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社會面貌、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巨變。這是億萬勞動者在黨的領導下,不忘初心、奮力拼搏的結果。為向他們致敬,國資小新與國資報告將從即日起分批推出中央企業不同戰線、不同崗位黨員幹部職工的「初心故事」。
今日推出第一篇,為大家講述國家電網張黎明的故事。
文 · 記者 劉青山
《國資報告》雜誌2019年第5期
臉圓圓的,黑黑的,總帶著憨厚的微笑。可是一說起工作,就變得神採飛揚:
「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反正是我本職工作,不如樂樂呵呵幹了。」
他是國家電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濱海供電分公司運維檢修部第四黨支部副書記、配電搶修一班班長張黎明,也是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的靈魂人物。
上班31年,張黎明始終堅守電網一線,始終堅守「點亮萬家」的初心,並為此奮鬥不息。
「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在天津濱海新區,「黎明出發,點亮萬家」這句話膾炙人口。
「我家的燈泡壞了,他來修。電錶老化了,他幫著換了個大電錶。」
正義裡社區的蘇美芹阿姨說,張黎明確實做到了點亮萬家,隨叫隨到,「幹完活就走,我連說句謝謝的時間都沒有」。
冬冒嚴寒、夏冒酷暑,無論清晨半夜,張黎明電話一響,就要奔波在電力維修的一線。
他,對用戶、對社會就是這麼用心。
不過,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加上志願者隊伍,也不可能為所有的社區居民服務。
之前,國網公司其他地區的服務隊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接到報修電話,結果進了屋發現四個小夥子點著蠟燭打麻將。
張黎明提出,一定不能被牽著鼻子走,要掌握服務的主動權,「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為此,他將管理經驗引入到志願者服務隊。
正義裡社區的負責人孫玉盼說,張黎明的服務隊跟社區達成協議,社區認定的老弱病殘家庭,出現了燈、線路問題,就打電話叫服務隊來免費維修。
「你用電,我用心」,張黎明的用心,在工作中處處得以體現。
服務區域內的多是老舊小區,樓道照明條件差。張黎明經過思索,給出了這樣的解決方案:由服務隊出資購買了一批聲光控制的節能燈,社區出面與樓道居民協商,從志願者家中接線在樓道安上燈泡,一年大概一塊五的電費。
「開始的時候,工作很難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提出,願意在自家線路上接一個燈,方便大家。」孫玉珍說。
愛思考的張黎明也幹過不少「衝動」的事。
2015年 3月,丹東裡社區70多歲的陳雨蘭大娘心臟病發作,聯繫不到正在工作的兒子,就給相熟的張黎明打了個電話求助。
「我一看離醫院也就五六分鐘,大娘滿頭大汗,我就給背過去了,也沒有細想後果。」張黎明說,事後不少人埋怨他,萬一出點事怎麼辦?
還有一次,新港一個社區停電檢修,提前已經有通知。有一位居民給張黎明打來電話,說96歲的老娘身體不好,離不開電動呼吸機和電熱扇。
「我保證你家馬上有電。」張黎明帶了一臺小型發電機過去,實施單戶供電。
事後有人提醒張黎明說,「以後別人家養魚的也讓你送發電機過去怎麼辦?
「我還是那句話,我幫助的是真正有需要的人,要是誰家也有90多歲的老人,我還會送發電機過去」。不過,張黎明也反思說,「設備是公家的,我應該跟領導先打個報告。」
為何要這麼自討苦吃呢?張黎明說,是因為受到了家庭和師傅們的共同影響。
張黎明的父親在中建六局工作。從小,張黎明就跟著父親的項目全國跑,家裡放著很多個寫著名字的大箱子,單位一聲令下,就要收拾家當立即啟程。用張黎明的話說,「我是革命一塊磚」的思想已深入骨髓。
上班以後,作為同事中學歷最高的小年輕,張黎明很受師傅們的照顧。爬塔、爬杆這一類的危險工作,師傅們從不讓他碰,「學會了你就走不了啦。」
不過,有著英雄情結的張黎明覺得,「會爬杆爬塔的才厲害,才是英雄。」有一次,他爬腳手架給師傅們送線,「師傅們覺得我爬的還行,才教我。」
學會了爬杆、爬塔的張黎明還是走了,當了幾年線路維修工人後,他被調到了管理崗,擔任線路專職工程師。
2007年,張黎明面臨職業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抉擇。
當時,央企對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國網塘沽分公司(天津濱海公司前身)提出,要成立一支志願者服務隊,在正常的搶修工作之餘,幫助困難家庭解決表後線路維修等本職工作之外的困難。
「在考慮服務隊隊長時,首先想到了張黎明」,濱海公司黨委書記麼軍說,「因為他技術高、口碑好,名字也比較響亮。」
按理說,這一要求有點強人所難。因為從管理崗位重回一線當「大頭兵」,不僅工作更累,收入還會減少,一般人不願意這麼幹。
但是張黎明沒有猶豫,立即答應了。不過,也正是這次看似自找苦吃的抉擇,讓張黎明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他逐漸走上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張黎明冒著大雪為社區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
「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你們看,這是一個帶刺滾筒式驅鳥器。」拿著一個形狀頗為奇怪的設備,張黎明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這種新型的驅鳥器已經由國家電網的孵化機構生產,並在系統內開始推廣了。
電線上站一排鳥兒,不是挺有詩意的麼,為什麼要把他們驅趕走呢?
面對記者的疑問,張黎明回答說,一旦鳥兒在線路、線杆上築巢,不僅會對鳥兒自身的安全帶來隱患,也會影響用電安全,所以安裝驅鳥器,是電力行業的傳統。
不過,傳統的驅鳥器一般是豎軸的,跟風車有點像,靠風力驅動驚嚇鳥兒。使用時間稍長,軸承磨損,轉速降低,鳥兒就不怕了,自然也就起不到驅鳥作用。
在長期的搶修實踐中,張黎明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愛思考的他,又動起了腦子:怎麼樣才能更好地驅趕鳥兒,讓人與鳥兒、自然更加和諧呢?
經過跟同事討論和多次試驗,他發明了橫軸的驅鳥器,上面長滿了刺,鳥兒無處落腳,驅鳥效果非常好。
他,對自然、對生態就是這麼盡心。
「張黎明善於思考能夠發現問題,敢於想像能夠解決問題。」他多年的老同事,運檢部配電室黨支部書記許惠智評價說。
比如,為了讓服務隊的隊員提高技能,他根據自己多年經驗編寫了搶修案例集、工作法。為了保證更加安全快速地完成工作,他還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新工具。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張黎明向總書記匯報了智慧電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等創新成果。
其中的帶電作業機器人就是張黎明帶著同事自主創新的成果,這使得每一次操作時間縮短到兩分半鐘,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入職的檢修工胡益菲說,張黎明在研發機器人的時候,是站在一線需求的角度,用一些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不像我們動不動就想著人工智慧的方式,所以黎明師傅的創新成本低、效果好、推廣易。」
張黎明的發明創造,都是基於一線需求,立足一線條件。
以前,作業人員要爬上電線桿帶電更換保險片,既辛苦又費時。「能不能改變一下操作方式,讓搶修工不再冒著烈日辛苦登杆作業呢?」經過反覆試驗,張黎明將刀閘設計成可摘取式,搶修員無需登杆作業,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換,搶修時間從45分鐘縮短至8分鐘。這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每年可減少因停電帶來的損失300多萬元。
胡益菲說,張黎明在創新方面非常執著,敢想敢問能堅持。「經常向我們年輕人討教問題,有時候失敗了也毫不氣餒。」
對此,張黎明表示,「創新要不怕小,只要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創新還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幹,不怕失敗。這才是新時代產業工人應該有的樣子。」
為了鼓勵創新,並將更多的創新成果投入到實踐中,2011年,以張黎明名字命名的「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創新孵化基地、創新工作室和班組創新工作坊的「三級聯動」機制應運而生,目前已開展技術革新400餘項,獲國家專利158項。
△張黎明和創新團隊成員一起科研攻關
「無非就是在幹本職工作」
張黎明的夫人叫李海春,今年51歲,之前在紡織廠工作,已下崗多年。
李海春性格開朗,愛說愛笑。她現在開始領退休金了,孩子上班了,張黎明也得到了更多的認可。「我終於熬出來了!」
在此之前,李海春很不容易。「家裡的事他就沒管過,他嘛也不會。」家裡前兩年買了新房子,張黎明顧不上裝修,「牆上的大白都是我刷的」。李海春說。
大多時候,張黎明在家不說話,孩子摔倒了都看不到。李海春知道,他人雖然在家,腦子可還放在工作上。有時候半夜還喊,「把鉗子遞給我」。
本來就睡不好的李海春,氣得要跟他分居,「感覺我像你家保姆,半夜咋不提提我?」
有一次,張黎明半夜接到搶修電話,害怕關門聲音大吵醒老婆孩子,就沒敢關嚴。哪知道,當天晚上來了賊。幸好,李海春睡覺輕,聽到了動靜,賊被嚇走了,家裡沒有出事。
從此,李海春落下了後遺症,每次出門總覺得沒鎖門,有時候明明已經在半路了,還要趕回去再確認下。
李海春有風溼病,陰天下雨就難受,但也得每天接送孩子。回到家裡,盤朝天、碗朝地,李海春火了。
「離婚,我一分鐘也不想跟你過了!」
張黎明慢吞吞地說,「去幹嘛呀。」 李海春再催,他就找各種理由,結婚證找不到了,戶口本找不到了。
「不用你管,我都帶齊了。」
倆人好容易走到民政局了,張黎明說,「我請你吃個飯吧。」
等吃完飯,李海春的氣也消了,倆人手拉手回家過日子。
張黎明並不是對家人沒有愛,只不過他的愛,像絕大多數的中國父親、丈夫一樣,來得深沉、含蓄。
「吃飯時,黎明要一看我喜歡吃那個菜,他就不動這個菜。『你們娘倆吃,我不愛吃這個』。」李海春說,她的生日,他每次都記得,雖然不一定有時間準備禮物。
孩子更是深受他的薰陶。現在,孩子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一樣是為大家送光明。
不過,張黎明不太顧家的習慣還是沒改。「現在我把他的這些行為當成樂趣了」,李海春哈哈大笑,說給張黎明起了個外號,叫「肉肉」(方言,意為慢性子)。
前年,張黎明被評為全國勞模,每個人都誇他,只有李海春納悶,「我實在想不起來他有什麼好處」,她說,「張黎明無非就是在幹本職工作,只不過專心專意,沒有受到外界的幹擾,既不想升官又不想發財。」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