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沒有學過唱歌的小夥伴們有沒有遇到過這麼一件尷尬的事,那就是自己在KTV唱歌時經常會出現每次到歌曲的高潮部分自己就開始從原本唱得還行的階段突然破音,然後自己發出撕心裂肺的幹吼。
結果弄得整個KTV包間內都是你一個人在「鬼哭狼嚎」的吼叫,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解決唱歌只會單純的幹吼的壞毛病呢?別急,我這裡有你需要的答案!
首先我們要知道:共鳴是美化聲音的又一重要技術或者說重要手段,聲音經過共鳴後就被加強,被美化,被豐富,使歌聲變得柔和、華麗、響亮、渾厚,從而產生立體聲、甚至金屬音的聽覺效果。
第一,什麼是共鳴?
聲學中的共振現象叫做共鳴,最簡單的定義為:物體因共振而發聲。或者說兩個發聲頻率相同的物體,其中一個發聲,另一個也跟著發聲,這種現象就叫共鳴。
歌唱中的共鳴是在氣息與聲帶共同作用及演唱者意念支配下產生的。
第二, 共鳴區的位置劃分:
人的聲音共鳴器官主要有頭腔、鼻腔、口腔、胸腔,頭腔共鳴位置在軟顎以上,直到眉心乃至前額。鼻腔共鳴位置主要在鼻部。口腔共鳴位置在軟顎以下、聲帶以上的區間。胸腔共鳴位置在聲帶以下,主要是胸部。
第三, 練習方法:
1、哼鳴是鼻、頭腔共鳴練習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要做到軟顎下降,口中空間變小,將聲音和氣息往高處頂起,感到聲音向高位、鼻竇、額竇處擴展,上衝至鼻、眉心上下,實現鼻、頭腔共鳴。鼻腔共鳴是聲波在鼻骨上的振動,即將聲音的焦點定位在鼻腔。頭腔共鳴可以說是鼻腔共鳴的強化,是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把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向後面移動,使聲波沿著上顎傳遞到鼻腔後面諸竇,引起聲波的迴蕩。多練「M」音哼鳴容易達到高位、靠前、明亮、集中的共鳴效果。
2、口唇收攏發中音,是口腔共鳴練習的基本方法。收雙唇,使其貼近上下齒。先做單音訓練,然後擴展為旋律,使聲音在口腔裡震蕩。
3、較低又柔和的聲音易於產生胸腔共鳴,因而可以用a做練習音,從實到虛,再從虛到實,反覆發低音,長音,可以有效地練習胸腔共鳴。
其實在共鳴練習的具體方法方面,老師的教法也不盡相同,大家可以結合實踐逐步體驗、摸索。共鳴練習與氣息練習一樣,練得不僅是技巧,也是肌體能力,不僅要學會,而且要不斷鞏固,形成習慣。共鳴練習需要日久天長,堅持不懈,不斷改進,逐步加強,最終達到遊刃有餘、百戰不殆。
說完唱歌共鳴的技巧,你學「廢」了嗎?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們喜歡上唱歌愛上唱歌,把唱歌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一起加油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