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好記者講好故事→

2020-12-24 澎湃新聞

好記者講好故事

12月3日,由省委宣傳部和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的全省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報告會拉開帷幕。自首場「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報告會在西安舉行後,媒體宣講團先後走進各大高校、市區,用生動鮮活的事例、感動人心的故事,講述在一線採訪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集中展示了新聞工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使命與擔當,為全省新聞工作者作出了牢記社會責任、紮根火熱生活、謳歌偉大時代、服務人民群眾的表率。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陝西加快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陝西日報特推出「好記者講好故事」宣講報告節選專刊,以饗讀者。

「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報告會現場。本組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記者沙莎攝

「永」攀世界之巔

陝西廣播電視臺 薛嘉茜

今年5月27日,一條消息振奮著大家,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的8位攻頂隊員,全部成功登頂珠峰,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並開展各項測量工作。我要講的是這個新聞背後的故事。

在攀登測量珠峰的徵途上,每一步都是生命禁地,所有隊員只能由一根安全繩相連,在極度缺氧中用生命向上攀登。

駐紮在西安的國測一大隊,1975年5月27日,他們實現了中國人對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確測量,45年後的同一天,他們又實現了再測珠峰新高度的偉大壯舉!這偶然也預示著必然,那就是中國人「永」攀世界高峰的精神!

在世界屋脊蒼茫的天地間,一個攀登者的身影是如此渺小。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做出這樣的選擇?隨著採訪的深入,我也在不停地尋找答案。

謝敏是一名「測二代」,執行此次任務前,病床上的父親拉著他說:「我這輩子是測不了珠峰了,你把珠峰測準、測好,完成任務再回來見我!」

老人的病情急轉直下,正在執行測繪任務的謝敏,聽到了噩耗。登頂成功的那天,他跪在珠峰腳下放聲痛哭。

在世界之巔,兩代測繪人完成了壯闊的使命交接。

這樣動人的故事並非個例,幾十年來,為國家測繪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的國測一大隊隊員共有46名。青山有幸埋忠骨,中國代代有忠魂。三代測繪人,兩下南極,七測珠峰,38次進駐內蒙古戈壁荒原,50次踏入新疆沙漠腹地,51次深入西藏無人區,徒步行程,相當於繞地球1500多圈。從南極重力測量到海島測繪,從西部無人區測圖到汶川玉樹地震應急測繪,從三峽工程、港珠澳大橋到蛟龍探海、神舟飛天!他們的一生,都在量天測地,繪我河山!

他們不畏山高路險,泯笑生死一線,那一個個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中國身影,也將永遠留給全世界!

別了 毛烏素沙漠

三秦都市報 韓博磊

毛烏素沙漠,四萬二千二百平方公裡,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在教科書中我知道了它,做記者的第一年我到訪過它。我站在毛烏素沙漠腹地,不見風沙,只見綠洲。我忍不住掐了一下自己,這真的不是做夢!

是什麼樣的人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郭成旺,榆林靖邊縣毛團村人。和郭爺爺第一次見面時,他攥著我的胳膊說:「我今年99。」老人家身體硬朗,手勁大得很,身邊50歲的孫兒郭建軍接過話:「我們這裡過去都是沙攆著人走,常常一夜之間,莊稼、道路就全被流沙埋了。」

1985年,郭爺爺64歲,承包了4.5萬畝沙地種樹,帶著一家老小向荒沙宣戰。一場大風颳過,栽好的樹苗幾乎全被連根拔起。第二天郭家人一看見這荒涼景象,心裡涼了一大截。仔細一清點,發現3萬棵苗中就活了一棵,他趕緊賣掉家中的牲畜,在沙區搭起了4間房,舉家搬了進來。以這棵樹為原點,郭家人轉著圈栽樹,大片大片的樹都栽活了。

郭叔說,這樹栽了,林起了,爺爺還想要實現自己多年的心願。89歲那年,爺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當時有人問他:「您這麼大年紀了,咋還想著入黨呢?」爺爺說:「我老了,黨不老!」90歲時,郭成旺爺爺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35年來,郭家幾代人把毛烏素沙漠南緣4.5萬畝黃沙變成林區!你現在去看,沙地上長了一層厚厚的苔蘚,能聽見鳥語蟲鳴,能聞到花香草清。

我走在毛團村的林地,想起了另一位臉上布滿皺紋,眼神透著倔強和不屈的陝北老漢,石光銀。

36年來,從「治沙」到「致富」,石光銀帶著一夥陝北硬漢,造林25萬畝。他創立的全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發展的林草經濟和畜牧產業,已經使1500戶農戶脫貧致富。

多年來,我一直追蹤著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有無數的治沙人和治沙故事感動著我、激勵著我。全國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來,治沙11萬畝,使「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造綠洲。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在14任連長的帶領下,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治沙造林40萬畝的張應龍動情地對我說:「我們不但要治好沙,還要科學地用好沙,要把一塊塊生機盎然的土地奉獻給祖國。」

正是這些讓夢想照進現實的人,神奇地改變了我們記憶中的毛烏素沙漠,陝西的綠色版圖因此向北推進了400餘公裡。2020年4月22日,陝西省林業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消失」。

別了,毛烏素沙漠。你好,毛烏素綠洲!

直與天地爭春回

餘海龍攝

陝西日報社 沙莎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爭」來的故事,爭什麼呢?爭一場春回大地。

武漢封城後的第12天,我和我的同事們開始了一個特別報導——《長安戰「疫」十二時辰》。

12個時辰,我為這座城市走了521公裡,24小時一分鐘都不曾合眼。

凌晨,西安公共衛生中心建設工地,我遇到一位已經50歲的建築工人,他叫張阿國。作為工人他已經年紀很大了,可依然連夜在工地幹活。我問:「這麼累能拿多錢?」老人回答得硬氣:「你都不看電視嗎?都什麼時候了?國家都有難了,還說什麼錢!」是的,張阿國有一個信念,就是要為疫情下的城市爭時間。

深夜11點,鐘樓的快遞小哥在爭一場一個人的勝利。連續送了十幾個小時快遞的他,此時,疲累地倚坐在電摩上,卻向我舉起勝利的手勢。他說:「我不怕!你也不要怕!我們中國人都不怕!」

十二時辰,我們計量的根本不是時間,而是中國人的勇氣,是每個普通人爭來的春回大地。

是的,春回,在中國的大地上總是充滿希望,總能充盈起一種堅定的力量,在民族需要的時候披荊斬棘。

60多年前,這樣的力量讓許多普通人拿著一張小小的火車票,因為一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而踏上了千裡西去之路,這一別就過了一個甲子。

2年前,我見到一位98歲的老人。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要相信,我不久就能站起來了,因為中國進入新時代了。」作為美國(NACA)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28歲他選擇了回國,36歲他告別妻兒,隻身來到西安建設大西北。病床上,他對我說,他有一個願望,要把故去的妻子和女兒遷到西安。他說:「我們一家三口,生前在一起的時間太短。我死後,希望能相聚在西安,這是我一生不曾後悔來到的地方。」這位老人叫胡沛泉,是西北工業大學的一位教授,他一生只守著一句承諾就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列火車到底能裝下什麼?西去的腳步到底會走多久?

2020年的春天,當我們跟隨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採訪時,我們找到了答案。總書記動情地對西遷老教授說,你們打起背包就出發,舍小家顧大家。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布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

是的,西去的列車裝下的是那一代人為共和國爭來的榮耀,這趟遠行註定走向最明媚的春天。

當我們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走過故鄉的山山水水,我終於明白了那是怎樣一種力量。

秦嶺牛背梁,總書記說,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他告訴我們「綠水青山」是爭來的;柞水金米村,總書記對擺脫貧困的人們說「小木耳、大產業」,他鼓勵每個人用自己的力量掙脫貧窮;平利老縣、大唐不夜城,總書記用微笑,讚許每個普通人爭來的繁華盛世。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

2020年的春天,作為地方媒體,我們跟隨總書記的腳步用1.3萬字寫下了長篇報導《直與天地爭春回》。春回,是冬霜歷練出的意志;春回,是天地正氣的饋贈;春回,長出的是生機,溫暖的是人間。

一束光照亮一座城

鹹陽廣播電視臺 賈利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人民群眾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人民群眾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力量源。

在鹹陽淳化縣馬家鎮橋上村,有一個失去雙臂的殘疾人劉斌,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被當地人稱為「無臂羊倌」,因為他擁有一家養羊合作社,帶領著村民們一起創業致富。從被幫扶到幫扶,這不正是扶貧先扶志的典範嗎?這樣的好故事必須被挖掘!17年前,只有23歲的劉斌因為打工時的一次意外,失去了雙臂,妻子絕情離開,劉斌獨自帶著一歲多的兒子返回了故鄉。他曾多次想過自殺,但看著年事已高的父母和可愛的兒子,他說:「老天爺你不讓我活,我偏要好好活給你看!」不願意靠低保混日子的劉斌決定去放家裡的幾隻羊。沒有雙臂,就把羊拴在腰上,冬天山路難走,他曾從八十度的山坡滾下了山溝,用牙咬著樹枝,用腿蹬著石頭,自己都不知道怎麼爬上來的。幾年來,勤奮的劉斌靠著養羊販羊給家裡蓋了新房,還在幫扶幹部的指導下成立了養羊合作社,讓村裡的貧困戶跟他一起發「羊」財。

回來後,我臺相繼推出系列報導《無臂羊倌劉斌:腳下有路 心中有夢》、廣播劇《希望》以及公益勵志扶貧電影《無翅飛翔》。劉斌不僅成為遠近聞名的「勵志典範」和「脫貧之星」,還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奮鬥獎。今年再見劉斌,他戴上了義肢,而且他告訴我他入黨啦,合作社10棟羊舍也正在建設中,養殖規模2000隻左右,將帶動100多戶貧困戶脫貧。

信念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可能改變一座山的命運。為了守護綠水青山創造生態福祉,人都可以給樹下跪。今年5月,我來到禮泉縣昭陵鎮任池村,這裡地處旱腰帶,山坡上一排剛種的小樹苗下連接了極長的細軟管,靠山頂的蓄水罐正在進行滴灌。看著烈日下乾涸到裂開的黃土地,我問:「這樹能活嗎?」任池村的美女書記段阿莉用一種赤誠又堅定的眼神看著我回答:「能活!鄉親們都給樹下跪了,你說它能活不!」我的心一顫。她笑著說:「100天我們綠化了3000畝荒山,這些樹都是鄉親們跪在地上,左胳膊壓著薄膜,右手再埋上土,你說是不是給樹跪下了。」雖然是句玩笑話,可我卻酸了鼻頭,堅定的信念,熾熱的情懷,原來為眼前的綠水青山村民們付出了那麼多。這樣觸動人心的一幕,促使我寫下了《山頂上開來復興號帶領任池村開往幸福港》這篇報導,那列復興號就是山頂蓄水罐上的彩繪,它宛如「心臟」連著60萬米的「血管」,通過滴灌增加苗木的成活率,也寄存著段阿莉和村民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願望和憧憬。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無時無刻不澎湃著赤誠火熱的為民之心,貧困群眾脫貧後仍有返貧風險,規劃建議就提出了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百姓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這份規劃建議就提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一系列新舉措。民有所呼,黨有所應。

新聞媒體就要用每一篇有血肉的報導、每一次有情懷的講述、每一個有溫度的鏡頭將億萬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實現美好生活的不懈奮鬥講述出來,以此折射出燦爛的光芒,照亮黑暗,點亮夢想!

遇見榜樣 致敬不屈

陝西廣播電視臺 鄧少陽

「十三五」時期,我國的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給予了高度評價。我的故事主人公就是這五千五百七十五萬中的一員,她叫付凡平,一個在平凡生命中閃耀著絢爛光輝的女子。

1990年農曆正月十六,元宵節洋洋的喜氣還沒有散去,延安市宜川縣高樓村裡卻傳來了撕心裂肺的哭聲。一場大火,改寫了花季少女付凡平的命運。全身燒傷面積80%,昏迷了整整3個月後,她在劇痛中醒來,發現手已經燒沒了。她絕望過、自殺過,是父母的愛和全縣鄉黨為她拼湊的6萬多塊錢醫藥費,將她的心救活。

「如果生活不放棄我,那我,也不放棄生活。」抱定這樣的信念,付凡平憑藉這雙被燒過的手,切菜、放羊、承包荒山、植樹造林,不但重新站了起來,還收穫了愛情。然而2009年,命運再一次捉弄了付凡平,她得了胃癌,一場手術好不容易將她拯救過來,丈夫又意外摔斷了腿,原本稍有起色的一家人再次因病返貧。

面對苦難的打壓,付凡平再次倔強地昂起頭。2015年8月,她報名參加宜川縣精準扶貧戶電商扶貧培訓,憑藉毅力,她的土特產網店3個月達到50萬元的營業額,成功脫貧摘帽。她隨後成立公司,取名蒙恩,2019年公司年收入達到600多萬元。在擺脫貧困的同時,她將手伸向了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幾年來,付凡平用賺來的錢舉辦了5期「宜川縣貧困戶殘疾人電商扶貧創業培訓班」,帶領150多戶、400多位貧困殘疾人走上致富之路。

在中國版圖上消除絕對貧困,是黨中央面向全世界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決勝小康,在黨的號召下,付凡平用自己的雙手和不屈的意志,成為了一名致富帶頭人。命運多舛,不甘平凡,人活著,就要承受磨難,平凡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這就是付凡平的故事。

剛接到「三秦楷模發布廳」第一期任務的時候,我有很大的畏難情緒,因為導演組要求背誦1萬字的文稿,我覺得很難做到。但看完付凡平的故事後,我覺得,這點付出算得了什麼!在她的精神鼓舞下,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繼續留在這裡,為大家講述國測一大隊將攀登精神書寫在珠穆朗瑪峰的故事,鹹陽「趙夢桃小組」將大國工匠精神薪火相傳的故事,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長施秉銀帶領團隊支援武漢英勇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跡,講述一走就是一輩子的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的感人故事。

他們的無畏給了我勇氣,他們的不屈給了我力量,他們的忠誠給了我信念,他們的大愛溫暖了我的心靈。手捧這些滾燙的故事,站在即將邁入「十四五」新的歷史起點上,我也想和他們一起同頻共振,投入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事業中去,用心、用情、用功抒寫時代的先進典型,將楷模的光與熱播撒向更遠的遠方!

越是艱險越向前

陝西廣播電視臺 李甜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擘畫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工作者更要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時代脈搏,講好中國故事。

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對這樣一個群體產生了更多的敬意。可是在一次次的採訪中,我經常在想,面對危險,他們就真的一點都不害怕嗎?害怕可能是人類面對未知的一種本能,無可厚非。而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卻用他們的選擇告訴我,越是艱險越向前。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長施秉銀也是一位父親,面對疫情,他選擇把白衣戰士的責任扛在肩上。馳援湖北出徵前,他給愛人交代了後事。怕長輩們擔心,他連招呼也沒打,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他,家裡的老人才知道他隱瞞了去湖北一線的事情。在馳援武漢的56天裡,施秉銀始終在離患者最近的地方,他帶領團隊迅速降低了病死率,甚至把實驗室搬到了戰「疫」最前線,最終成功救治了126名患者,凱旋。當時隔兩個多月後再次見到施秉銀院長時,我明顯感覺到他瘦了一些,但眼神裡卻滿是堅定。問到在武漢的工作,他輕描淡寫地說:「吃得消。」而提到患者和出徵的137名醫生,他竟幾度哽咽,他說:「我們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那些以前被當作孩子的年輕人展現出了醫者擔當,讓人欣慰,也讓人感動。」

肖佳蔚和丈夫任瑞康都是「90後」,他們是西安市第八醫院的醫務工作者。疫情中,小兩口都進了隔離區工作,但因為承擔的任務不同,一直都沒時間見面,直到有一天在樓道裡不期而遇。那一刻,小夫妻多想衝上去抱抱自己的愛人,可最終還是握了握手。匆匆一面,兩人約定,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一起走出去。

衝在抗疫一線的還有我省第一批援鄂隊員,西安市胸科醫院護士許婷。馳援湖北,許婷面對最危險的工作就是給危重病人氣管插管,每一次操作都是為病人贏得一線生機,同時,也意味著將醫護人員最大範圍地暴露在風險中,可即使這樣,許婷從來沒有退縮。直到有一次因為防護有限,同事大喊一聲「出去」,她硬是被推出了病房。許婷說:「我們並不是英雄,我們只是更勇敢一些罷了。」

一場疫情可能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但我們對人生、對理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從來沒有改變。當久違的周一早高峰又回來的時候,當放心早餐那熟悉的味道又回來的時候,當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和早市上熱鬧的叫賣聲又回來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城市一直有人在細心守護。從初春到寒冬,我們是記錄者、見證者,也是參與者,疫情不僅讓我們收穫著感動,更多的其實是堅定。

託起阿里人民的健康夢

當代陝西雜誌社 徐旻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

今年8月10日,我們雜誌社一行五人前往阿里,開啟了為期兩周的採訪任務。

援藏醫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片高峻險阻而又聖潔的土地上。

直到2019年7月17日,阿里地區還沒有一例成功的顱骨修補術。

這位病人是晚上11點送來的,診斷為雙側顱腦損傷,需要立刻進行雙側開顱去骨瓣減壓術。援藏醫生領隊、阿里地區人民醫院院長韓軍一邊動員全院職工積極獻血、保障手術,一邊安排來自商洛市中心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趙嶽峰主刀。手術持續了5個多小時。術中,趙嶽峰出現了頭痛頭昏的高原反應。但是,一旦終止手術,將會對患者的預後產生極大的影響。最後,趙嶽峰在吸著氧氣的情況下,堅持完成手術。

急診科主任貢桑明久告訴我們,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很久不做開顱手術了。因為做一例,失敗一例,病人來了只能轉院。

阿里距拉薩1600公裡,中間隔著無數的冰山、無人區,救護車過去也需要兩天。

轉院,人就沒了。這不是一句聳人聽聞的話。

3個月後,趙嶽峰對患者進行了顱骨缺損鈦網修補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語言及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這次救治是阿里人民醫院第一例顱骨修補術,給了醫生們極大的信心。此後一年間,醫院共開展21例開顱手術,成功18例,救治率有了質的提升。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來自陝西省第二人民醫院的惠麗,是對口幫扶噶爾縣人民醫院的一名短援醫生。8月10日晚上9點30分,惠麗聽到一陣急促的呼喊聲:「惠老師、惠老師……有戰士暈倒,趕快上山救治!」

到現場一看,惠麗的心揪了起來。這名戰士看起來也就20多歲,滿頭大汗、全身抽搐,呼吸心跳已經驟停……「打開靜脈通路,把所有能用的都用上。」惠麗的聲音在顫抖,一連串的搶救措施一刻也不敢停頓。

連續的胸外按壓,按到手臂發麻,讓惠麗喘得非常厲害,嘴裡都有血的味道。直到20多分鐘後,當心電監護儀第一次出現了規律的心電波形,惠麗才長出了一口氣。

她說當時她只有一個念頭:「即使今天我倒在這裡,我也一定要把他救活。」

這裡的醫患之間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

改變阿里老百姓就醫難的現狀,讓阿里的老百姓能夠接受像內地一樣的先進的醫療服務,是所有援藏醫生的一個夢想。

做有溫度的新聞人

榆林傳媒中心 石鑫磊

子洲縣馬家塔留守兒童學校的校長馬維帥曾經是一名普通的農民。1992年,子洲縣馬家塔村的公辦學校因諸多原因關閉了,100多名孩子失學在家。正值中年的馬維帥和村上幾名熱心人決定一起辦學校,讓孩子們能在村裡上學。他讓出自己家的5孔舊窯洞,花錢請來4位老師,更把當石匠種糧食掙來的所有積蓄都用在了學校。可是,一起辦學的其他人最終不堪重負,都走了。為了維持學校,馬維帥偷偷地用掉妻子養羊養豬養蠶掙來的錢,甚至跟十裡八鄉的村民高息借款20多萬元。

馬維帥說,如果留守兒童沒學上,以後會跟他一樣一輩子就是個沒文化的農民,他要改變村裡這些孩子的命運!真誠樸實的回答和他育人成才的大愛深深地感染了女兒馬君。2009年,馬君放棄了在西安的穩定工作,抱著剛出生70天的女兒,和丈夫一起回到了馬家塔村,選擇了留守兒童,選擇了深山故土,選擇了幫助父親辦學。回鄉10年,她徹底讀懂了父親,讀懂了他選擇的路,更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農民校長的教鞭,後繼有人了。

與馬維帥一樣有著育人成才大愛的楊鈍今年已經74歲高齡了。39年來,她始終守護著聾啞兒童,直到今天她還守著三尺講臺。她是榆林市聾兒語言康復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也是1000多位聾啞兒童的媽媽。她說:「聾啞兒童與我們並沒有兩樣,他們甚至算世間的奇才。」她就是想讓聾啞娃娃能像正常人一樣,一樣說話,說一樣的話;一樣念書,念一樣的書;一樣上崗,上一樣的崗。面對命運給這些聾啞兒童的人生帶來的不公,楊鈍用天使一般的呵護和奉獻去努力地撫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這些政策的實施,會讓像馬維帥這樣無私奉獻的廣大義務教育工作者,用無私大愛在千千萬萬的留守兒童和孤殘兒童心中點燃的星星之火,匯聚成燎原之勢!教育強國新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馬維帥和楊鈍的事跡也激勵著我繼續堅定前行,用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去感知和書寫這偉大的新時代,做一名有溫度的新聞人,挖掘更多感人至深的典型事跡,用星火傳遞星火,讓偉大時代的希望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田!

人民至上

西安廣播電視臺 袁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陳葆青是西安市第四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主任,也是陝西第一批援鄂醫療隊中的一員,是一位「60後」醫生。在人民大會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陳葆青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今年初,面對疫情,陳葆青和四院其他6位戰友們一起主動請纓,飛抵武漢。陳葆青是一位「醫三代」,他的父母和爺爺都是醫生,23歲從醫,在34年的工作當中,這樣一種衝在一線的精神已經滲入到他的血液之中。作為一名黨員,他必須迎難而上,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1月26日,陳葆青和團隊抵達武漢。1月30日,他們全面接管武漢市第九醫院危重症病區,在這4天的準備時間當中,陳葆青要打的第一戰是心理戰。團隊中年輕的戰友已經從最初主動請纓的激昂情緒中走出來,每天要面臨生離死別,那種緊張、焦慮、不安和對未知的恐懼,一天都沒有停止過。陳葆青能做的就是帶領隊員們反覆練習防護的技能,因為他們要接管的是ICU病區,在這裡容不得半點閃失。

陳葆青負責的ICU病區有46位患者,他們都是嚴重的肺部感染,需要依靠呼吸機才能生存,有的已經高燒昏迷。為了能把這些患者從死神的手裡拉出來,陳葆青決定一對一診療,這樣一圈下來需要七八個小時,他不能吃飯、喝水、上廁所,穿上防護服有的時候覺得喘不過氣來。

在武漢的55天,陳葆青和團隊完成了大量的搶救和急診任務,經過他們救治的患者88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西安市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為甲,逆行出徵,3批次、26所醫院、424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而全國有超過4萬名醫務人員奔赴一線,很多人都是在萬家團圓的除夕夜踏上徵程的。因為在他們身上擁有著高度的責任感。身患漸凍症的張定宇院長說:「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的病人。」而人民群眾說:「有你們在,就安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不是口號,而是行動。醫生和病人之間不只是醫患關係,更是親密的家人。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制度,才能做到不遺漏一個感染者,不放棄一位病患。實踐也再次證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聽!好記者講好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你看到的新聞是這樣出來的 聽好記者講新聞背後的故事 - 上遊新聞...
    {"title":"你看到的新聞是這樣出來的 聽好記者講新聞背後的故事", "url":"https://www.cqcb.com/yxzx/video/qita/2020-12-23/3467134.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yxzx
  • 好記者講好故事 丨高航:陸地飛行 中國力量
    【好記者講好故事 丨高航:陸地飛行 中國力量】河北長城新媒體集團高航以《陸地飛行 中國力量》為題,通過京張高鐵開通、中國唐車發展,講述不平凡一年中國飛速發展的巨大偉力。 今年「十一」期間,我參加「坐著高鐵看中國」大型採訪,沿著京張高鐵再次探訪著一個個「中國奇蹟」。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雷蒙:我滿肚子的故事願意和大家...
    原標題:好記者講好故事丨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雷蒙:我滿肚子的故事願意和大家一起繼續講下去 「我是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老記者,跑新聞幾十年,滿肚子的故事。」
  • 當好記者 講好故事
    12月3日至11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團在全省開展了5場宣講活動。動情講述白衣執甲奮勇戰「疫」的英雄事跡,用心描述不屈不撓堅持治沙的奮鬥精神,深情回顧勇攀珠峰的不凡壯舉……一路講來,學子振奮,群眾感動。
  • 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新時代正能量——「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側記
    12月16日,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巡講活動在新華社禮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名記者深情講述了各自的採訪歷程,分享了他們的內心感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北日報社記者柯皓。……好記者的鏡頭留下了祖國的發展變化,拍下了令人震撼的畫面;好記者的筆訴說了時代變遷,寫下了令人感動的文字;好記者挖掘的好故事,向社會傳遞正確價值導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 【地評線】天府網評:講好「中國故事」,致敬風裡雨裡負重前行的勇士
    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等組織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巡講活動16日在京啟動。由37位巡講人組成的3路巡講團面向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和北京市新聞單位講述了他們的採訪經歷和故事,分享他們深入一線的深刻感悟。  當我們在屏幕面前直擊第一現場,當我們在文字裡觸摸時代印記,當我們在靜好歲月中感悟人間溫暖……每一天在這個社會中有太多交織的故事,有太多振奮人心的消息,有太多穿越時代而始終不褪色的文字,有太多歷經滄桑而彌新的精神。
  •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展現新聞工作者職業風尚
    華聲在線6月23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今天14時30分,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在「人民視雲」直播頁面準時開播。據了解,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戰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國記協繼續舉辦了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為進一步擴大活動影響力和覆蓋面,同時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此次巡講活動採用了網絡直播的形式進行。
  • 「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走進江蘇,講述新聞背後那些動人的好故事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蘇寧/文 胡楠/攝)好新聞是怎樣產生的?12月24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走進江蘇。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12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新聞故事,展現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這場巡講讓現場180多名來自各個新聞單位的工作者備受觸動。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阿依帕夏 圖拉普:搬出幸福來
    今天,「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經過各地各新聞單位層層推薦、比賽評選,從上萬名報名參加活動的新聞工作者中評選出13名優秀記者代表全國百萬新聞工作者,向全國觀眾講述發生在重大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 新疆疏勒融媒體阿依帕夏 圖拉普通過駐村三年掛職扶貧經歷,講述了各族人民決勝脫貧、團結互助的偉大精神。
  • 聽,「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講那青春的故事
    聽,「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講那青春的故事 2020-12-08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13位好記者講好故事
    從武漢抗疫一線到喜馬拉雅之巔,從艱苦的西藏到遙遠的新疆……12月21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全國巡講活動走進甘肅蘭州。來自全國各地的13名優秀記者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新聞背後的故事,充分展現了當代新聞人的職業擔當。
  • 今晚8點央視綜合頻道 聽好記者阿依帕夏·圖拉普講好故事
    日前,「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臺成功錄製。  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活動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承辦,經過各地各新聞單位層層推薦、比賽評選,從上萬名報名參加活動的新聞工作者中評選出13名優秀記者代表全國百萬新聞工作者,向全國觀眾講述發生在重大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
  • 聽老師怎麼講毛毛蟲的故事
    ■暑期育兒沙龍第一課  聽老師怎麼講毛毛蟲的故事  親子閱讀原來這麼有趣  吳婧 文/攝    「我們孩子每天都學這個學那個,回家就沒時間閱讀了。」  「閱讀,那是上學以後的事,等他認字了,自個兒讀吧。」  「我家孩子太小了,他只會撕書,哪裡會閱讀。」
  • 我的青春故事講與你聽
    我的青春故事講與你聽 2020-04-29 04:2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那些年,我們聽老人講的故事
    網際網路充斥視野的今天,讓我們淡淡忘卻了聽老一輩講故事的歲月。那些年,我們網際網路不發達,也沒有玩具。可是打陀螺、投沙包,玩個小木棍就能開心快樂,晚上作業少,吃完飯就開始聽故事。在老人講故事的時候,發散思維,充滿幻想,覺得童年很有趣。
  • 努力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有的放矢)
    當前,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需要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講事實、講情感、講道理,努力在國際社會贏得人心、贏得認同。講故事在對外宣傳中具有重要作用。許多時候,深刻的道理需要通過形象化的表述,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打動人、說服人。
  • 只會聽故事可不行,孩子要從小學習講故事
    」適合年齡:5 - 99歲沒空聽我囉嗦土豪直接看視頻都說瞎編亂造不靠譜,但是如果瞎編亂造能講出一千零七萬七千六百九十六個講故事的意義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多的是一種自我表達,提高有效交流的方式,同時也能提高邏輯性和想像力,這些都是中國孩子比較欠缺的,今天玩具好正測評的這款口袋玩具,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羅莉的故事立方體可以幫助大小朋友培養講故事的本事!
  • 孩子只會聽故事?講故事的好處多多,家長千萬別忽略了
    01講故事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表達力。前不久,幼兒園組織了個線上家訪活動,小柚子和幾個同學、老師一起,進行線上群聊,主要就是彼此分享下,疫情期間的學習收穫。小柚子可能因為害羞,全程迴避攝像頭,還跑來跑去。聽著其他同學滔滔不絕地向老師報告著在家的學習成果,只有他沉默不語。
  • 歌詞講故事——把故事裡的事說給你聽——說說《故事就是故事》
    這世上所有的人內心深處都需要至少一個好故事,現在的人們尤甚。普通人無法去實現自己心中那個盪氣迴腸,波瀾起伏或細膩溫婉的故事,於是便訴求於別人講的故事,在別人講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沉浸在故事中,或體驗,或療傷。
  •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路徑
    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首先要「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高度,就「講好中國故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