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宿建德江》孟浩然 〔唐代〕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
詩人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2、《碧澗驛曉思》溫庭筠 〔唐代〕
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這首詩幾乎通篇寫景,沒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也沒有敘事成分。圖景與圖景之間似續似斷。語言柔婉綺麗,更接近詞的作風。
首句寫旅宿者清晨剛醒時恍忽迷離的情景。乍醒時,思緒還停留在剛剛消逝的夢境中,仿佛還在繼續著昨夜的殘夢。在恍忽迷離中,看到孤燈熒熒,明滅不定,更增添了這種恍在夢中的感覺。
旅人夜來夢魂縈繞的地方就是遠隔天涯的「楚國」。而一覺醒來,惟見空室孤燈,頓悟此身仍在山驛,「楚國」仍遠在天涯,不覺悵然若失。
子規之聲終於停歇,一直為它所牽引的歸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趨平靜。就在這種情境下,詩人忽然瞥見滿庭盛開的山杏花,心中若有所觸。
3、《除夜》崔塗 〔唐代〕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裡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此詩寫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懷。全詩核心是一個「悲」字。首聯即對,起句點地,次句點人,氣象闊大;頷聯寫除夕客居異地的孤獨;頸聯寫親眷遠離,僮僕成了至親,再烘託「獨」字;尾聯點出時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詩流露出濃烈的離愁鄉思和對羈旅的厭倦情緒。
全詩語言樸素,鉛華皆無,於平實之處湧動真情,意境蒼涼,語言工麗,感情真摯,刻畫細膩,情韻幽絕,感人至深。
4、《天涯》李商隱 〔唐代〕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這首美豔而悽絕的絕句既是詩人寫給春天的輓歌,也是詩人自己人生的輓歌,更是詩人那個時代的輓歌。
此詩一開頭詩人就製造出一種環境和心情強烈反差的氛圍。首句平直敘起,蘊藏著極深沉悽惋的感情。第二句使用「頂針」格,重複「天涯」二字,再點題意。春日越是美妙可愛,落魄江湖,遠在天涯的詩人更感到惆悵。轉句在宛曲迴環中見奇警,結句餘音嫋嫋,哀豔動人。最後一句表達出詩人對國家和個人的前途深感絕望,因而生命的短瞬,人生的空虛,使詩的傷感情調更加顯得沉重。詩人的悲痛已經遠遠超過了天涯羈旅之愁,而是深深浸透著人生挫傷和幻滅的痛苦。
5、《旅宿》杜牧 〔唐代〕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住在旅館中沒有好朋友相伴,心情憂鬱,獨自凝神沉思。看著昏冷的燈火回憶起往日舊事,孤雁的哀鳴令人愁思難眠。
相距遙遠,夢魂要接近拂曉才能到家,家信更要隔年方可送達。煙籠月照的碧江多麼美麗,鄰家門前就繫著釣魚歸船。
這是羈旅懷鄉之作。詩抒寫旅況的索寞悽涼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首聯破題,點明情境,首聯言旅中獨宿,黯然神傷,滿是羈旅思鄉之情。
6、《含山店夢覺作》韋莊 〔唐代〕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這是一首羈旅鄉思的經典作品,詩人常常在外漂泊流離,習慣了離別家鄉親人;隨意地揮一揮衣袖,就遠走做客他鄉。
孤燈之下,一覺醒來,仿佛剛才睡夢中回到了江南;心情惆悵,起身出屋,看見一輪明月,已經斜掛山頂。
全詩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隱,其間卻處處湧騰著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揚,那思念,那愴然,甚至那惆悵迷茫的嘆息都發自內心深處,若隱若現,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摯,令人品味不盡。
7、《葛溪驛》王安石 〔宋代〕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悽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詩是一幅「驛站秋夜難眠圖」,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悽涼的色彩加以烘託,使煩亂的心情更加推進一層。尾聯用襯託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構成悽涼的秋景和孤寂的旅況,襯託出抱病的行人,從而表現羈旅獨苦的處境和心情。全詩以作者的深情敏感為契機,抒寫了強烈的憂國憂家的感情。
8、《暮過山村》賈島〔唐代〕
數裡聞寒水,山家少四鄰。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賈島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著稱,這一首羈旅詩充分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
首聯點題,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頷聯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頸聯轉寫夜景,怪禽從曠野上傳來聲聲鳴叫,昏慘的落日驚恐過路的行人。一彎新月未得照徹漫漫長夜,邊關的烽火併沒有越過三秦。尾聯即寫接近山村時的喜悅感受,嫋嫋炊煙漸覺與人相近相親。
9、《登隴》高適 〔唐代〕
隴頭遠行客,隴上分流水。
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
淺才通一命,孤劍適千裡。
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
我這個遠行之人,站在隴山坡頭,望著隴山上四分而流開去的水流,心潮為之起伏。流水沒有間斷之時,旅途之人也從無休歇之時。
我的才能微薄,只夠得上做一個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於是不辭艱辛,孤獨地仗劍往來萬裡之途。
我哪裡是不思念故鄉呢?我之所以離鄉背井前往赴任,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簡潔的詩句表達了儘可能豐富的思想,詩中既有遊子思鄉的情思,又有仗劍戍邊的豪情,既有報答知己的俠肝義膽,又有為國效力建功的雄心壯志,思想感情波瀾起伏,曲折多變。
10、《早春野望》王勃 〔唐代〕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江面上空曠無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濤,一波高過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綠。
我獨自一人在異地他鄉極目遠望,看見江邊紅花綠樹掩映著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這首小詩沒有細緻的動態描寫,詩人只是縱目遠望,以描寫遠景的方式描寫春光。詩渾厚開闊的氣勢,充滿著淡淡的鄉愁。此詩作者表現手法高明,詩人野望,首先看見江湖,青岫,但這不是野望的最終目的,詩人並沒有直接提到思鄉,只是描寫了一望再望,可是思鄉已從一望再望的字裡行間裡反映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