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萬村千鄉,記錄當下農村,留住鄉愁。
大家好!我是回村歇歇,請「關注」一下。
今天,我通過圖片向您展示一個人去村空10年後的村莊,看它是啥模樣。
這個山村位於邯鄲西部太行山區涉縣境內,村名叫下廟底。
村莊是清朝時期搬遷過來的,現有證物為光緒三年修建的河神廟。
為了拍清下廟底村周邊環境,我爬上了半山坡,俯拍:村下面的河流叫清漳河。
清漳河發源於山西左權縣,流經涉縣全境,到合漳鄉和發源於山西平順縣的濁漳河匯流,形成漳河,是目前河北河南兩省分界線。
這裡科普一下:河南河北兩個人口大省是以漳河劃界,並非黃河劃界,黃河北還有新鄉、安陽、鶴壁、濮陽、濟源,五個地市,屬於河南管轄。
依山傍水的下廟底村的環境還是不錯吧!
但由於村莊規模小,只有十幾戶人家,村裡的公共事業投入大。
最重要的是村民生活不方便,比如,村小人口少,連一個小鋪都養不活,開小鋪的去批發站進貨,批發站都不願意,因為進貨量還沒人家零售要的多。
更重要的是,靠在村裡開小鋪生活,全日看守,沒人來買;關門吧!誰來買東西,見關著門,自然就去了鄰近的東達村。
隨著城鎮化發展,村民的經濟來源,依靠外地打工,種地不再是主業,於是下廟底這個自然村村民一戶戶搬遷回了東達村。
趕巧了。
經過朋友介紹,我來到這個村,剛好碰見吳姓村民,回來村裡看看,搬走時候留下的剛進籠子要拉回去。
吳姓村民說:他是10年前村裡搬走的最後一戶,因為孩子要上學,在這裡居住實在是不方便了,但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回來看看。
吳姓村民說:也說不清為啥?可能是在這裡出生成長,割不斷的留戀吧!
上圖是村中間的河神廟,就坐落在清漳河岸邊的山根下。
這座河神廟是光緒三年修建,也是村裡最好的建築。
由此可見,村民們對水患的重視程度。是的,我們河北南部民間有句話:浪漳河。
漢時西門豹治鄴,「河伯娶親」的故事就發生在漳河,下廟底村就在漳河上遊清漳河岸邊。當然河神並非河伯,歷史故事永遠是歷史故事。
看河神廟建築風格,包括磚雕,廟房山牆屋脊,這些做工,就是明清建築風格。
村民們說:下廟底村從20年前就開始有村民搬遷到西達鎮或者東達村,還有人到縣城不再回來。
直到第三張圖片中吳姓人家,10年前最後一個搬走,下廟村徹底成為無人村。
這戶石頭房子,貼著牆長出一棵梧桐樹,如果還有人居住,不會讓樹這麼長的。
走在這個無人的小村裡,發現好幾家門口對聯依舊,這顯然是每年過年時,那些懷念出生的村莊的村民來貼上的。
雖然人走了,房子還在,這些今天看來破舊的房子,可是當年也曾娶過新媳婦,出生過新生嬰兒,當然也停過棺木。
這就是人間煙火的一部分吧!
河神也與人為鄰。
當然,如果沒了人,誰來燒香敬神?
如此說來,神也是人捧的麼?
的確是啊!
河神廟裡光線灰暗,塵土一層。
村空無一人後,河神也成為了孤神,但清漳河還在,山還在,村莊依舊在。
河神成了下廟底村的唯一一個「釘子戶」。
這戶人家的房況還不錯,門上的對聯,說明主人還沒有忘記。
上下圖:這個農家小院,這種土坯房子土坯牆,在風雨飄颻中,度過了多少個春秋!
沒了人的村莊就是這個樣子麼?
中國人對於家,對於宅基那種感情,比如鄰居之間,因為5釐米界限發生糾紛,就會爭吵一輩子,訴訟一輩子。
看到曾經也是那樣的下廟底村,村裡鄰近之間,因為一點點地界爭吵打架一輩子,真是不值得啊!
我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
拍下這個小村,心情很沉重,幾十年後,我出生生長的小村莊也會這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