主產區,但隨著大工業時代的到來,造成的各地氣候、土壤的變化也在加劇,在長江以北不同地域建設原糧基地,就是為了研究新時期哪個地方的土壤種出的高粱、豌豆、大麥,更適合釀造高標準的清香汾酒,把最優化的要素組合起來,進行分析配伍。
  • 我市各校開展「愛糧節糧」主題教育活動 - 吉安市人民政府
    9月7日,記者從市教體局獲悉,近日該局發出通知,在全市3388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愛糧節糧從我做起」主題教育活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學生們開學第一課的熱點話題。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主題教育活動時間從9月至11月。活動中,我市將在各地各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把珍惜糧食、杜絕浪費打造成學校德育教育的亮點。
  • 「狗糧打卡」中寵全價(泰迪、柴犬、柯基……)專用糧
    「狗糧打卡」中寵全價(泰迪、柴犬、柯基……)專用糧秋田犬的個體不小,屬中型犬類,因能夠狩獵,平時活動量大,所以食物中需有較充足的營養。在日常飼料中,每天應供肉類500克左右,再加等量的素飼料如麥片、餅乾等。
  • 宜賓市翠屏區大力推廣小春作物 確保糧食安全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近段時間以來,宜賓翠屏區搶抓農時,大力推廣小春生產作物,在鞏固好原有小春作物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土豆,確保糧食安全。  在翠屏區李莊鎮長勝村、南勝村五糧液專用糧左灣基地,高粱種植結束之後,土豆成為了該基地小春生產的主角。放眼望去,大部分土豆已經完成栽種、覆膜完成,靜待土豆發芽。
  • 節糧促發展 勤儉以養德——市發改委開展愛糧節糧主題黨日活動
    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節糧愛糧的傳統美德,有效落實糧食安全市長責任制,高質量完成「保糧食安全」各項任務,9月10日,市發改委第一支部、第六支部和第十二支部聯合開展「節糧促發展 勤儉以養德」愛糧節糧主題黨日活動。
  • 藏糧於地 糧安無憂——「十三五」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綜述
    (永州市冷水灘區2019年省級資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藏糧於地糧安無憂。,投入資金28.48億元,上圖入庫241.1萬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得到了顯著提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 湖南:推廣優質稻種植 擴大專用型早稻面積
    省糧食行業協會和環洞庭湖地區稻米產業聯盟倡議 推廣優質稻種植 擴大專用型早稻面積 華聲在線3月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勇)近日,省糧食行業協會和環洞庭湖地區稻米產業聯盟發出倡議書,提請各會員企業、各成員單位,
  • 清代災害時期北京如何囤糧供糧?後期重開海運輸送漕糧
    歷史上,漕糧對北京城非常重要。北京城的發展與「南糧北調」密不可分。特別是自元朝以來,北京作為京師,漕運更是主要的糧食來源。到了明朝,「漕糧歲入四百萬石」,成化年間,則「通計兌運、改運加耗入京、通兩倉者,凡五百一十八萬九千七百石」。清代同樣依靠漕運。
  • 安徽稼仙金佳糧: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安徽稼仙金佳糧集團裡,大米生產車間、優質糧儲備庫、大型烘乾車間錯落有致;先進的流水生產線,高端的智能設備一應俱全。近年來,安徽稼仙金佳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張生著力打造稼仙米業優質品牌,走出一條穩糧興農、推進鄉村振興之路。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豐收≠浪費,持續做好節糧保「胃」戰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日前發布數據,經國家統計局核准,2020年河南糧食總產量為6825.80萬噸(1365.16億斤),比2019年增加130.40萬噸(26.08億斤),增長1.9%。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河南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6108.19萬畝,比上年增加6.38萬畝。糧食平均畝產423.75公斤,比上年增加7.9公斤。
  • 天佑德青稞酒原糧種植基地喜獲豐收
    十月,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浩門農場2萬畝青稞豐收的時節,農場上呈現一片繁忙景象。在短暫的晴天搶收青稞,是浩門農場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優質的青稞原糧也是天佑德青稞酒質量的保證。    現場一片繁忙,機械化收割、運輸、篩選、除雜,再經工作人員操作進行曬糧,
  • 歷史解密:為何崇尚草原內陸的元朝,會大力發展海運漕糧?
    即發展海上運糧線路,提高糧食總量運輸效率,降低朝廷的運糧成本! 海運漕糧 那麼,擁有南北貫通的大運河運輸軍糧、民糧(南抵餘杭,北達涿郡),元廷為何還傾力打造海上漕運通道呢?
  • 耐吉斯召集15888名導盲犬支持者,為導盲犬基地捐贈1噸低敏犬糧
    據悉,全國有超1700萬視障人士,按國際規定1%標準為視障人士配備導盲犬,約需要17萬隻導盲犬,但目前國內已經服役的導盲犬數量僅200隻左右。為了改變導盲犬受限現狀,進一步擴大公眾對導盲犬的認知,今年4月29號國際導盲犬日,耐吉斯發起了召集10000名導盲犬支持者的公益活動。
  • 廣袤大地織錦繡,徐州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萬畝
    「十三五」以來,徐州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12.8萬畝,財政投資35.67億元。至2020年,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72%。通過項目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織出了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錦繡圖。農田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