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被沮喪和無助的情緒困擾嗎?長期的沮喪會演變成習得性無助,讓一個人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的角色。面對拒絕,面對批評,面對挫折,讓我們振作起來,不做沮喪情緒的奴隸。
人生沒有橡皮擦,別讓沮喪毀掉你的生活
有許多人喜歡用鉛筆寫字,因為如果出錯了,可以用橡皮擦擦掉重來。在拍攝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如果出現了差錯或是不滿意的地方,都可以重新來過。但是,我們的人生卻沒有這樣的可能,只能繼續往前走,不能重來。曾經有人說過,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那麼將有99%的人能成為偉人。有人認為這樣的想法有些天方夜譚;但也有人認為,依靠高科技,我們還是可以實現人生重來的神話的。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那麼人生就可以重來。但是,時間真的可以實現倒流嗎?愛因斯坦用他那天才的大腦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時間真的可以倒流。這樣說來,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就有可能發明出時間機器,時間機器可以幫助我們回到過去,然後我們就可以重新來過。
但是,科學家告訴我們,即使有一天人類的技術已經可以製造出超越光速的機器,人類也無法進行時間穿越。這倒不是說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是錯誤的,而是因為我們人類的身體根本承受不了那樣的速度。
所以,有關人生重來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人生是沒有橡皮擦的。在一個人的人生中,總會經歷許多挫折和不幸。有不少人就常常想,如果人生能重新來過就好了,那樣的話我一定會盡力避免遭受那些不幸和挫折,這樣我的人生也就會變得更完美。
但是,每個人的人生只能經歷一次,沒有彩排的準備,也沒有重來的機會,更沒有一個人生的橡皮擦讓你擦掉人生中的不滿重新開始。既然這一切都無法改變,那麼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了,讓自己儘快從沮喪的情緒中走出,重新精神抖擻地去戰鬥、去努力,永遠不放棄希望。
每個人在面臨挫折和不幸的時候,都會變得很沮喪。如果這個挫折和不幸很大,通過自己的努力似乎無法戰勝和改變它,那麼這個人就會被沮喪、絕望、無助的情緒籠罩,漸漸放棄反抗的努力,並出現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和行為。
如果一個人總是遭遇不幸和挫折,那麼他就會認為這一定是老天的意思,我的人生本來就很倒黴,我的人生本來就該如此不幸,於是就會放棄努力,一直生活在沮喪和絕望的情緒之中,自暴自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不要被沮喪控制
儘管人自詡是萬物之靈長,並認為自己比動物更高一等,但是人不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和動物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像猴子和猩猩這樣的動物,因為它們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5%以上,所以它們的許多心理狀態和行為與人類更為相似。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許多研究人員都願意拿動物做實驗。
習得性無助具體是指,如果一個人最初在某個環境中獲得無助感,那麼在以後的情景中依然無法從這種無助感中解脫出來,並且這種無助感還會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
起初,實驗者把狗關進了一個籠子中,然後對狗進行電擊,與此同時還要弄響蜂音器。遭受電擊的狗會變得十分痛苦,為了擺脫這種痛苦的體驗,狗會四處逃竄,但是由於有籠子的存在,狗的這種掙扎是無效的,狗依然會被電擊得屁滾尿流、驚恐哀叫。實驗者對這條狗進行了很多次電擊,後來儘管沒有電擊,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會出現屁滾尿流和驚恐哀叫的被電擊時會出現的反應。最後,這條狗那種被電擊後的強烈反應漸漸消失了,而是變成了一種非常沮喪的反應,只是耷拉著腦袋在籠子裡呻吟和顫抖。儘管反應沒有之前強烈,但是實驗者觀察到這條狗依然在承受著被電擊的痛苦。這樣的實驗又進行了很多次,最後實驗者不僅停止了電擊,還把籠子打開了。狗完全可以逃出去,擺脫被電擊的痛苦,但是它似乎選擇了放棄,或許那麼多次的失敗和挫折已經告訴它,一切努力都是沒用的。於是狗放棄了努力,絕望地等待著電擊痛苦的來臨。狗之所以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是因為它在剛開始接受實驗的時候,意識到自己是否被電擊的控制權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因為失去了這種控制感,於是這條狗就變得越來越沮喪,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被電擊的事實。其實在實驗剛開始的時候,狗也做過掙扎的努力,但是失敗了。這接二連三的失敗讓狗變得越來越沮喪和不自信,於是乾脆放棄努力,接受命運的安排。根據實驗中這條狗的種種反應,實驗者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學理論。
如果一個人遭遇挫折和打擊,那麼他就會出現沮喪和無助的情緒,沮喪之後,這個人就會想辦法重新振作起來,努力去戰勝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但是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依然沒有改變目前所面臨的困境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會重新陷入沮喪、絕望的情緒中。沮喪的情緒儘管會給人帶來消極的影響,但是並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一個人有了沮喪的情緒,並沒有很好地處理,那麼這種沮喪的情緒就會被積累起來。沮喪的情緒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的改變,於是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就好像一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他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就會做出一些努力。如果這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學習成績得到了提高,那麼這個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會獲得無限的動力。但是,如果他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穫,學習成績未得到提高,那麼這個學生就會變得沮喪。但是沮喪情緒持續一段時間後,或許他會鼓勵自己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努力學習。但是如果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成績,那麼他又會變得十分沮喪。最後,這個學生就會被接二連三的打擊擊垮,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於是就破罐子破摔起來,或者乾脆認為自己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
所以,當你遭遇挫折或是不幸而產生沮喪的情緒時,千萬不要沉溺在沮喪的情緒之中,因為你的這種行為很可能讓你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一旦有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你就會變得毫無動力,並開始認命。即使命運之神給你走出不良情緒的機會,你也會忽視。
相信自己就好
一個人對自身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周圍人的評價。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較高的話,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很興奮,並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或是無所不能的。但是如果周圍的人批評自己或者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質疑,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失落和沮喪,並認為自己是錯誤的。一個人之所以會因為周圍人的否定而陷入沮喪的情緒之中並自我懷疑,是因為他看不到自身的優點,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並認為別人才是正確的。陷入沮喪情緒中的人,往往會非常羨慕他人,對自身的優點和特點視而不見,並模仿他人,從而喪失了自己。沮喪之中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自信,只要相信自己,那麼就一定可以擺脫沮喪的消極情緒。我們可以選擇積極自我暗示的方法,每天都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做到!我是最優秀的!」等等。
積極自我暗示的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可以選擇在早上,也可以選擇在你感到沮喪和失落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喜愛,這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傾向。但是這個願望在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實現的,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不同。所以,有人喜歡你,也一定會有人不喜歡你,你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和看法。
在國外,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於是他想畫一幅所有人都滿意的畫。畫家花費了很長時間和大量的精力,畫好了一幅畫,並掛在了展覽廳中。在這幅畫家自認為完美無缺的畫的旁邊有一支筆,這支筆就是專門為觀看者準備的。只要觀看者認為畫中有不完美的地方,就可以用筆標出一個記號。等到傍晚時分,畫家去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時,嚇了一大跳,因為這幅畫上被標滿了記號,沒有一處不受到觀看者的指責。畫家那高昂的情緒瞬間變得非常低落和失望,於是畫家就認為自己的作品一無是處,整個人非常沮喪。後來,畫家的一個朋友實在看不過去了,便給畫家出了一個主意。畫家認為朋友的建議不錯,就決定試試。第二天,畫家重新臨摹了一幅畫,和之前的那幅畫幾乎一模一樣,然後掛在了展覽廳中,而且還是相同的位置。這幅畫的旁邊依然放了一支筆,不同的是,畫家要求觀看者看到自己十分欣賞的地方時,才可以用筆標出記號。等畫家去取這幅畫的時候,十分吃驚,因為畫上依然標滿了記號,而且和之前的那幅畫的記號幾乎一致。最後畫家終於明白了,一個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愛和認可。如果有人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愛和認可為目標的話,那麼他只能活在沮喪和失望的情緒之中。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這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當自己被他人認可時,我們就會變得高興。但如果是被否定的話,那麼我們之前的愉快心情或許會一下子跌落到冰點,從而會出現一種沮喪的情緒,甚至還會憎恨那個否定自己的人。
既然我們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我們就沒有必要因為他人的否定而沮喪,只要堅持自我就好。
拒絕和批評給了你新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進取,所以有時候難免會被他人拒絕。當我們被拒絕的時候,很容易沮喪,並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所以許多人都害怕被拒絕,其實我們真正畏懼的是那種被拒絕後的感受,也就是沮喪和失落的情緒。
當一個人面對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時,就應該無所顧忌地努力去爭取,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拒絕就放棄努力。如果主動放棄了嘗試的努力,那麼你永遠也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面對他人的拒絕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並不是自怨自艾和沮喪,而是坦然面對拒絕,然後開始新的行動。
被拒絕是一種痛苦的經歷和感受,但是人們並不容易忘記這種感受,反而會在沮喪之中一遍遍地回憶被拒絕的情景,從而陷人自責中,永遠也放不下這種痛苦,並認為這就是命運的安排,自己無能為力。這樣一來,一次簡單的人生經歷就上升為了一場災難,因為你很可能因此永遠深陷在沮喪和絕望之中,一不振,再難有所作為。所以,在面對他人的拒絕時,不應該給自己品嘗沮喪滋味的機會,繼續努力奮鬥,你總會取得成功。當你獲得成功的時候,沮喪就遠遠地離你而去了。
被拒絕的感受雖然不好,但是也不全是壞事,最起碼給了你一個重新思考自己的機會。所以在面對拒絕的時候,你需要確定一下自身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是你自身的原因,你就需要繼續努力完善自我,為自己爭取下一次機會。
很少有人可以正確、冷靜地面對批評。有的人會選擇逃避,這些人往往缺乏信心,而且極容易因為外界的批評而沮喪失落,一蹶不振;有的人會用憤怒的態度去對待外界的批評,這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其實他正處於沮喪的情緒中,並害怕批評給自己帶來的不良感受,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當我們面對批評的時候,應該想到這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機會,一個讓自己進步的機會。因為我們可以從批評中學到很多經驗,以完善自身,更好地迎接挑戰。他人的批評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成長,當然前提條件是,你沒有因為批評而深陷沮喪的情緒和自我否定的想法之中。
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去努力改變現狀,因為只有你努力去克服困難時,你才沒有工夫品嘗和回味失望與沮喪的苦酒。當你因為挫折而變得越來越強大時,你就不會輕易被沮喪情緒幹擾。因為當你面對挫折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沮喪情緒,而是去努力克服面前障礙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