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希
讀報,讓人靜心,觸及靈魂。網上內容紛繁複雜,但始終有一種隔閡,沒有報紙這般「見字如面」的親切。這是64歲周易立對報紙獨有的「偏見」。
周易立家住在武大校園內,昨日記者來到她的家,聽她講述與楚天都市報的那些事兒(如圖)。
回看刊發稿件回味無窮
和許多楚天都市報的粉絲一樣,周易立也有自己的剪輯冊,和多數人不一樣的是,他的剪輯冊裡都是他自己投稿的見報作品。作品剪輯一旁,另標註有見報時間及版面。「我退休前在武漢石化從事宣傳工作,所以對文字有種特別的情愫。」周易立笑著說。
記者翻看發現,周易立最早見報作品是1997年7月17日副刊刊發的《老公讓我「韻足味」》。也就是說,1997年還是楚天都市報創刊之初,她就積極投稿了。
「1997年初在中南路看到你們擺攤搞發行,我當即就訂了,一訂就是20多年。」周易立回憶她與都市報的初次遇見。
20多年來,她見報了幾十篇稿件,有影視點評、生活趣聞,均刊載在副刊版面。
「用心感受生活,以投稿的方式分享生活趣事,挺有意思的。」周易立對記者說,比如《老公讓我「韻足味」》這篇稿件,當時若不記錄下來不投稿,這麼多年過去,這件有趣的事兒也就消失在人生的長河中了,回看這些稿件,真的是回味無窮。
周易立不僅積極投稿,還熱心參與本報組織的活動,2008年在省博物館和本報聯合舉辦的有獎徵文中榮獲優秀獎。「我還是追星族呢,參加過報社組織的很多明星見面會,我和楊麗萍合過影呢。」周易立拿出照片給記者看。
女兒外孫受感染看報投稿
周易立愛讀報愛投稿,她的女兒塗為在潛移默化中也受到很好的薰陶,從小就養成了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在訂閱楚天都市報的過程中也開始嘗試投稿。
記者看到,1998年7月7日塗為在楚天都市報專刊上刊發了一篇《中考後的煩惱》。「文字能抒發人的情感。投稿見報後,女兒的情緒也紓解了很多。」周易立說。
愛好文字愛好寫作的塗為,曾在一個單位當過通訊員,給都市報投稿「還是頭版頭條呢。」周易立欣喜地將她收藏的報紙拿給記者看。
興趣愛好代代相傳。如今周易立的外孫上小學了,小外孫也非常愛好讀書看報,「有時放學回來,順便幫我在報箱裡取報紙。」周易立說,外孫每天都看報,愛看兒童文學,「也許是受這些良好習慣的影響,小傢伙的作文一直都寫得挺不錯呢」,周易立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
周易立說,自己愛好詩詞,有時會和外孫玩一玩「飛花令」,也是別有一番樂趣。
讀報寫日記享受慢生活
退休14年,筆耕不輟。「我每天在家讀書、看報和寫日記,哪怕只寫一個『今日晴』,也都要為自己留下每一天的痕跡。也許有人會說我落伍了,但這就是我幾十年來的習慣。」無論外界怎麼變,周易立堅持自己這種慢生活。
在周易立看來,網絡上的內容確實很多,更新也快,但感覺就像是一種快餐文化,「而且是隔著屏幕看,總有一種隔閡,沒有飄著墨香的報紙和書來得親切。」「最關鍵一點,瀏覽手機玩微信,總覺得有點浮躁,唯有讀報紙,那一刻內心才真感覺到寧靜。」周易立分享讀報的精神紅利。
長期讀書看報,周易立的視力不太好,她笑著告訴記者:「保護視力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不然以後看報都成問題了。」
都市報陪伴著周易立20多年,讓她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保持著對文字的感覺,「傳統媒體確實受到了網絡媒體的衝擊,但一番大浪淘沙過後,就知道誰最珍貴了!我希望楚天都市報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