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江流域面積11.57平方千米,肩負著築牢上遊生態屏障的責任使命。
江流奔騰浩浩湯湯歷經數千裡,來到了下遊的江蘇。
江蘇,830公裡的岸線距離,一片富庶之鄉。
上遊江水越過崇山峻岭與下遊相遇,兩座城市因長江而產生聯繫,一同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砸籠換綠」 的江蘇做法
近日,由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與黃河流域部分省級黨報組成的聯合考察採訪團來到江蘇,共同見證江蘇在長江大保護上做出的努力。
看著眼前的壯闊長江之景,採訪團成員在感受這良好生態的同時,不時發出感慨:「長江終於恢復到了以前的模樣。」
過去,「重化圍江」讓長江流域江蘇段百姓苦不堪言。「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是他們心中最真實的寫照。
還江於民,還景於民。近年來,江蘇秉持「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騰退沿江落後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推進長江大保護。
南京市投入150多億元,堅決淘汰落後產業,提升落後產能,同時引進發展「高端產業、綠色產業」,全力構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為特徵的現代產業體系。
常州市作為長江下遊岸線最短的城市,為破解「化工圍江」,專門成立了長江大保護專班,從「停、轉、拆、綠、提」五個方面行動,助力沿江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素有「江海交匯第一灣」之稱的張家港,則圍繞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逐步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以及現代物流、專業市場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邁進。
南通市則統籌推進沿江地區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幾年間,五山地區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裡,初步形成林地、自然保留地、溼地、水體層次互生的生態體系,有效促進了長江岸線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建成了南通首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修復完成部分區域已免費向百姓開放。
生態要保護,同時也要考量經濟發展,二者不可偏廢。沿江城市紛紛「砸籠換綠」,完成了生態修復,促進了綠色發展。
「築牢屏障」的貴州行動
江蘇有江蘇的「打法」,貴州也不斷為長江保護貢獻「貴州智慧」。
近年來,貴州始終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時刻繃緊生態環境保護這根生命弦,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森林資源總量實現快速增長。截止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59.95%,位居全國前列。
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溼地保護修複製度,著力實施溼地保護、退耕還溼、退田(圩)還湖、生態補水等保護和修復工程,改善河湖、溼地生態狀況。截止目前,全省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到III類及以上比例達98.0%,地表水國控斷面劣Ⅴ類水體全部消除。
取締網箱養殖3.35萬畝,投入補助經費17.93億元, 實現了全省全流域零網箱、全流域禁投餌,網箱養殖汙染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截至今年8月,天然水域範圍內所有漁船全面實現退捕,兩千餘名漁民轉產上岸,轉產就業率100%。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貴州生態保護在全國已實現多個「率先」——
率先提出「以渣定產」,倒逼磷礦企業綠色轉型、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率先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文明促進條例、率先將河長制納入水資源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今年11月,貴州30項生態環保工作經驗、改革舉措得到國家推廣。
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貴州始終秉承著保護長江上遊流域生態安全的職責與使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治理重點工作取得突出實效,交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
江蘇經驗帶來的啟示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貴州作為長江經濟帶西部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保護、修複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可作為西部省份,貴州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無疑與沿海還存在著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道路任重道遠。
見賢思齊,江蘇經驗或許能夠給我們啟示。
南京市棲霞區區委書記黎輝坦言,幾年前大刀闊斧的「騰挪」,的確讓人擔心經濟會出現斷崖式下滑,可棲霞區的經濟增長非但沒有失速,反而實現了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顯著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十二五」末的不足百億元到2019年的148億元,年均增長近10%。這些都得益於該地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引進、培植符合地區功能定位、產業規劃的新型業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南通五山區狼山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則表示,曾經受到工業汙染的環境如今成為了令人流連忘返的濱江生態公園,得益於生態修復過後,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合理布局,使經濟發展質量得益提高的同時,人民生活品質也得以提升。
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對於貴州而言,要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思路,選擇適應當地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因地制宜探尋適合當地綠色發展的「貴州方案」。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曾經,「先汙染後治理」的慣性思維讓長江「遍布傷痕」,如今,綠色GDP已成為了長江沿線一致的追求。
滾滾流淌的長江水,正在奔湧而至之間再現兩岸蔥綠的壯闊發展之景。
來源:天眼新聞
【來源:貴州省生態環境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