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唐頻輝 報導
對於離家在外的人來說,總有一道美食承載著家鄉的味道。對於湖南郴州人來說,這道美食就是一碗混合著魚香和辛辣味的棲鳳渡魚粉。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來到郴州棲鳳渡鎮,跟著七十多歲的吳安英老人了解魚粉從制粉到熬湯的全過程。
務工返鄉頭件事:吃一碗正宗魚粉
「走千裡路,萬裡路,捨不得棲鳳渡。」這是湖南郴州人的真實寫照,在廣東打工的劉先生一下高鐵就打車直奔棲鳳渡鎮魚粉基地,每次回到郴州,他一定要來吃一碗正宗的魚粉。
五指朝天椒與西河魚熬製成湯底,配上手工幹切粉,最後淋上一勺自製豆油。劉先生回憶起在外吃到的郴州魚粉,看似紅油白湯大同小異的外表之下,裡面關於味道的密碼卻天差地別。如果問郴州人哪裡的魚粉最好吃,答案肯定是家門口的。
在棲鳳渡鎮魚粉基地,掌勺的是現年七十多歲的吳安英。作為棲鳳渡魚粉的第三代傳承人,自幼跟隨母親學習魚粉製作,研究傳統制粉,熬湯60多年,親手煮過的魚粉超過四百萬碗。乾粉在沸水中燙多久撈出,吳老心中有數。抄粉入碗後拿起手邊大勺從湯底中舀出魚肉和魚湯,滴上當地特有豆油,一碗魚粉就製成了。
米粉,魚肉,豆油三者的取材就在本地河裡田間,此刻再次於碗中交匯,迸發出濃濃鄉味。魚粉不是魚和粉簡單的混合,讓魚與紅湯融為一體,做到辣而不躁,鮮而不腥最考驗製作者的功底。吳安英說,湯底就是魚粉的靈魂,所以每天他都會捕撈新鮮的河魚現殺現做。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採用最新鮮地道的食材、傳統製作技藝,製作原汁原味的檳榔。
是美食也是情懷:40℃高溫下堅持傳統工序,靠魚粉帶出兩代人
製作米粉的第一步就是選米。選取老品種的早稻米,夏季浸泡兩小時左右,冬季浸泡四小時。吳安英介紹,依照這樣製作出來的米漿米香濃鬱。
右手掌磨,左手放米,雖然現在米粉製作中已經大規模引入機器,但傳承人吳安英在棲鳳渡魚粉基地,每次演示魚粉製作和邀請市民體驗時,仍然堅持使用手推磨,保存好魚粉製作的原味是吳老一直的追求。
磨漿完成後,吳安英開始生火調漿蒸粉。室外近四十度的高溫,加上灶臺內的柴火,一股股熱浪襲來,六十載寒暑吳安英就在如此循環往復中將製作魚粉堅持了下來。
只見吳安英手拿蒸粉專用的鐵皮容器,一勺下去將米漿舀起,手腕翻轉順勢將米漿在容器內均勻攤開,讓一會蒸出來的粉皮厚薄均勻。一系列動作緊湊協調,這是長期勞作熟練的樣子。
根據用粉需要晾曬,可製成半乾粉和全乾粉。半乾粉多用於現做現吃,而全乾粉保質期更長方便出門攜帶。
吳安英告訴記者,她的父母靠製作魚粉養活了她,她自己又靠著魚粉帶出了自己一家。吳安英日復一日製作魚粉,把它當成一種手藝傳承下去,因為,棲鳳渡魚粉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代表著一種味道和情懷。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