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江帶海的上海以吳淞江通達太湖流域,溯長江輻射中國內地,枕東海勾連茫茫大洋,特殊的環境帶來了地理之便。上海的不同區域,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行政隸屬,地理上存在一定差異,地域文化也有細微差別。
為釐清不同區域的建築文脈,找出它們對鄉村傳統建築的影響,市有關部門對浦東、閔行等九個郊區範圍內千餘處鄉村建築進行系統梳理,包括444處現存文物點,以及建成50年以上的572個傳統民居類建築,完成了《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市政協委員、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王訓國介紹說:通過普查和後續的研究,發現和總結了上海地域的四個建築文化圈:岡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興文化圈、沙島文化圈,提煉了上海鄉土建築的特色。
高架、地面車水馬龍;浦江兩岸高樓爭聳;在越來越時尚的城市中,鄉村建築文化圈,激起多少人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夢!
河街相依、院宅相生、緊湊靈活的空間肌理;粉牆黛瓦、素木板牆、磚細石庫的色彩材質;連綿緩起、簷挑廊出、山面各異的屋面立面;立帖樺接、落厙絞圈、闥門窗闒的構造工法;牆門儀門、雅致雕鏤、花磚漏窗的匠作裝飾……2019年12月下旬,百餘張展現四大文化圈鄉村傳統建築元素的圖片,在上海設計中心南館展出,它們見證著上海風土,寄託了滿滿鄉愁。這是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的成果展示,《上海鄉村傳統建築元素》新書也同時發布。
上海四大文化圈圖示
歷史底蘊:四個建築文化圈岡身松江文化圈
岡身松江文化圈
據考證,六千多年前岡身在古代上海沿海一帶發育形成,它由西北—東南走向的貝殼砂堤構成,是上海古海岸線的所在。岡身縱貫了現在上海郊區的嘉定、青浦、松江、閔行、金山等五個區。作為太湖平原的一部分,「岡身」以西孕育了輝煌的上海古文明。
岡身松江文化圈包括現松江、青浦、金山、閔行的浦西部分,文化積澱深厚。崧澤、福泉山、廣富林、馬橋等古文化遺址,涵蓋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諸多類型。崧澤村及「上海第一房」的考古發現,把上海的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
岡身松江文化圈水系發達、航運商貿及棉紡織業興盛,文化大家層出不窮: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曾任青龍鎮鎮監,並留下書畫詩作;明代董其昌、陳繼儒等開創了松江畫派,陳子龍、夏允彝創建了幾社。其村鎮肌理及建築格局與水系的關係極為緊密,江南水鄉田園村鎮特徵顯著。落厙屋、絞圈房等為典型上海民居。
淞北平江文化圈
淞北平江文化圈
淞北平江文化圈主要以吳淞江以北的嘉定、寶山為主,經濟較為富裕。歷史上曾歸屬蘇州平江府管轄,受姑蘇文化、吳文化影響較多,教化傳統風氣濃鬱。明代的「嘉定四先生」皆以詩文書畫蜚聲海內。散文大家歸有光曾在安亭講學13年;清代的「嘉定六君子」學識淵博、詩詞流逸。
嘉定、寶山地區的工匠工藝較完整地帶有蘇州香山幫痕跡,許多院落大宅、集鎮民居與蘇州民居非常相似,屬於典型的江南傳統聚落。寶山地區歷史上許多集鎮沿河設市、河街平行。許多村落臨水而建,田園相錯。大型院落多「水、街、院、宅」相連。
沿海新興文化圈
沿海新興文化圈
沿海新興文化圈處於黃浦江以東、以南區域,主要包括浦東、奉賢和閔行的浦東部分,屬海岸線逐步淤積外拓地區。該區域歷史上以鹽業、漁業為主。受黃道婆的影響,浦東地區棉紡織業較出名。近代以來因航運商貿經濟發展,接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多。
沿海新興文化圈的村鎮,有出於軍事用途建造的,如南匯縣城、川沙堡城;有街巷住宅沿彎曲河道分布的帶狀集鎮,如航頭下沙、奉賢莊行;有街巷布局沿河一字排開的線形村落,如六灶古鎮等。
這一文化圈建築風格兼容並蓄,新興與傳統交融。村鎮空間分布呈現出不同模式的特點。高橋、川沙等地,民居中西合璧,雜糅各地建築元素。
沙島文化圈
崇明沙島文化圈
沙島文化圈以崇明為主,為典型的沙洲島嶼地貌。是上海四個文化圈中成陸最晚區域。歷史上崇明地行政建制變化較多,其最初受江北地通州、揚州路轄制,明以後又先後隸屬江南的蘇州府、太倉州。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崇明地區的文化較為獨特,兼受北方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影響,民間崇尚文化,民風淳樸。
沙島文化圈村鎮建築既與蘇北一帶有相似之處,又受蘇南平江府江南匠作體系的影響。崇明的農村房屋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如「宅溝院宅」「一窗一闒」。
江南文化:鄉村建築風貌
上海鄉土建築的類型包括民居、廳堂、院牆、賈肆、祠堂、書院、戲臺、廣場、亭臺、樓閣、橋梁、河埠、碼頭、衙署、寺廟、作坊、牌坊、園林等。專家們認為,鄉土建築不僅僅是建築,也是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建成環境,是家宅、家園、家國的情懷所在。上海鄉村地區傳統建築離不開江南文化的底蘊,同時上海自身具有包容性的海派文化,也對傳統建築形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目前上海有1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金山區楓涇鎮、張堰鎮、金澤鎮,青浦區朱家角鎮、練塘鎮,嘉定區嘉定鎮、南翔鎮,浦東新區新場鎮、高橋鎮、川沙新鎮,寶山區羅店鎮、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3個「中國傳統村落」: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寶山區羅店鎮東南弄村、浦東新區康橋鎮沔青村,以及上海歷史文化名鎮松江城廂鎮等10個風貌特色鎮。此外,還有數十處風貌特色村。
對於四大文化圈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鄉土建築,中科院院士鄭時齡予以高度評價。鄭時齡院士認為,文化圈的鄉土建築與主城區優秀的歷史建築具有同樣輝煌的歷史、文化價值。松江農村樸實的四坡頂住宅,與衡復歷史風貌區富麗堂皇的宅邸有著同樣的藝術價值;朱家角鱗次櫛比的臨河建築與外灘壯麗的銀行大樓相比,歷史價值毫不遜色!
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上海,不僅有享譽海內外的眾多近代西式建築,也有傳統的中國古典村鎮、民居。經過近二三十年來城市大規模快速發展,對於鄉土建築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傳承上海鄉村的傳統文化、深度展現「上海文化」、打響「四大品牌」的重要舉措。對於上海鄉鎮建築文化的挖掘,為廣大市民呈現了令人嚮往、鄉愁所系的「江南田園」。
宜居水鄉,和諧共生的文化符號
上海鄉村的空間肌理——河街相依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郊區和鄉村約佔上海陸域總面積85%左右。上海共有自然村落3.3萬個,其中有農戶68萬戶,農業人口190萬多。
水鄉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宜居概念、是古典中國的文化符號,典藏了數千年文明發展的重大密碼信息,即:剛柔相濟的人性、和平安寧的嚮往,自由儒雅的精神,精緻愛美的生活,空明清朗的環境……
「水鄉不僅具有外在的風景,也具有內在的風景,即水鄉的精神品性,清瑩、平靜、安寧、柔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水鄉』。」胡曉明教授把水鄉喻為城市的修復所,現代文明的退守處;生態環境的宜居與自然共生的最後屏障。
上海大學教授、建築系主任王海松闡述道:郊區良好的生態環境、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於新生代創新創業群體有著極高的吸引力,在環境適宜的地方,更有利於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農村就要像農村,江南水鄉,粉牆黛瓦、枕水而居,村口大樹、小橋流水,這就是鄉愁。
「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楓涇鎮既是美食飄香的「吃鎮」,又是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松江車墩鎮古橋縱橫,老上海風情濃縮於影視基地。水鄉古鎮朱家角粉牆灰瓦,曲徑通幽。因鹽而生、因鹽而興的千年古鎮新場,馬頭牆、觀音兜、彩色花窗、西洋柱式,中西融合。而閔行區吳涇鎮、崇明區東平鎮、嘉定區安亭鎮、寶山區羅涇鎮、奉賢區莊行鎮等「國字號」特色小鎮,也盡情演繹著生態、科技、環衛、觀光度假、現代農林等都市田園風光。大上海深厚的鄉村文化底蘊,必將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來源:鍾和/浦江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