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一夜爆紅的「最難喝飲料TOP5」嗎?
包括黑松沙士在內的五款飲料以極致口感讓無數消費者「願者上鉤」,不少網絡賣家因此月入六位數字。但你可能不了解,黑松沙士其實是在內地市場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老品牌,而在隔海相望的臺灣市場更是堪稱「民族飲料」一般的存在,縱橫67載,至今已銷售超過60億瓶,可以繞臺灣800多圈,一度打敗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市佔率超過兩者之和!
但不吃老本的黑松沙士,今年有了大變化。
多年來,黑松沙士一直以醒目字樣的包裝聞名,也成為海峽兩岸消費者心目中的經典形象。但在2017年盛夏來臨之際,黑松沙士卻做出一個大膽的舉動:換新裝!新包裝一經推出,在臺灣市場立刻引發了網絡上的爆紅和熱議。
黑松沙士在20、30年前就以「青春冒險」為宣傳主題,吸引年輕群體買單。為了適應市場口味調整,2016年黑松沙士推出了減糖35%的清爽版本,但並未引起多大反響;2017年,黑松沙士重新調整包裝,新版本的黑松減糖版沙士,僅用深淺不同的咖啡色塊作為整體底色,搭配黑松沙士的英文與中文小字,並保留「清爽der」字樣來顯示年輕化用語,搭配大面積卻清瘦的「35」字型,外觀整體而言呼應產品主打的「清爽」兩字。價格方面,每瓶建議零售價為新臺幣29元(約合人民幣6.5元),淨含量為500ml。
這套大膽的設計,果然讓老品牌黑松重現活力。據黑松產品經理王秀瑤透露,相較之下,新包裝賣得比之前更好。
根據市調機構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臺灣市場即飲茶佔總體飲料市場銷售規模的38.7%居第一位,銷售額達到新臺幣258.45億元。除了黑松沙士這一拳頭產品外,黑松飲料旗下茶飲料品牌同樣在積極謀求擴局。2017年飲料大戰,茶飲料仍是主戰場,黑松飲料也推出了一款由楊丞琳代言的新品「黑松茶·尋味」,在當地的建議零售價為新臺幣25元,約合人民幣5.6元。
「黑松茶·尋味」以100%日本茶葉製作,取日本焙茶的香氣以及煎茶的甘甜,製作出臺灣市面首款雙茶葉瓶裝茶,呈現全新層次口感的新日式綠茶。黑松董事長張斌堂表示,「黑松茶·尋味」是黑松尋覓多時,用心制茶的創新產品,預計今年可以給公司增加新臺幣2億元的營收。
據悉,黑松飲料2016年營收約為新臺幣87億元,其中茶飲料營收約新臺幣3億元。2017年,黑松飲料前5個月累計營收新臺幣35.39億元,同比增長14.4%。
那麼,換裝後的黑松沙士和新品「黑松茶·尋味」會引進內地市場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黑松飲料在內地的發展史。
2004年4月14日,黑松飲料在祖國大陸第一個投資項目、總投資額達4億元人民幣的黑松食品(蘇州)有限公司落成投產,以黑松沙士為核心的近20種產品在上海和江蘇全面上市,正式進軍大陸飲料市場,並預估三年後營業額可達到7億元人民幣。
然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南北口味差異大,黑松沙士的「怪異」口感很難被大眾消費者接受,黑松蘇州廠陷入了年年虧損的被動局面,2004年~2006年分別虧損新臺幣3億元、1.9億元、1.7億元,讓黑松高層倍感壓力。於是從2006年起,黑松飲料開始發展新的產品線,把茶飲料作為重點突破口,推出新品「油切麥茶」,並向傳統通路和二三線市場轉移。
表現強勁的茶飲料給黑松蘇州廠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但仍未能實現扭虧為盈。2014年,黑松蘇州廠再次虧損人民幣3000多萬元,並在2015年正式關停,改以委外代工的營銷模式:飲料產品少量由臺灣生產供應,多數改由宏全、福貞- KY等飲料包材廠來代工生產,並由黑松營銷體系進行市場銷售。2017年第一季度,黑松內地市場實現盈利,結束了長久的虧損局面。
回到開始的問題,黑松飲料2017年在內地會主推什麼新品呢——既不是新裝黑松沙士清爽der,也不是「黑松茶·尋味」,而是「黑松C&C沁涼果香汽水」。
據介紹,該款汽水定位為「含豐富維生素C 的碳酸飲料」,優雅果香、清涼爽口,消費者飲用後會有香檳的香甜氣泡的口感。每瓶600ml,終端零售價為5元,目前已在北京、青島、重慶等地的便利店系統上市。
除此之外,內地版的黑松沙士也結合消費需求做出了年輕化的包裝創新——將產品飲用時的清涼刺激感受跟心理層面相聯結,用年輕人的語言「別逼我火大」巧妙結合,消暑解熱解心火。該款產品的終端零售價為人民幣4.5元。
對於內地市場,黑松董事長張斌堂有自己的規劃:黑松內地市生產結束,但會繼續進行品牌營銷,之前的黑松因蘇州的稼動率考量,走的是生產導向,為了填滿產能而擴大品項,但不一定能對應到市場需求;現在改採委外生產的業務營銷為導向,成效逐步顯現。
2016年在網絡上意外走紅,讓「黑松」在內地的品牌熱度登上一個臺階,曾經不太熟悉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這對黑松飲料來說是一個機遇:希望下一次刷屏熱賣的黑松產品,不再是因為「意外」,而是水滴石穿,瓜熟蒂落。
來源:食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