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讀有價值的書好,還是讀喜歡的書好?

2020-12-22 箏小錢

書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之別。每本書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只要能帶給我們收穫和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好,就是值得我們讀的好書。

到底該讀大家推薦的經典書籍、暢銷書籍,還是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我覺得要結合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否則即便讀了很多書,也達不到閱讀的效果。

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書呢?根據自己多年的閱讀經驗,我分享2個方法:

一、初級閱讀者,先從自己感興趣的書讀起

我們都知道閱讀的好處,而且閱讀也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學習方式,為了能讓自己快速成長,很多人都陸續加入了讀書的行列。

同樣是閱讀一本書,為什麼有些人收穫非常大,有些人卻讀起來很費勁?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閱讀水平、理解能力、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閱讀效果也不盡相同。

對於沒有掌握閱讀方法,也沒有閱讀經驗的初級閱讀者而言,如果一開始就閱讀有難度的名著、經典、專業類書籍,效果並不理想。因為都這類書對讀者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和閱讀基礎,否則很多內容都看不懂,還會打擊閱讀的自信心,逐漸對閱讀這件事情產生排斥心理。

因此我建議,閱讀小白先從自己感興趣、難度較低的書讀起,先讓自己從內心裡接受閱讀這件事情,等到積累一些閱讀經驗和方法以後,再去閱讀有難度的經典書籍,逐漸增加難度,閱讀的效果會更理想。

為什麼要從感興趣的書讀起?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總是對感興趣的事情有足夠的熱情和專注度,比如喜歡看小說的人,會專注其中幾個小時不分神,總想了解更多的情節;喜歡看自傳的人,會沉迷在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中無法自拔……

當自己不知道讀什麼書,或者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時候,就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看起,當然這裡不是指沒有什麼價值的網絡小說,而是對自己有幫助,讀完有啟發、鼓勵自己做出改變的書,比如名著的會本版、經典小說、故事書等等。

二、有閱讀基礎以後,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書去讀

在閱讀了一些感興趣的書籍以後,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為了讓閱讀更有效率,要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去讀。

很多人都會看大咖推薦的書單,或者去圖書網站上找排名靠前的書看,這樣做的確沒錯,但是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很多書看不懂,或者看完以後沒有什麼收穫、不知道怎麼用,對閱讀提不起興趣。這是因為有些書超出了自己當下的能力範圍,或者書中的內容離自己的工作、生活過於遙遠,讀完收穫自然不大。

在時間和精力都有限的前提下,為了能在閱讀中收穫更多的知識和成長,我們可以優先選擇自己需要的書去看,看完以後能立刻用到工作和生活中,這樣既能確保閱讀效率,還能增強閱讀動力。

比如你是一名銷售工作者,急需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非暴力溝通》《所謂的高情商,就是會說話》這類與溝通有關的書籍,相比經典名著,或者管理類的暢銷書,會更適合你。書中的很多方法,學完以後就能用到日常的溝通和交流中,幫助自己不斷優化溝通方式,提高溝通效率的同時,也有助於自身業績的提升。

如果你是一位文案工作者,《爆款文案》《高能文案》《文案變現》《好文案一句話就夠了》這類書會更適合你閱讀,因為書中介紹的文案方法、套路,能夠幫助你不斷優化自己的文案,提高文案的轉化率,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選擇自己需要的書去讀,能快速幫助我們在一個領域收穫成長,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隨著自身能力的提升,我們會發現閱讀帶給自己的收穫遠遠不止知識本身,這會倒逼我們閱讀更多的書籍,努力提升自身多方面的能力。

每本書都包含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我們讀書的過程也是和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所以無論是眾所周知有價值或者暢銷書,還是自己喜歡的書,讀完我們都會有收穫。

大量去閱讀,隨著閱讀量的提升,我們就會知道自己真正適合讀哪些書,閱讀的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相關焦點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不過,還是可以借鑑一些優秀的作家所說的,畢竟,從某種程度上講,要輸出價值,你得學會吸收知識,說淺顯點就是說,你得會讀書。甚至,有時候懂得鑑賞書籍比學會寫作更難,也更珍貴。有句話不是說,「手裡拿個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這是說,人的先入為主,偏見,執念,以及或多或少的自以為是。
  • 小學生讀課外書,老師帶著讀和自己讀,半年之後的差別有哪些?
    孩子喜歡讀課外書是好事,但是家長的介入很重要。這和吃飯一樣,讓孩子選擇,他會選擇每天一頓肯德基或必勝客,外加冰鎮可樂或冰淇淋。結果是孩子吃得越多,身體素質越差,因為他攝入太多不健康食品。讀書也一樣,如果只是讀暢銷書,也會出現精神上的營養不良。2、指導孩子讀書應當從選書開始,選書當然首選名著。
  • 古今名言佳句總是勸人要讀書,讀了這四句,勝讀十年書
    從古到今,勸告人們讀書的名言警句有許多,讀書自古以來在偉人和名人眼中被稱之為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古人云:古今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為善最樂,讀書最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改變人生命運,讀書改變你的人生。
  • 愛讀書的你,還在為讀什麼書、怎樣讀更有價值迷茫嗎?我來告訴你
    昨天有個愛讀書的網友問我一個問題:應該讀什麼書,怎樣讀更有價值?愛讀書是好事,作為一名酷愛讀書並以「悅讀」冠名百家號的老師——我,回答這個問題義不容辭。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兩個:1.應該讀什麼書,這是閱讀方向的問題;2.怎樣讀書更有價值,這是閱讀方法的問題。我們來逐一來回答。先說第一個問題:讀什麼書。
  • 張磊讀什麼書?
    投資是需要多讀書的,F10裡沒有商業的微觀機理。奔著學投資去讀書太功利,也未必有效。張磊就在書裡說了,要「在無關處尋找有關,在有關處尋找洞見」。 將《價值》中提到的書做了一個整理,張磊讀書的口味頗雜,大致可以歸類在投資、商業、文哲三個方向上。投資的作業抄不了,不妨先抄一抄大佬讀書的作業。各家機構年底都在說要降低明年對股市的預期,那我們明年多讀書吧。
  •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用這3步讀書,效率翻倍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
  •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大家喜歡讀什麼書?數據告訴大家
    核心提示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幼兒讀書啟蒙,少年讀書求知,中年讀書解惑,老年讀書怡情。關於讀書,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喜歡讀什麼樣的書,用什麼樣的方式讀書,都因人而異。漳州人自然也是愛讀書的。那麼,漳州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記者走訪市區圖書館及多家書店,用數據告訴大家。文學類圖書最受青睞 由於各書店的經營風格、銷售人群各有不同,因此,圖書種類銷售數據不盡相同。但從數據中不難發現,除去特殊需求用書,文學類圖書及暢銷書總體受到市民的歡迎。尤其從圖書館數據來看,對比其他類別圖書,文學類圖書的借閱量是「壓倒性」的。
  •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怪問題」,書法家要不要讀書?聽起來頗像回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讀書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書法家文化修養缺失,寫白字,錯別字扎堆,看來真的如讀書印所刻:常欠讀書債。古人說「欠債」,是因為好書太多而時間不夠,現在則是真的沒有時間。歸結到一句話,對於書家來說,必須從「要讀書」到「要書讀」的轉變。
  • 用閱讀改變生活,如何把書讀薄
    閱讀能夠改變生活,應該是一輩子都堅持的事情,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總有一本書能指引你砥礪前行。讀書是一種主動性的學習方式,除了教科書之外的閱讀,所有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讀什麼樣的書,讀書這種行為本身就意味著目標和指向,所讀的書一定是自己需要的,這就是學習的基礎,讀書所帶來的收穫是個性化的,能恰到好處地解決具體問題。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老鼠咬書被大人們戲稱為老鼠讀書,也就是「讀老鼠」。我小時候就有過類似的經歷,書本被老鼠咬爛過,無法使用,被大人嘲謔為「讀老鼠」,至今印象還非常深刻。3、讀書讓人膽小如鼠在農村,讀過書的孩們子被認為是膽小的人,有膽小像書生的說法。
  • 原來書可以這樣「讀」?
    這三大愛好好像是普世的,其實這裡的「讀書」,指的就是讀一些「閒書」,嚴格來講,男女嘉賓實際上可能也沒有什麼能真正拿得出手的愛好,但他們的話又不能這樣講,因為這樣講就顯得沒有文化,顯得太low了。所以你們如果真的沒有什麼愛好,以後也可以說喜歡「讀書、旅遊、聽音樂」。其實大家都願意看些不動腦筋的書,專業類書籍厚得像塊磚,看著頭疼,還要考試,頭就更疼了。
  • 讀太多書,會受到知識的詛咒
    讀書其實是個危險的事情。讀了越多書,就會丟失掉原本的自己。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讀完一本書,迭代出一個更新的自己,但是沒有保存版本,完全忘記了讀這本書之前的我,是怎樣的認知。尤其是那種對於某個問題,觀點深刻完整的書,我會想像不到,或者說感受不到:讀這本書之前,我是怎麼對待這個問題的。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前幾天隨手寫了一篇薦書的文章,沒想到深受大家喜愛,誠惶誠恐。其實那一篇只介紹了最近一兩個月看到幾本書,很不全面,既然大家喜歡,那就把我最近一年讀過的書都整理一下,一次奉獻給大家。在這裡做個說明,這些書都是本人最近一年完整讀過並認真寫過讀書筆記的,堅持原創,杜絕搬運。
  • 幾本意外書丨也讀點書vol.11
    這是「也讀點書」的第11期—Vol.11—讀書常有意外,而意外得來的喜悅分外深刻和令人激動,就像看到新開幕的杭州單向空間把《覺醒》(The Awakening)作者凱特·蕭邦的作品集擺在入口推薦展臺(我本以為這種書沒幾人會關注到),或是在「吹爆」成風的推理群裡真的被安利到一本有意思的書
  • 讀書的2個步驟:讀什麼、怎麼讀?
    從此滋味,有如大汗淋漓之後的酣暢、有如久別以後的重逢、有如千裡之行後的擁被入眠、有如破執後的頓悟……經過這幾年的所讀 亦使我對讀書的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悟。也更想把自己的親身體會與心得分享出來,讓有緣人一起品茗,一起進步。第一、讀什麼書?
  • 書讀千本,終究是為了生活!
    有人一直問我"為什麼要讀那麼多書?出去去朋友玩,打打遊戲,追追劇不好嗎?"其實我很不認同這種說法,表面沒有否認,但心裡已經否認這種觀點了。那麼,人為什麼要讀書呢?書讀千本,終究是為了生活!其一:讀書不僅讀的是別人的故事,更是從別人的故事中"偶遇"自己的故事。書本中的千言萬語來自於生活,讀書就是通過別人的生活故事生化自己的生活故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出現在書本中,更來自於作者的生活,而讀者,也可以從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相似的點點滴滴,從而 產生共鳴。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讓讀過的書不白讀
    看到群裡頻頻傳來的捷報,真的替師哥師姐們感到開心,但是,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難免有些黯然神傷,同樣地在學校讀了十多年書,別人現在可以輕鬆上稿、讀書變現,自己不僅花錢讀書、甚至還讀了白讀。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書買過不少,也讀過不少,卻總感覺收穫寥寥?
  • 你讀的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今天有一個朋友朋友跟我說,他喜歡讀書是因為當他遇到理解不了的問題,就能從書上找到問題的答案,並且樂此不疲。凱勒曾經說過:「書是隨時在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願重複著顧問的次數。」
  • 二十歲前,讀書皆買而讀之,讀後藏之,竟也三兩架書
    作者 | 西藏乙乙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生活的奔波,讓自己擁有的幾批書,無聲息淹沒於哪角旮旯,不得而知。二十歲前,讀書皆買而讀之,讀後藏之,竟也三兩架書。後遠去極地,入伍軍旅,又得三兩架書,終因生計為重,只撿兩冊《西方美學史》伴身。兩冊起家,今又有四五架書,卻又面臨人生大遷徙,這些書還在雅魯藏布江畔的棲霞居。那些再也無法沾閱的舊籍,如同流浪無家的孩子,雖有他家暫養,亦非親生對侍。自己買讀之書,就如自己孕育的寶貝,安忍見棄之或虐待。早年的書,是回不到身邊了。還好,早年的讀書筆記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