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附中特級語文教師黃榮華傳授作文「秘籍」: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2020-12-22 騰訊網

在語文複習的最後階段,有幾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將以三篇文章分別講解三個專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讀懂作文題目,明白題意,是寫作的第一步。讀懂題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家都知道,作文題目有許多類型,今天我們只就目前上海高考最有可能考的給材料作文,來談一談怎樣讀懂題目,讀透題目,讀出題意。

一、讀全題目

讀全題目,是做任何題目的要求。

對作文而言,讀全題目,不丟一字,極其重要,否則就可能會把題目讀偏,讀歪,讀跑。這裡我要特別強調「不丟一字」!再強調一遍:「不丟一字」!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人好人中國好人中國上海好人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

如果作文題目是「人」,寫作範圍極寬泛。

如果作文題目是「好人」,相對於「人」這個題,寫作範圍就縮小了一半。

如果是「中國好人」,寫作範圍又縮小了許多。

是「中國上海好人」,寫作範圍進一步縮小。

是「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我們就發現,寫作範圍就極小了。

所以,如果題目就是「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你寫前面的任何一個點,寫「人」,寫「好人」,寫「中國好人」,那都是因為沒有讀全題目,而造成的對題意理解的偏差。

可見,讀全題目,是讀懂題目的重要一步。否則,就會造成偏題甚至跑題。

但據我的了解,現在同學們審題時,不能讀全題目的人還是不少的。

有的同學常常被題目中的某個字眼吸引住,或者說被絆住,一「字」擋目,一「詞」擋目,讀不出題意,導致偏題跑題。

如看到剛才這個題——「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有的同學因為對祖國有極深極強的熱愛,於是大寫「中國」怎樣怎樣;有的同學因為對「上海」二字極感興趣,就寫「上海」怎樣怎樣;依此類推,有的同學會寫「好人」是怎樣的人,有的同學則會寫中國及世界的種種抗疫故事,有的同學則可能大書特書心中對新冠病毒的憤恨。

同學可能會說,這怎麼可能呢?

其實上面我只是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讓同學看得更清楚——不讀全題目,會出現怎樣的偏題情況。

高考作文題目當然要比這個複雜得多,它不會像這個例子如此簡單,一目了然。所以,因沒有讀全題目而導致偏題甚至跑題的現象,每年都有不少,因此,我們就需要特別警惕。

二、分清兩類材料

讀全題目後,我們要分清材料類型。目前上海卷給材料作文的材料,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

哪兩大類?

第一類,就是材料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構成完整的邏輯鏈。這樣的材料或有明確的核心,或隱含著核心,且這個核心往往是在材料的最後才完全顯現出來。讀出了這個核心,才算讀懂了題目。像2019年高考作文題,就是這一類型。

第二類,就是材料由對立統一兩個概念組成。這樣的材料屬於兩概念辯證思考題,或有明確的兩概念對立統一,或隱含著兩概念對立統一。讀出了兩概念對立統一,就是讀懂了題目。像2018年高考作文題,就是這一類型。

這種題目的題意,與第一類的題意是不同的:第一類的題意,是你的作文要去證明的核心;而這類題目的題意,是你的作文要去闡釋的話題。

三、找到第一類材料的邏輯鏈,由此獲得材料的核心

我們先看2019年高考題——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

這個題目的邏輯鏈如下: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由此比較中我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至此,材料的核心呈現出來了怎樣自覺尋找「中國味」?就是——在比較、反省中發現、認識、確認「中國味」

從上面的邏輯鏈條中可以看到,這個材料最後指向的是怎樣「尋找『中國味』」。

怎樣「尋找」?先是比較——與不同國家的音樂、不同風格的音調比較,在比較中對中國味的音樂有更深的感受;然後是更自覺地擴展對「中國味」尋找的範圍——由中國味的音樂,到中國味的一切,就是一切「中國味」;最後,獲得對「中國味」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那麼,這樣「尋找『中國味』」的故事,給人們認識事物怎樣的啟示

1.認識事物有一個在比較中發現的過程。

2.認識事物有一個由特殊到普遍的認知過程。

3.這是一個隱含著在反省掀開遮蔽獲得真實的過程。

4.這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在發現中更加熱愛自我、珍視自我的認知過程。

5.這是一個中國人在國門打開之後,在與外國文化比較之後,不斷發現中國味、認識中國味,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味、珍視中國味的認知過程。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些啟示的不同,與讀全題目、讀透題目很有關係,可以說有很大關聯。我們看——

1.在比較中發現。讀題讀了一半就止步了,只讀到前兩句。

2.這有一個由特殊到普遍的認知過程。 題讀全了,但讀到表層就停止了。

3.這有一個在反省中掀開遮蔽獲得真實的過程。題讀全了,並且由表層深入裡面一層了,能由比較到反省,算是讀得比較透了。

4.這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在發現中更加熱愛自我、珍視自我的認知過程。題讀全了,由表層深入裡面兩層了,能由反省到珍視,讀得更透了。

5.這是一個中國人在國門打開之後,在與外國文化比較之後,不斷發現中國味、認識中國味,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味、珍視中國味的認知過程。題讀全了,由表層深入裡面三層了,能由反省到珍視,由自我到民族,完全讀透題目了。

這是2019年高考題分析。我們由此可以看到,讀全題,讀透題,是極重要的。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2020年楊浦區一模考作文題: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認識?

這道題目的邏輯鏈如下: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這是說,我們不是真喜歡(好書)

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這是說,我們不是真愛(好詩)

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是說,我們佔有很多東西只是欲望的滿足,不是靈魂的飽滿。這是在呼喚心靈的豐富。至此,材料的核心呈現出來了——「好」「東西」應該「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

從上面的邏輯鏈中可以看到,這個材料最後指向「好」「東西」應該「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

怎樣「成為精神的富翁」呢?

先是與「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這樣的做法相反,將「好書」置於案頭,常讀常新;

再是與「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這樣的做法相反,將「好詩」反覆咀嚼、品味,嚼出滋味,品出詩意。

然後是改變「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種現象,改變這樣的現象,讓好的精神食糧不斷地豐富我們的心靈。

最後,在這個邏輯鏈中,我們確認——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飽滿,才是真正的富有。

於是我們從這段話中得到這樣的認識——

1.要將好書置於案頭,常讀常新,豐富心靈。題讀全了,由「好詩」到心靈豐富,由表層深入裡面一層了。

2.將「好書」常讀常新,將「好詩」反覆咀嚼、品味,嚼出滋味,品出詩意,心靈富有。題目讀全了,由「好詩」「好書」到心靈富有,由表層深入裡面兩層了。

3.抑制物的「佔有」,讓好的精神食糧豐富我們的心靈,成為精神富翁。題目讀全了,由「好詩」「好書」到「好的精神食糧」再到「精神富翁」,由表層深入裡面三層了。

通過上面兩個題目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對第一類材料,「不丟一字」地讀完全,讀完整,發現材料完整的邏輯鏈,就能命中靶心,再由表及裡,就能進入靶心的深層,把握作文題目的核心。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作文題目的寫作角度是很多的,給材料作文只要找到合適的角度來寫既可,沒有什麼核心不核心的。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它的前半是對的,每個題目確實都會有很多寫作角度,但這種說法的後半是有問題的,對我們剛才講的這一類材料是不適合的。因為這一類材料,只有把握了它的核心,我們找到的寫作點才會很好地契合題意。而我們的寫作點與題意的契合度越大,我們作文的立意就越精準。這就叫做「精準打擊」!

像上面兩題,第一題的寫作點如果能與材料裡蘊含的「在比較、反省中發現『中國味』」契合得很緊密,第二題的寫作點如果能與材料裡蘊含的「讓好的精神食糧豐富我們的心靈」契合得很密,我們的作文就可謂「精準打擊」了。

四、讀出第二類材料「兩概念」的「一體」與「兩面」。

兩概念辯證思考題,是上海近些年高考作文的常客,也是有較大寫作難度的題目。

我們看,2014年作文題隱含「自由」與「限制」兩概念,2015年隱含「柔軟」與「堅硬」兩概念,2017年隱含「相信」與「懷疑」兩概念,2018年隱含「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兩概念。

既然是常客,又有較大的寫作難度,我們就要有更多的關注。

1.什麼是兩概念辯證思考?

就是兩個對立統一概念的辯證思考。

對立統一兩個概念,就是一體兩面,就像一枚硬幣有兩面。

2.認識「一體」,沒有「一體」,「兩面」就不存在。

「硬幣」是「一體」,有了這個「一體」,才有「硬幣的正面」與「硬幣的反面」。

我們看2014年的材料——「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這裡的一體是「穿越沙漠」,有了這個一體,才有「穿越的自由」與「穿越的限制」這兩面。

再看2015年的材料——「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

這裡的一體是「人的自我和諧」,有了這個一體,才有「心中的堅硬」與「心中的柔軟」這兩面。

再看2017年的材料——「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

這裡的一體是「生活變數的預測」,有了這個「一體」,才有「對預測的相信」與「對預測的懷疑」。

再看2018年的材料——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

這個材料表面看,只是怎樣認識「被(動)需要」,實則有它的對立面,那就是「主動需要」。「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這兩種需要都存在「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上。

也就是說,這裡的兩種對立的需要,都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是構建和諧自我與和諧社會的普遍訴求。所以,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到「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不能看到這個一體上的兩種需要,也就無法真正理解「被需要」。

以上題目,都要在「一體」的前提下思考,都不能拋棄「一體」來談「兩概念」。否則就會偏題,甚至跑題。

因此,2014年的題目不能丟棄「穿越沙漠」來談「自由」與「限制」,2015年的題目不能丟棄「人的自我和諧」來談「堅硬」與「柔軟」,2017年的題目不能丟棄「生活變數的預測」來談「相信」與「懷疑」,2018年的題目不能丟棄「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來談「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

3.這裡的「辯證」是指思考對立統一兩概念時,有明確的觀點,並且能自圓其說。

要特別強調,「辯證」不是騎牆,不是對兩概念「各打五十大板」。「辯證思考」一定不能停留在「萬事都有利弊」「一切都有好壞」「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這類終極原理的表面。

為什麼強調這個?因為這類終極原理,誰都明白,你寫出來等於沒有寫什麼。比如去年的高考作文題,一些同學就停留在「認識事物有一個過程」這個表面,這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思考的;有的同學寫認識事物需要比較,這就有那麼一點點思考了。

「辯證思考」一定要走進題目設定的具體情境中思考,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去年的高考題,就一定要走進「我」「尋找」「中國味」這樣的具體進程中去思考,才能真正發現這道題目講的「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反觀、自醒、覺悟」的過程。有這樣的認識,才算有比較深刻的思考。

兩概念辯證思考則更需要走進題目設定的具體的「一體」之中去看「兩面」,在具體的「一體」之中找到自己想寫的寫作面,或正面,或反面。如2018年的題目,就一定要走進「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之中,來談「被(動)需求」,來思考「被(動)需求」在人生價值實現方面的意義與價值,來思考「被(動)需求」的滿足對個體和諧與社會和諧的意義與價值。離開了這個前提,你談的「被(動)需求」就會很泛,甚至會偏題、跑離。

4.怎樣才算有明確的觀點?

簡單地說,就是面對一種現象、一個事件、一種說法……你有明確的態度、立場,贊成或反對,認為好或壞,判斷對或錯,欣賞美或批判醜,而不是贊成又反對,認為好又認為壞,判斷為對又判斷為錯,欣賞其美又批判其醜。如2018年的題目,你不能說「被需求」使人生美麗,也使人生醜陋。你要麼說「被需求」使人生美麗,要麼說「被需求」使人生醜陋。

同學們,今天我從「讀全題目」、「分清兩類材料」、「找到第一類材料的邏輯鏈,由此獲得材料的核心」、「讀出第二類材料兩概念的『一體』與『兩面』」這四個方面,講了「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最後給大家一個題目,供大家思考——

當今社會有一種重要現象:人們談論熱點問題時,最後往往是不同態度、不同立場的人相互廝殺,而廝殺本身卻常常與熱點問題已相距甚遠,甚至毫無關係。

這種現象顯示了「情緒與理性」的矛盾。你對此有怎樣的看法?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編輯:瀟予

相關焦點

  • 特級教師陸繼椿評春考作文:這個題目考驗三觀!|名家點評春考作文題
    今天中午,2021年上海春考語文科目順利結束,作文題公布後,記者第一時間請上海市特級語文教師陸繼椿進行點評。在陸繼椿看來,題目看起來很簡單,但理解的層次不同,寫出的作文,即使文字表達能力很強,也可以大相逕庭。 高三畢業生,行過成人禮,應該是三觀基本形成了。
  • 媒體邀學者教師點評高考作文題:題目有何深意?怎樣寫才算好?
    光明日報7月8日消息,各具特點的高考作文題有何深意,體現出哪些重要信號?怎樣寫才算好?本報特邀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第一時間給出點評。點評人: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管然榮(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鄧彤(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全國Ⅰ卷: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哪個感觸最深汪鋒:從表面上看,全國Ⅰ卷僅僅是根據一則歷史材料寫讀後感,考慮到考前各種針對疫情材料的押題,這種迴避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題
  • 四川語文特級教師評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這種學生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
    「的確,這種學生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勇氣可嘉,但是與語文老師無關。」一位有多年閱卷經歷的四川語文特級教師有些打趣地說。「這種作文是少數,不能代表高考整體的方向,我估計多數語文老師不會鼓勵學生仿效,反而會把它當成一個反面典型,畢竟高考分數就是一切,決定學生命運的事情,不敢開玩笑。」
  • 2019北京中考作文題目出爐,你猜中了嗎?附中考作文命題趨勢
    導語6月24日上午,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考試結束後,北京中考在線團隊收集了中考作文題目!今年中考的作文題目在你的意料之中嗎?還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這樣的作文題目如果讓你來寫你會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2019年初三一模二模作文題目,我們能明顯地發現這幾年語文作文命題特點,通常概況下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體現創新能力、想像能力創意、創新能力是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詞,是歷年中考考試的特點。
  • 語文特級教師:學好語文,靠的就是「死記硬背」的童子功
    我就開始找各種語文特級老師的教學視頻,但這些特級教師的觀點著實讓我有些驚訝,他們一致認為「死記硬背的童子功是學好語文最好的方法」。現代教育一向對死記硬背嗤之以鼻,認為死記硬背是愚笨的方法。但一級功勳語文教師白金聲認為:死記硬背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學習語文最簡單的方法。他解釋道:「一個能背出一千首詩、兩百篇古文、讀過幾十部小說的人,你會覺得他語文素質不高嗎?」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覺得「學語文就是要死記硬背!」
  • 專家點評上海高考作文題:讓語文介入生活的世界
    圖說:今年上海語文高考作文題17年來第一次,將高考從6月挪到了7月;上海的近5萬名高三生,經過了史上最長寒假的堅持和史上最大規模網課的歷練。一系列的意想不到「轉折」,肯定能觸動考生們的心緒。今天上午的上海語文高考作文題,恰是在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思考一個人生大問題——在重大轉折面前,我們應該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王瑋說,這道作文題關注當下而不拘一事一點。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會在人們心裡中留下深刻印象。「重要的轉折」「意想不到」會直擊人的內心,所以題目是貼近學生生活的。
  • 北京中考:語文作文「很生活」 融小我於大我
    今天上午,北京2020年中考首門學科——語文正式落下帷幕,備受社會熱議的,仍舊是作文題目。從已公布的2個作文題目可見,今年的中考語文作文題既「生活」又「夢幻」,既關注小我也放眼大我,據有很強的價值觀引導性。考生反應:「類似作文題,之前曾有練筆。」
  • 2017高考語文全國卷1題目被玩壞 神段子之後堪稱「滿分作文」
    2017高考語文全國卷1題目被玩壞 神段子之後堪稱「滿分作文」時間:2017-06-08 10:36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高考語文全國卷1題目被玩壞 神段子之後堪稱滿分作文 2017年高考首日,經過上午的語文考試,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目也都陸續出爐。
  • 一線教師分析中考作文《學習與性格》
    一線教師分析中考作文《學習與性格》主題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張曉明 攝)昨日,中考結束了第一天的考試,作文題目《學習和性格》一時成為學生和家長熱議的話題。那麼,今年的作文有什麼特點?怎麼寫才能得高分?記者邀請我市一線語文教師進行了分析。
  • 2020全國各地中考作文題目匯總
    2020年江蘇鹽城中考語文作文題目:長學問了 山東 2020年山東煙臺中考語文作文題目:就這樣被感動 黑龍江 2020年山東煙臺中考語文作文題目:就這樣被感動
  • 名師點評今年福州中考語文作文題
    今年福州中考語文作文題為《學習與性格》:讀書學習,塑造著我們的性格。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凡是所學,皆成性格。生活充滿酸甜苦辣,蘊藏著學問和智慧,是一本無字的書,生活中所學到的,也會影響和改變我們的性格。
  • 看到作文題就頭疼?華師附小副校長教你審題
    南都邀請來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江偉英,坐鎮「名師說」,用她自創的「寫作思維導圖」,從作文審題、結構布局、有序敘述、神態肖像動作描寫和寫作角度等方面入手,手把手幫助孩子逐步拆解寫作步驟,掌握寫作的奧秘和訣竅。用思維導圖引導閱讀和思考說起「思維導圖」,你或許很容易聯想到企業培訓和工作中的問題分析方法。
  • 梁挺福:想要作文提分快,今晚直播傳秘籍
    馬上,高考之戰就要打響,一年一度,又將有近千萬考生奔赴考場,在平靜的紙面上,拿著筆墨來拼數學、拼語文、拼英語、拼理科、拼文科、拼總分……不管怎麼拼,語文依然特特特重要,因為語文分數依然高。在語文所有考題之中,作文又最重要。據悉,有非常多的考生在語文模擬考試中,作文次次成績不如意、不理想,思來想去,自己也摸索不出問題出在哪兒。
  • 以「自律的樂趣」為主題,中山名師教你寫好中考作文
    7月20日下午17時,隨著鈴聲的響起,中山中考語文科目考試結束,中考作文題目出爐。南方+聯繫了中山優秀教師,點評今年中山中考作文題,請賞析。中山紀念中學副校長 向琴向琴,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副校長。中學正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
  • 2020高考作文題目出爐 2020全國各省市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大全匯總...
    2020年高考第一天,語文考試落下帷幕,你考的怎麼樣呢?2020年全國各省市高考作文題目新鮮出爐,一起來看看吧!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 不說假話寫不了作文?3個方法提高孩子作文水平,寫出真作文
    雖然人人都知道這樣的"假"作文會讓人厭煩,產生審美疲勞,可面對中考高考的作文評分標準,又覺得不這樣寫,就不能得高分。那難道明知道有錯,還要一直在這條錯路上一去不返嗎?寫真作文就不能得高分嗎?清華附中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君老師曾說:"你只要寫出真實的一切,就已足夠感人。"
  • 2020年最新中考作文題目匯總,押中命題趨勢,或可作文滿分
    時間就這樣在無聲無息中悄悄滑去,該來的仍要打起精神去面對,再難也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更何況有些省市已經結束了中考,他們的中考語文作文題目或許已經暴露了命題方向,還沒有中考的省市可以押題了。我們來一一看看各地的作文題目吧! 1.2020上海市初中學業考試語文試卷作文題目:有一種甜
  • 語文教師媽媽:自製作文十大技巧,列印吃透,孩子作文回回拿優!
    孩子作文一向是語文學習的「攔路虎」,拿到一個作文題,通常會想半天,動筆困難,寫一篇作文感覺比「上刀山,下火海」還要難。那麼有沒有好的辦法讓作文變得容易一些呢?除開遣詞造句,我們還要關心一篇作文開頭和結尾怎麼寫,文章謀篇布局怎樣安排,諸如前後呼應、自然過渡等等,以及一些好詞好句的素材積累等。相信孩子解決了這些寫作常見問題,寫作能力會有很大提升;因此,語文教師媽媽自製整理了這份小學作文「寫作十大技巧+開頭結尾寫法+好詞好句」資料,列印吃透,孩子作文回回拿優!
  • 2020年安徽高考語文作文系材料作文 圍繞齊桓公管仲鮑叔寫一篇發言稿
    2020年安徽高考專題報導2020年安徽高考首場考試語文科目考試結束。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新鮮出爐。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下面小編盤點了歷年安徽高考語文作文題目,一起來看看。盤點歷年安徽高考語文作文:2019年安徽高考語文作文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