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知識點總結
2A310000 建築工程施工技術
1.水準測量原理?
計算公式:a+Ha=b+Hb
2.土方開挖要求?
(1)土方工程施工前,應採取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基坑內地下水位應降至擬開挖下層土方的底面以下不小於 0.5m;
(2)無支護土方工程採用放坡挖土,有支護土方工程可採用中心島式(也稱墩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等方法;當基坑開挖深度不大、周圍環境允許,經驗算能確保邊坡的穩定性時,可採用放坡開挖。
(3)基坑邊緣堆置土方和建築材料,或沿挖方邊緣移動運輸工具和機械,一般應距基坑上部邊緣不少於2m,堆置高度不應超過1.5m。在垂直的坑壁邊,此安全距離應在支護設計計算時給予考慮。軟土地區不宜在基坑邊堆置棄土。
(4)基坑開挖完成後,應及時清底、驗槽,減少暴露時間,防止暴曬和雨水浸刷破壞地基土的原狀結構。
(5)開挖時應對平面控制樁、水準點、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標高、邊坡坡度等經常進行檢查。
3.土方回填要求?
(1)不可回填土的類型:淤泥、淤泥質土、膨脹土、有機質大於 5%的土、含水溶性硫酸鹽大於5%的土、含水量不符合壓實要求的黏性土。
(2)填方土應儘量採用同類土。
(3)填土應從場地最低處開始,由下而上整個寬度分層鋪填。
(4)填方應在相對兩側或周圍同時進行回填和夯實。
4.驗槽前的準備工作?
(1)察看結構說明和地質勘察報告,對比結構設計所用的地基承載力、持力層與報告所提供的是否相同;
(2)詢問、察看建築位置是否與勘察範圍相符;
(3)糾察看場地內是否有軟弱下臥層;
(4)場地是否為特別的不均勻場地、是否存在勘察方要求進行特別處理的情況,而設計方沒有要求進行處理;
(5)要求建設方提供場地內是否有地下管線和相應的地下設施。
5.驗槽程序?
(1)在施工單位自檢合格的基礎上進行,施工單位確認自檢合格後提出驗收申請;
(2)由總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組織建設、監理、勘察、設計及施工單位的項目負責人、技術質量負責人,共同按設計要求和有關規定進行;
(3)基槽滿足設計要求及有關規定後,相關方履行驗收手續;需要局部處理的部位由設計單位提出處理意見,施工單位處理後進行二次驗收。
6.驗槽的主要內容?
根據設計圖紙檢查基槽的開挖平面位置、尺寸、槽底深度,檢查是否與設計圖紙相符,開挖深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仔細觀察槽壁、槽底土質類型、均勻程度和有關異常土質是否存在,核對基坑土質及地下水情況是否與勘察報告相符。
檢查基槽之中是否有舊建築物基礎、古井、古墓、洞穴、地下掩埋物及地下人防工程等。
檢查基槽邊坡外緣與附近建築物的距離,基坑開挖對建築物穩定是否有影響。
天然地基驗槽應檢查核實分析釺探資料,對存在的異常點位進行覆核檢查。樁基應檢測樁的質量合格。
7.驗槽方法?
1.觀察法 2.釺探法 3.輕型動力觸探
8.局部不良地基的處理?
(1)局部硬土的處理:挖掉硬土部分,以免造成不均勻沉降。處理時要根據周邊土的土質情況確定回填材料,如果全部開挖較困難時,在其上部做軟墊層處理,使地基均勻沉降。
(2)局部軟土的處理:在地基土中由於外界因素的影響(如管道滲水)、地層的差異或含水量的變化,造成地基局部土質軟硬差異較大。如軟土厚度不大時,通常採取清除軟土的換土墊層法處理,一般採用級配砂石墊層,壓實係數不小於0.94;當厚度較大時,一般採用現場鑽孔灌注樁、混凝土或砌塊石支撐牆(或支墩)至基巖進行局部地基處理。
9.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澆築與振搗?
混凝土應採取振搗棒振搗;
初凝以前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
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將上層混凝土澆築完畢。
養護方法分為保溫法和保溼法兩種。
養護時間: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完畢後,應在12h內加以覆蓋和澆水。採用普通矽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於14d。
10.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控制?
優先選用低水化熱的礦渣水泥拌制混凝土;
適當降低水灰比,減少水泥用量;
降低拌合水溫度;骨料用水衝洗降溫;
及時對混凝土覆蓋保溫、保溼材料;
在基礎內預埋冷卻水管,通入循環水;
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補償收縮;
設置後澆縫;
採用二次抹面工藝,減少表面收縮裂縫。
11.錘擊沉樁法一般施工程序?
確定樁位和沉樁順序樁機就位吊樁餵樁校正錘擊沉樁接樁再錘擊沉樁送樁收錘轉移樁機。
12.靜力壓樁法一般施工程序?
測量定位樁機就位吊樁、插樁樁身對中調直靜壓沉樁接樁再靜壓沉樁送樁終止壓樁轉移樁機。
13.泥漿護壁法鑽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流程。
場地平整樁位放線開挖漿池、漿溝護筒埋設鑽機就位、孔位校正成孔、泥漿循環、清除廢漿、泥渣第一次清孔質量驗收下鋼筋籠和鋼導管第二次清孔澆築水下混凝土成樁。
14.沉管灌注樁成樁施工工藝流程?
樁機就位錘擊(振動)沉管上料邊錘擊(振動)邊拔管,並繼續澆築混凝土下鋼筋籠,繼續澆築混凝土及拔管成樁。
15.基坑監測程序?
基坑工程施工前,應由建設方委託具備相應資質第三方對基坑工程實施現場檢測。監測單位應編制監測方案,經建設方、設計方、監理方等認可後方可實施。
16.出現下列危險徵兆時應立即報警?
1)支護結構位移達到設計規定的位移限值;
2)支護結構位移速率增長且不收斂;
3)支護結構構件的內力超過其設計值;
4)基坑周邊建(構)築物、道路、地面的沉降達到設計規定的沉降、傾斜限值;基坑周邊建(構)築物道路、地面開裂;
5)支護結構構件出現影響整體結構安全的損壞;
6)基坑出現局部坍塌;
7)開挖面出現隆起現象;
8)基坑出現流土、管湧現象。
17.模板工程安裝要點?
起拱對象:梁、板≥4m,起拱高度:跨度的1/1000~3/1000;
鋼管、門架等支架立柱不得混用;
模板的接縫不應漏漿;在澆築混凝土前,木模板應澆水潤溼,但模板內不應有積水;
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乾淨並塗刷隔離劑,不得採用影響結構性能或妨礙裝飾工程的隔離劑;
模板安裝應與鋼筋安裝配合進行,梁柱節點的模板宜在鋼筋安裝後安裝。
後澆帶的模板及支架應獨立設置。
18.模板的拆除?
順序:先支的後拆、後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後拆承重模板;
側模拆除要求: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稜角不受損傷;
底模拆除要求(關鍵詞:2m,8m,75%):
快拆支架體系的支架立杆間距不應大於 2m。拆模時應保留立杆並頂託支承樓板,拆模時的混凝土強度可取構件跨度為 2m 按規定確定。
19.鋼筋加工要點?
鋼筋加工包括調直、除鏽、下料切斷、接長、彎曲成型等。
鋼筋宜採用無延伸功能的機械設備進行調直,也可採用冷拉調直。 當採用冷拉調直時,光圓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於4%,帶肋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於1%。
鋼筋除鏽:一是在鋼筋冷拉或調直過程中除鏽;二是可採用機械除鏽機除鏽、噴砂除鏽、酸洗除鏽和手工除鏽等。
鋼筋下料切斷可採用鋼筋切斷機或手動液壓切斷器進行。鋼筋的切斷口不得有馬蹄形或起彎等現象。
鋼筋加工宜在常溫下進行,加工過程不應加熱鋼筋。鋼筋彎折應一次完成,不得反覆彎折。
20.柱鋼筋要求?
牆、柱鋼筋的綁紮應在牆、柱模板安裝前進行;
牆鋼筋的彎鉤應朝向混凝土內;
縱向受力鋼筋有接頭時,設置在同一構件內的接頭宜相互錯開;
每層柱第一個鋼筋接頭位置距樓地面高度不宜小於 500mm、柱高的 1/6 及柱截面長邊(或直徑)的較大值;
框架梁、牛腿及柱帽等鋼筋,應放在柱子縱向鋼筋的內側;
如設計無特殊要求,當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大於 25mm 時,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mm 範圍內各設置兩個箍筋,其間距宜為 50mm。
21.梁鋼筋要求?連續梁、板的上部鋼筋接頭位置宜設置在跨中 1/3 跨度範圍內,下部鋼筋接頭位置宜設置在梁端 1/3 跨度範圍內;
梁縱向受力鋼筋採取雙層排列時,兩排鋼筋之間應墊以不小於25mm 的短鋼筋;
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的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當有圈梁或墊梁時,主梁的鋼筋在上。
22.混凝土原材料要求?
粗骨料最大粒徑不應超過構件截面最小尺寸的 1/4,且不應超過鋼筋最小淨間距的 3/4;對實心混凝土板,粗骨料的最大粒徑不宜超過板厚的 1/3,且不應超過40mm。
細骨料宜選用中砂。
對於有抗滲、抗凍融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宜選用連續級配的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於40mm。
未經處理的海水嚴禁用於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拌制和養護。
應檢驗混凝土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對於含有尿素、氨類等有刺激性氣味成分的外加劑,不得用於房屋建築工程中。
23.混凝土的攪拌與運輸?
當摻有外加劑時,攪拌時間適當延長。
混凝土在運輸中不應發生分層、離析現象,否則應在澆筑前二次攪拌。
儘量減少混凝土的運輸時間和轉運次數,確保混凝土在初凝前運至現場並澆築完畢。
採用攪拌運輸車運送混凝土,當坍落度損失較大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可在車罐內加入適量的與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減水劑。
24.混凝土澆築?
現場環境溫度高於 35℃時宜對金屬模板進行灑水降溫;灑水後不得留有積水。
在澆築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以不大於30mm厚與混凝土中水泥、砂配比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澆築過程中混凝土不得發生離析現象。
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
1)粗骨料粒徑>25mm 時,≤3m;
2)粗骨料粒徑≤25mm 時,≤6m。 當不能滿足時,應加設串筒、溜管、溜槽等裝置。
混凝土宜分層澆築,分層振搗。當採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普通混凝土時,應快插慢拔,振搗器插入下層混凝土內的深度應不小於50mm。
梁和板宜同時澆築混凝土,有主次梁的樓板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築,單向板宜沿著板的長邊方向澆築;
有主次梁的樓板垂直施工縫應留設在次梁跨度中間的 1/3 範內;
已澆築完畢的混凝土,應在混凝土終凝前(通常為混凝土澆築完畢後 8~12h 內)開始進行自然養護。
25.施工縫施工要求?
(1)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築之前確定,並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於施工的部位。
(2)施工縫的留置位置
1)有主次梁的樓板垂直施工縫應留設在次梁跨度中間的 1/3 範圍內;
2)單向板施工縫應留設在平行於板短邊的任何位置;
3)樓梯梯段施工縫宜設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 1/3 範圍內;
(3)已澆築的混凝土,其抗壓強度不應小於 1.2N/mm2;
(4)在澆築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縫處鋪一層水泥漿(可摻適量界面劑)或與混凝土內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
26.後澆帶的設置和處理?
根據設計要求留設並保留一段時間(若設計無要求,則至少保留 14d並經設計確認)後再澆築。
填充後澆帶,可採用微膨脹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結構強度提高一級,並保持至少14d的溼潤養護。後澆帶接縫處按施工縫的要求處理。
27.不得在下列牆體或部位設置腳手眼?
120mm 厚牆、清水牆、料石牆、獨立柱和附牆柱;
過梁上與過梁成 60°角的三角形範圍及過梁淨跨度 1/2 的高度範圍內;
寬度小於1m的窗間牆;
門窗洞口兩側石砌體300mm,其他砌體200mm 範圍內;轉角處石砌體600mm,其他砌體450mm範圍內;
梁或梁墊下及其左右500mm範圍內;
設計不允許設置腳手眼的部位;
輕質牆體;
夾心複合牆外葉牆。
28.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砌體工程施工要求?
施工採用的小砌塊的產品齡期不應小於28d。
小砌塊應將生產時的底面朝上反砌於牆上。
底層室內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砌體,應採用強度等級不低於 C20(或 Cb20)的混凝土灌實小砌塊的孔洞。
在散熱器、廚房和衛生間等設置的卡具安裝處砌築的小砌塊,宜在施工前用強度等級不低於C20(或 Cb20)的混凝土將其孔洞灌實。
小砌塊牆體應孔對孔、肋對肋錯縫搭砌。
29.預製構件進場應提供的質量證明文件?
1)出廠合格證;
2)混凝土強度檢驗報告:
3)鋼筋復驗單;
4)鋼筋套筒等其他構件鋼筋連接類型的工藝檢驗報告;
5)合同要求的其他質量證明文件。
30.裝配式工程構件進場要求?
預製構件進場前,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混凝土同條件立方體抗壓強度不應小於混凝土強度等級值的75%。
預製構件進場時,構件生產單位應提供相關質量證明文件。
預製構件運送到施工現場後,應按規格、品種、使用部位、吊裝順序分類設置存放場地。存放場地宜設置在塔式起重機有效起重範圍內,並設置通道。
預製牆板可採用插放或靠放的方式,堆放工具或支架應有足夠的剛度,並支墊穩固。採用靠放方式時,預製外牆板宜對稱靠放、飾面朝外,且與地面傾斜角度不宜小於 80°。
預製水平類構件可採用疊放方式,層與層之間應墊平、墊實,各層支墊應上下對齊。墊木距板端部大於200mm,且間距不大於1600mm,最下面一層支墊應通長設置,堆放時間不宜超過兩個月。
預製構件堆放時,預製構件與支架、預製構件與地面之間宜設置柔性襯墊保護。
預應力構件需按其受力方式進行存放,不得顛倒其堆放方向。
31.卷材防水層施工要求?
卷材防水層宜用於經常處於地下水環境,且受侵蝕介質作用或受振動作用的地下工程。
鋪貼卷材嚴禁在雨天、雪天、五級及以上大風中施工;冷粘法、自粘法施工的環境氣溫不宜低於5℃,熱熔法、焊接法施工的環境氣溫不宜低於-10℃;
卷材防水層應鋪設在混凝土結構的迎水面上。
卷材防水層的基面應堅實、平整、清潔、乾燥,陰陽角處應做成圓弧或 45°坡角。
如設計無要求時,陰陽角等特殊部位鋪設的卷材加強層寬度不應小於500mm。
結構底板墊層混凝土部位的卷材可採用空鋪法或點粘法施工,側牆採用外防外貼法的卷材及頂板部位的卷材應採用滿粘法施工。
鋪貼雙層卷材時,上下兩層和相鄰兩幅卷材的接縫應錯開 1/3~1/2 幅寬,且兩層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鋪貼。
施工順序
外防外貼法:先鋪平面,後鋪立面,交接處應交叉搭接。 外防內貼法:先鋪立面,後鋪平面;鋪貼立面時,應先鋪轉角,後鋪大面。
細石混凝土保護層
人工回填土≥50mm
機械碾壓回填土≥70mm
底板≥50mm
側牆軟質保護材料或鋪抹20mm厚1:2.5水泥砂漿層
32.屋面防水施工要求?
1.找坡層
屋面防水應以防為主,以排為輔。
混凝土結構層宜採用結構找坡,坡度不應小於 3%;當採用材料找坡時,坡度宜為 2%。
找坡層最薄處厚度不宜小於20mm。
2.找平層
保溫層上的找平層應在水泥初凝前壓實抹平,並應留設分格縫,縫寬宜為5~20mm,縱橫縫的間距不宜大於6m。
養護時間不得少於7d。
3.卷材防水層
1)卷材防水層鋪貼順序和方向
卷材防水層施工時,由屋面最低標高向上鋪貼;
簷溝、天溝卷材施工時,宜順簷溝、天溝方向鋪貼,搭接縫應順流水方向;
卷材宜平行屋脊鋪貼,上下層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鋪貼。
2)立面或大坡面鋪貼卷材時,應採用滿粘法,並宜減少卷材短邊搭接。
3)卷材搭接縫應符合下列規定:
平行屋脊的搭接縫應順流水方向;
同一層相鄰兩幅卷材短邊搭接縫錯開不應小於500mm;
上下層卷材長邊搭接縫應錯開,且不應小於幅寬的1/3;
疊層鋪貼的各層卷材,在天溝與屋面的交接處,應採用叉接法搭接,搭接縫應錯開;搭接縫宜留在屋面與天溝側面,不宜留在溝底。
4)厚度小於 3mm 的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嚴禁採用熱熔法施工;
5)屋面坡度大於 25%時,卷材應採取滿粘和釘壓固定措施;
6)水泥砂漿及細石混凝土保護層鋪設前,應在防水層上做隔離層。
4.細部施工
卷材防水屋面簷口 800mm 範圍內的卷材應滿粘,卷材收頭應採用金屬壓條釘壓,並應用密封材料封嚴。
簷口下端應做鷹嘴和滴水槽。
簷溝和天溝的防水層下應增設附加層,附加層伸入屋面的寬度不應小於 250mm;簷溝防水層和附加層應由溝底翻上至外側頂部,卷材收頭應用金屬壓條釘壓,並應用密封材料封嚴,塗膜收頭應用防水塗料多遍塗刷。
女兒牆泛水處的防水層下應增設附加層,附加層在平面和立面的寬度均不應小於250mm。
33.吊頂工程應對下列隱蔽工程項目進行驗收?
吊頂內管道、設備的安裝及水管試壓,風管的嚴密性檢驗;
木龍骨防火、防腐處理;
預埋件或拉結筋;
吊杆安裝;
龍骨安裝;
填充材料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