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電影春節檔註定要被歷史銘記,7部大片準備爭戰春節檔,雖然口號是百億為王,那只是口號,保守估計60億的票房還是有的,所有人都等著好好享受過年的氣氛,順便收穫點票房。
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電影春節檔直接回歸零點,所有大片撤檔,影院過年期間也不再營業,2020年的春節檔顆粒無收,只能等了。
但是,不知道是頭條還是徐崢這邊主動,《囧媽》大年三十不上映了,徐崢想提前一天上映說的話不算,今日頭條在年前發布消息大年初一請全國觀眾免費在線看《囧媽》,一時之間,觀眾們激動無比,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好待遇。
雖然沒有影院的氣氛,關鍵是免費啊,手機上可以看,智能電視上看也是沒問題了,很多網友激動的要感謝徐崢,說要欠他一張電影票,欠周星馳的還沒有還完,又得要再欠一張了。
電影看完後整體效果還成,我也認為可以欠徐崢一張電影票,不過要感謝的可不是徐崢,而是今日頭條,畢竟頭條可是花費了6.3億真金白銀達成的合作意向。
在許多人的想法中,這件事就這樣結束就成了,畢竟電影也看了,應該欠的,應該感謝的都在心中了,過年雖然有疫情不爽,有個大片娛樂一下也算安慰獎了。
但是這件事情還遠沒有結束,今日頭條和《囧媽》的這次商業合作可以說是攪動了一江春水,有些人也認為此舉也是國內首創,值得鼓勵,不過鼓勵不鼓勵,有些人有話要說了。
1月24日,浙江電影行業發聯合聲明抵制《囧媽》網絡首播,稱全國電影院為《囧媽》做了宣傳但其收益現在由網際網路平臺享用,這種行為不是創新,而是為了維護自身而不管他人利益的失信行為。
並且作了兩點聲明:
1、 希望歡喜傳媒停止電影《囧媽》網際網路首播的行為。
2、 如歡喜傳媒執意電影《囧媽》網際網路首播,浙江電影行業後續對歡喜傳媒及徐崢出品的電影作品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抵制。
暫時不說對錯,先說下影院到底會有多少收益,根據2009年廣電總局下發的影片分帳指導性意見,可以看出來,電影的票房的分帳模式是先上繳5%的電影基金和3.3%的營業稅後,剩下的91.7%才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三方分帳,而這個分帳影院要拿走一半。
假設《囧媽》票房是16億,影院拿走7.3億,製片方分得的毛利估算就是16*0.917*0.43=6.3億,這是最理想的狀態,還不包括製片方進行的宣傳等費用,所以說一部電影若是沒有3部票房於製作成本的收入就會虧本的說法就來源於此。
對於影院來說,除了票房收入外,地球都知道的影院的飲料小吃的消費金額可能會達到電影票價的,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只要電影賣座,影院的收入還是可觀的,可是《囧媽》這一波操作下來,一塊奶酪就這樣飛走了。
但是《囧媽》棄院線投入網絡懷抱有沒有問題?從法律角度上來看是沒有問題的,如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邱寶昌律師認為浙江電影行業』的聲明涉嫌違法,反壟斷執法部門不能沉默。並且說如果電影行業覺得歡喜傳媒違約侵權,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訴前可聯繫法院申請禁令行為保全,請求法院裁定歡喜傳媒禁止將《囧媽》在網上傳播。
所以看到的是除了道義上能譴責外,在法律層面無法指責《囧媽》的這種行為,這不有的人分析徐崢商業的才能真的大過導演,這一波操作不但神速,而且屬於三贏。
徐崢年前準備大年三十上映,被指責吃想太難看,因為面對《唐探3》的競爭,估計票房上會不如意,能夠過10億都有點困難了。此前還有保底協議,若是沒有意外估計要虧本了。結果直接把電影播放權賣給頭條,來了個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直接拿到真金白銀,而且收穫了無數好評,前面指責大年三十上映的事也不說了,許多人還說要欠徐崢一張電影票了,徐崢也順便情懷了一回。
第二個贏利的則是歡喜傳媒,有媒體消息稱:歡喜傳媒此前公告稱,與字節跳動訂立合作協議,終止電影《囧媽》保底發行協議。全資附屬公司歡歡喜喜及字節跳動將於在線視頻相關的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字節跳動將向歡歡喜喜最少支付6.3億元作為代價,歡喜傳媒香港股市收漲43%。後續因為有傳聞浙江影院後續抵制之事,隔日跌了10%,不過總體來說還是收穫滿滿。
第三則是頭條,頭條付出的是6.3億,即使有點廣告也不會賺回6.3億,但是它收穫的則是關注及讓人們知道進軍長視頻的決心,可以說這波操作並許多業內人士叫好,從《囧媽》宣布撤檔到頭條免費上線,數天之內完成了這波操作,對於一個大公司而言決策確實神速。頭條賺的是口碑和關注。
但是,還有人不爽,那就是導演加演員的畢志飛了,大家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按理許多導演可能會有點想法,但沒有一個為《囧媽》的這個行為發聲,因為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總得要得罪一邊,那就不如不說,所以難得一回,並沒有多少人說三道四了。
不過畢志飛導演有話說了,除了把《囧媽》系列挖出前面的官司之外,更是直接懟上了徐崢,直接說讓徐崢滾出電影圈,看下他的個人簡歷就能明白,2015年他拍了一部自傳類的電影《逐夢演藝圈》,憑藉該片獲得了第9屆中國電影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獎。
所以,會產生一個疑問,他有沒有在電影圈混過的問題,這樣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其他導演不說話,唯獨他會說話,因為大概率上未來不會和徐崢產生交集,和影院未來還可能有點關聯度,說是出於公義和道德,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其有蹭流量之嫌疑。
畢志飛說的對不對?對也不對,對的是在道義有正確性,畢竟道德的高地站上去還是容易的,另外也讓網友們明白原來微博流量高還是可以收到流量費的,這不他還收穫了3萬元流量費呢。
而不對的是,這種事出於商業考慮,用腳趾頭想就能明白徐崢的選擇了,一個是等著再去影院上線,然後就坐等都會巨虧吧,一個是直接變現贏利多多而且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是可操作的,唯獨需要考慮的是後續的影響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未來都不是事,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個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當年,《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在中國大熱,其實只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若是原地不動,可能會死得很難看。
所以這一次不管是動了誰的奶酪,得要明白,這樣的選擇放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難選擇,你是選擇拿著道德標籤然後虧損的可能要當掉底褲,還是不做他想,放棄一點公義,多數人一起能賺錢還能賺得口碑,你要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