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冷兵器時代,古人擁有著各種名貴的寶刀寶劍,許多皇室貴族的佩刀佩劍更是雕刻著精美的細紋,讓人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技藝水平。即使過去數千年,這些寶刀寶劍仍然保持著它的鋒利,最著名的就是越王勾踐劍。
這些文物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通過研究它們,可以了解過去的歷史。但是隨著盜墓賊愈發猖狂,許多珍貴的文物遭到了破壞,大部分都是因為在地底遭到腐朽,出土後接觸到空氣,使得文物很難保存下來。
在前些年,位於重慶市的城口縣,有一位名叫易守祥的農民。有一天,他下地幹活的時候,在田地裡挖出一件青銅物體,取出來後才發現這是寶劍。
經過簡單的清理,寶劍表面的土跡被清理掉,但是劍身上面的鏽跡無法清理乾淨。
農民在劍身上發現了隱隱約約的幾個字,但是由於腐蝕太嚴重,無法辨認。
易守祥是當地樸實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並不以為這是古代文物。他對劍身上面的幾個字非常感興趣,於是便拿出了家中的磨刀石,將寶劍上面的鏽跡清理了一半,隱隱約約辨認出「龍」「劍」兩個字。
另外一個字始終還是認不出來,農民果斷放棄,他將這把寶劍當作了菜刀,將劍尖磨得異常鋒利,平時他就使用這把菜刀剁肉切菜。如果文物專家知道了農民這麼對待文物,肯定會立馬提刀來見。
過了一年,文物工作者在民間搜尋遺失的文物,後來偶然聽說有一位名叫易守祥的農民在田地裡搜到一把寶劍。文物工作者來到了農民家中,結果在廚房發現了這把寶劍。專家拿起寶劍進行辨認,上面的幾個字原來是「青龍劍」。
這把寶劍全身紅銅打造,不過技藝水平較為粗糙。專家徵得農民同意後,將青龍劍拿到了北京鑑定,發現這是清朝鹹豐年間的劍,由於技藝粗糙,因此文物價值不高。
不過專家仍然對農民磨損寶劍的行為進行了教育,事後,專家又拿出100元現金給了農民,當作文物的收購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