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一位智者,「喜歡」與「愛」有什麼區別?
智者指了指一個站在花前的孩子,被花的美麗迷醉,不由的伸出手把花摘下來。智者說,這就是喜歡。
接著,智者又指了指另一個孩子,只見孩子滿頭大汗地在給花澆水,又擔心花被烈日曬著,以自己的身子庇護在花前。智者說,這就是愛。
喜歡是淺嘗輒止的,而愛裡面有一種深度……
喜歡是為了得到,是一種即刻擁有的欲望。而愛,卻是更深入的——對何以存在的探尋,並渴望以行動跟對方互動,抵達對方,與對方合二為一。這就是愛與喜歡的最本質區別。
奧古斯丁說:愛,具有這樣一種本性,它改變人,使人進入他所愛之物中。
愛一個人是條捷徑,令我們得以了解成為另一個人是何種感覺。
榮格說,欲望值得尊敬。但它不是愛情,只有愛情才值得上一切。
如果欲望是種魔藥,有立竿見影之效,那麼愛情便是個奇蹟,其效果只有在時間裡才逐漸彰顯。
愛情是恆久的,而欲望在此刻。
在關係中,男人們往往會是直奔主題。但是,愛情,是一種基於性的精神現象,愛情誕生在性的外圍。
如果把摘到花看成是性的完成,那麼,只有延遲性的滿足,只有當付出喜歡而無法得到性,那人才開始真正的愛——「我想愛他,而他只想和我愛愛」……會是以下情況——
因為喜歡 ,想摘花,於是摘到了花。喜歡被滿足。就完事了,故事結束。
也會發生另外一種情況,喜歡花,想摘花,可是人家不讓你摘——摘不到,這個時候,你求之不得、夢寐思服、輾轉反側……
於是,更加渴求對方,於是才開始為花澆水施肥,付出勞動,並在此過程中分享花的秘密與芬芳,在此過程中,你與花彼此融合、彼此滋養。
如果過程順利,最終抵達的可能是,你成為了花,花也成為了你……
所以,唯有愛情才能真正抵達一個人;唯有真正的戀愛,才會改變人,使人成長。
讓我們再從知覺現象學的視域,來看看愛與喜歡的本質區別——
喜歡,是一種對象化的喜歡——我是我,我喜歡的人是一個外在的對象——
這意味著,我隨時可以用對象化的頭腦理性來審判它,擺置它,愛的情緒也會為了理性的標準而被切割、甚至被捨棄。我的理性控制主導我的一切。
而愛就不同了。愛,是與愛人一起,共同經歷了相互付出、相互滲透、相互塑造,不分彼此、融為一體的成長過程——
愛是趨向二元合一的、非對象化的體驗。愛是身體主體——身體主體之我包涵了我的頭腦理性,理性是工具,它服務於為身心一體的自性之我。
我們可以使用理性邏輯思維做判斷依據,但不能被理性操控——身體主體的知覺境域,才連接著存在之真——
我們不能遺忘了心靈的存在,否則我們即使得到全世界,最終也會失去自己。
當我們對象化地,主客分離地看待我們的愛人,我們彼此的內心是分離的,此時生活中的我們,往往充滿了對愛人的埋怨與要求——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回到彼此合一的知覺世界,意識到我們與愛人之間彼此是相互塑造、相互滲透的關係——
我們的存在其實是互為因果,甚至互為你我 ,我們就會重新看見——我們的愛情與婚姻——重新回到合一的本初,心存愛與感激。
「請你馴養我吧……」那是等愛的狐狸,愛的邀約。
《小王子》就是一部關於愛的寓言——
世上的玫瑰花萬千朵,而只有那一朵,才是小王子親手照顧的,只有那一朵,對小王子才有意義。
因為愛,因為那朵花,浩瀚星空裡的那顆遙遠的星星,才是與他心靈相通的地方。
只有那一朵花,才與小王子一起,共同體驗了彼此馴養——愛的教育與被教育。
當我們懂得「馴養」之後,我們從此不再計較生命以往和將來的得失——
無論愛情還是友誼,馴養,是一種彼此塑造彼此滲透的關係——可能我總是失去,但是,到最後,至少我還能有麥子的顏色——愛過的溫暖記憶……
用心愛過,你就體驗了存在的深度——合一的深度。經由愛,你更新了你,你不再是你。
許多韓劇的愛情故事,情節迂迴曲折,為什麼就是不結婚——
東方人理解的愛情,是愛的第一種境界——初始的愛意,源於性魅力的吸引,並因性的求之不得而產生受挫感,於是激發了愛情。摘不到玫瑰於是開始養玫瑰。這樣的劇情安排,同時暗含著東方愛情觀的某種不自信——
結婚後的愛情可能死於欲望的滿足或不滿足,也可能是婚後的煙火氣一地雞毛,直接摧毀了愛情。
但是,西方就不同了,在歐美的劇情裡往往開篇就直奔主題,因為西方人的愛情重點在第二種境界——從色慾的吸引,到作為精神現象的愛。
男女雙方經由對方的身體,獲得色慾上的滿足,將彼此從熱情的焦灼中解放出來 ——彼此的身體成為了彼此欲望的寺廟。
脫掉自我,靈魂才可以緊緊相擁——
自我基本上是為在世生存而服務的,在私密的二人空間,人可以脫掉自我,靈魂赤裸。
但自我不能長時間在此停留,我們的靈魂只是短暫相聚,就必須穿上自我的衣裳,戴上自我的人格面具,繼續在世生存。深度結合,解除了自我的防護隔離服,兩個生命體得以合二為一。禪宗裡說,自我的頂點盛開著無我之花。
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作為對方情慾改變的媒體,他們之間才會產生出一種深深的感激之情。
當一位先生和他的太太相互依靠,在滿足色慾、超越色慾上共同努力——
她會對她的男人充滿感激,因為他幫助她從熱情裡平息下來,她由一條日夜奔騰的小河,變成了一潭寧靜的湖泊。
他也會對他的女人充滿敬意,因為她幫助他從色慾裡解放出來,不再是那被燒焦的木炭——那漫天燃燒的銜火青鳥,變成了一望無際的澄明天空。
到了那一天,一份真實的深度關係之門,在男人和女人之間開啟。
最後,他們抵達了愛的最終境界——色慾轉化成了愛,男女處在和諧的愛裡,而不再處於色慾的激情裡。
丈夫成了妻子的神,而妻子最終變成了母親。
在印度人的婚禮上,聖者總是祝福新娘,希望她成為十個孩子的母親,最後希望你的先生成為你的第十一個孩子。
這就是生命裡 愛的完成。
綠!20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