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流調人員前往醫院開展工作。市疾控中心供圖
「病例,男,25歲,陽西縣人。1月22日前,一直在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工作,返程途經武漢市,在武漢停留約2小時。22日晚上回到陽西縣織篢鎮蒲牌村家中,23日、24日兩天在織篢鎮與親友有密切接觸,25日開始居家隔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常常看到類似這樣的確診病例信息,詳細的活動軌跡有利於儘早發現接觸者,便於疾控人員及早介入,切斷傳播,控制疫情發展。而這些信息,都來自於各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員,他們深入一線,與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近距離接觸,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以下簡稱「流調」)。2月8日,記者來到市疾控中心,了解這群低調的戰「疫」者如何與時間賽跑,築起疫情防控的關鍵防線。
爭分奪秒開展流調工作
曾廣富是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組的一員。1月22日晚上11時,他與同事接到了一份來自市人民醫院的報告病例後,到現場對該病例開展流調工作。「到醫院穿好防護服後接近凌晨,調查結束已經兩點了。」曾廣富回憶,他們研判後發現該病例傳播風險較高(發病症狀輕,有武漢居住史等),便一刻不敢鬆懈,馬上著手整理調查報告。與此同時,檢驗室傳來了這份病例的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是陽江首例確診患者。儘管當時已是凌晨4點多,曾廣富和他的同事們卻不敢有睡意,仍在為即將開始的一系列工作做準備。
病例確診後,伴隨著其他輕症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和潛在密切接觸者,流調人員需要面對的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需要做大量的流調工作。「從那晚的首例確診後,我們就已經做好打一場硬仗的準備了。」曾廣富說。23日上午8時,他們出發至海陵試驗區,對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流調、採樣,指導工作人員進行疫點消殺、設立隔離區等。之後接連幾日,他們頻頻往返市區與海陵島,休息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細緻調查和承擔風險
並不是每一次流調都是順利的。曾廣富告訴記者,患者有時候會對自己的活動軌跡有所保留,或出現遺漏、錯亂等情況。「這就要求流調人員在詢問過程中必須細緻耐心,引導患者說出更多的細節。」曾廣富表示,曾有患者一開始否認自己在自我隔離期間的聚餐經歷,但後來又慢慢將真實情況告知。「現在出了故意隱瞞經歷將追刑責的相關規定,對我們工作開展有很大的幫助。」曾廣富說。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流調,流調人員和大家熟知的醫療工作者一樣,都在抗疫最前線,承擔著高風險。」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文杰告訴記者,流調人員最常出入的就是感染區,在對病例進行採樣時,由於對方沒有防護,近距離接觸的流調人員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有一次採樣過程中,因為採取咽拭子時病人敏感度較高,出現噁心症狀,控制不住就把嘔吐物噴到了流調人員的身上。」李文杰說,即便穿戴全套防護,也存在感染的風險。這段時間裡,很多流調人員都沒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工作時間之外,他們就在賓館裡休息,避免將風險帶給其他人。
築起疫情防控關鍵防線
「流調工作實際上是控制疫情發展的關鍵。」李文杰介紹,與SARS患者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存在發病早期症狀輕的情況,有時甚至比普通感冒症狀還輕微,容易被忽視,如果輕症患者隱匿在人群中,傳染的風險是非常大的。通過流調,摸清疑似病例的活動軌跡、發病規律,發現密切接觸者和潛在密切接觸者,對及時介入防控手段、控制疫情發展有重要意義。
找出潛在密切接觸者是流調過程中容易疏忽的一個環節。李文杰介紹,與患者有著明確的接觸史的被稱作密切接觸者,比如家屬、工作同事、同乘人員等,而潛在密切接觸者指的是患者在容易疏漏的瑣碎活動中,比如在電梯間、洗手間、短暫停留過的店鋪等接觸到的人員。潛在密切接觸者作為潛在的高風險傳染源,確定、追蹤他們,並對其進行醫學觀察、採樣檢測,也正是流調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對此,2月7日下午,市疾控中心召開了新冠肺炎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會議,對各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要負責人、分管領導、傳染病防治科及相關科室人員展開相關培訓,增強流調能力。
目前,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組共有8名人員,從疫情發生至今,已開展流調2000多人次。李文杰說:「他們一直在路上,即使沒有鮮花和掌聲。」流調人員始終衝在疫情防控最前線,承擔著高風險,將群眾擋在病毒之外。
來源:陽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