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業應以「聲音+」為基礎,構建多維生態體系
——訪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煒
11月21日,在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全國廣播融合創新論壇會上,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煒發表了主旨演講。會後,黃煒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專訪,採訪實錄如下。
記者:請您介紹下,當前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多少家廣播電臺會員單位?
黃煒: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簡稱「中廣聯合會」)是經中央編辦批准使用事業編制的國家廣電總局主管的社會組織,現有11家全國性廣播電視一級協(學)會、53個專業委員會。
其中,與廣播有關的委員會有廣播新聞委員會、對農廣播委員會、青少年廣播委員會、交通宣傳委員會、經濟廣播委員會、廣播文藝委員會、軍事廣播委員會、城市臺廣播新聞委員會、縣級融媒體中心委員會(原縣級廣播電視臺委員會)、對港澳臺廣播節目委員會、對外廣播宣傳委員會、體育廣播傳播委員會、廣播版權委員會等等,涵蓋了廣播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縣級廣播到市級、省級、中央級廣播,共有近1800家會員單位。
記者:請介紹下,當前中國廣播行業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黃煒:中國廣播事業從1940年12月30日誕生於革命聖地延安,今年是其80華誕。我國廣播發展到現在,呈現多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特點,廣播媒體融合不斷加深,傳統媒體功能邊界大幅突破,個性化服務逐步加強,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作用日益顯著。2019年全國廣播節目製作時間達到801.87萬小時,播出時間1553.40萬小時,全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13%,農村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84%。
記者:就目前來看,在融合創新方面,廣播行業呈現出了哪些新的發展模式?
黃煒: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廣播融合經過實踐和探索,不斷向縱深發展,有的發揮內容優勢,有的創新體制機制,有的利用最新技術將無線廣播網、有線網、IPTV、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車聯網等傳播形式融合在一起,打造內容綜合、傳播渠道多樣、服務豐富、收益多元的媒體融合發展傳播新平臺。傳統廣播電臺節目藉助新型傳播平臺,如電商直播,從政治、商用、民用等方面發力,不但可以將其地域特產以節目IP輻射全國,實現地方文化特色的有效輸出並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而且拓展了廣播的業務範圍,使廣播深度融入到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更符合我國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國策。
記者:即將步入「十四五」,在您看來,廣播行業在融合創新方面,還要做好哪些工作?
黃煒:「十三五」期間,廣播行業突破傳統媒體的功能邊界,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十四五」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G改變了生產力,5G將改變生產關係,數字孿生技術必會將人的「精神追求」和「實際行動」融為一體。廣電人需要抓住這個全新的歷史性的戰略機會。
廣播歷史悠久,聲音的起源比人類的起源更為久遠,聲音將會是「科技-人-生活」的超級連接器,是網際網路最大的入口之一。我覺得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進廣播的深度融合,系統推進,全面突破。二是要實施全媒體傳播,打通技術、內容、渠道、平臺、管理、人才、資金等各種路徑。三是要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形成多元輿論時代的主流輿論陣地,發揮主流媒體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針的作用,在多元媒體格局中始終處於主流地位和核心地位。四是要建好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統一融媒平臺,打通壁壘,深度融合。五是要提高內容質量。聚焦新聞主業,強化內容生產優先,建設高質量內容平臺。六是要以「聲音+」為基礎,構建服務生態、商業生態和產業生態等多維生態體系,構建支撐廣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產業體系。七是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融入國家的戰略部署,尤其在內循環體系中找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