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路面質量不好,不是沙石,就是爛泥,鞋底磨損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經常鞋面還沒損壞,鞋底已經磨出了洞子,於是古人的鞋底製作都很厚。現在很多古典戲劇中,古人都穿著厚底的靴子,就是當朝鞋子形制加以藝術加工。
在沒有橡膠塑料的年代,為了保持鞋底耐磨度,在很長一個時期,古人的鞋底是木製的,現在日本的木屐就是傳承我國唐代鞋子的式樣。但是木頭底子雖然保護了腳掌,增加了耐磨度,但對於勞動人民來說行動不便利,影響生產,於是務農的人在溫度適宜的天氣乾脆不穿鞋。
不必說古時候窮人穿不起鞋,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許多人也穿不起鞋。本人就是那個時代出生的人,記得兒時都是打赤腳玩耍,晚上洗腳穿木屐。平時多是穿打補丁的衣服,只有逢年過節才能穿上新衣。現在還有幾個人穿破衣服?至於鞋子誰沒有幾雙不同季節穿的鞋?只是現在有些年輕人生在福中不知福,還嫌不夠。
在古代那個時候,也不是人們不想穿鞋子,而是真的就因為窮,根本沒錢買得起鞋子來穿。並且古代又沒有計劃生育一說,所以啊,在一個家庭裡,孩子差不多都是不少於五六個的,本來家裡就窮得吃不起飯了,可是還有那麼多孩子要養,這又哪能顧得上穿鞋子這方面呢?在那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活命就好了,外在的人們根本來不及在乎。
過去人們生活水平低,生產力水平低下,做一雙鞋是很麻煩的的事。首先要打袼褙,就是利用漿糊把舊布在桌上粘貼幾層,然後晾乾,再按鞋底樣剪鞋底,邊緣用布包好,用線麻繩把幾層袼褙褙疊在一起納鞋底,一雙鞋底最低得納一天,再用鞋樣剪鞋幫,最後用納底繩把鞋幫鞋底納在一起。作一雙鞋得幾天功夫。過去姑娘從會做針線起就開始做鞋,到出嫁時得做十幾雙。訂婚了給新郎送一雙鞋。都是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做成的。所以鞋顯得很珍貴。一般人在家不穿鞋,即使上山幹活都光腳。另外布鞋也不像膠鞋那麼耐穿,穿不多長時間就懷了,所以光腳也就是常事了。
不要說古時候,就是在改革開放前也有許多人穿不起鞋,尤其是農民,穿草鞋,還有用布條編的鞋(類似草鞋),冬天是蒲草編的鞋,農民下田幹活都是打赤腳,所以那個時候的農村醫生叫「赤腳醫生」,就是城裡人,布鞋為了耐穿要釘「掌子」,還分「前掌」「後掌」,用廢舊的自行車或者板車輪胎外胎做的,球鞋,解放鞋破了也要去機補的,膠鞋膠靴破了都是要補的,皮鞋是奢侈品。
主要還是因為窮穿不起鞋子的原因。大家都從很多老照片看到了,窮人果腹都是大問題,穿的衣褲破爛的一絲一坨的,到了衣不裹體的地步,腳不是私密敏感部位,在衣不裹體的窘境下,那還顧得上腳穿鞋子問題。再者,光腳也是時代的社會普遍現象,也與氣候有關,一般都在春夏秋季節光腳,在社會落後,人民群眾普遍貧窮的時代,也是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能省一點是一點。一個國家越是生產力落後,就越貧窮民不聊生,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古人堅信「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是諺語。光腳的指那些一無所有的人,他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東西,也就無所顧慮,什麼事情都敢於去做。而穿鞋的是指那些有地位有身份有財富的人,他們大多不敢做冒險出格的事情,做事前瞻前顧後,往往害怕這些「光腳的」,因為光腳的拼起命來,往往會讓穿鞋的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同時這也表達了老百姓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