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 Peace,心如止水,自古以來都是為道家和佛家所倡導的。道家說萬法自然,佛家有言萬物皆空,這是哲學裡極高的境界。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很難參悟其中的哲理。但即使是最淺薄的意義,也能使人領略一二,用以指導生活。
在微博裡看到一句話:
Learning to ignore things is one of the great paths to inner peace.
(學會忽略一些東西,可以幫你找到平和的內心。)
三部《功夫熊貓》裡都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就是Po的師父。他在傳授給Po功夫的過程中總是涉及到很多中國哲學,比如他除了告誡Po「Inner Peace」之外,還讓Po必須清楚一個問題,即「Who am i?」
「who am i?」這也是烏龜大師畢生追問自我的一個終極問題。同時也說明要想達到無人能敵的一定境界,必須首先明白你是誰。
Inner peace讓你遇事心如止水,
Who am i讓你明白你存在的意義。
說一段有關蘇東坡心如止水的故事。
蘇東坡在瓜洲任職的時候,住的地方距離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是位著名的得道高僧。蘇東坡經常過江與禪師談禪論教,兩人交往十分密切,交情也日漸深厚,相互引為同道知己。
蘇東坡才高氣傲,自以為參禪有得,他撰詩一首:「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詩中的八風是指人生中的毀譽譏諷等八種情景。他得意地派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接過詩作看了以後,表情冷漠,沒有說話,信手在詩作後面寫了兩個字讓書童帶回去。
書童回來以後馬上把詩作交給蘇東坡。不料,蘇東坡看後十分氣憤,他滿以為禪師會有很高的評價,沒想到禪師在詩作下面批的是「放屁」二字。
蘇東坡乃當世大才巨子,哪裡受到過這樣的輕慢和羞辱?況且兩人是相知甚深的知交同道。蘇東坡帶著一腔怒火,立刻乘船過江。那禪師正微笑著站在金山寺門口相迎。
沒有了兩人往日見面的寒暄與客套,蘇東坡上以前就質問禪師:「為什麼羞辱我?」禪師依然微笑著,看著怒火中燒的蘇東坡。
蘇東坡越發怒不可遏。
良久以後,佛印禪師對蘇東坡說:「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過江了呢?」
聽佛印禪師的話,蘇東坡頓時如醍醐灌頂,羞愧的無地自容。是啊,自己不是感覺已經能夠心如止水了嗎?怎麼禪師一個小小的測試就經受不住了呢?
作為一代禪學大師的蘇東坡,尚不能抵禦一句諷刺之語,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呢?在私立面前,在抵毀面前,在榮譽面前,在苦樂面前,在富貴和貧窮面前,還能夠做到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嗎?我們還能夠心如止水冷靜如一嗎?
看看那些在逆境中的頭人,那些取得了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人,那些剛愎自用的人,那些毫不謙虛的人,不都是因為缺乏內心定力且在乎的太多嗎?只要忽略一點點無關緊要的東西,都不至於讓你變得心急如焚,慌亂如麻。
幾乎所有那些失敗的決策和盲目的決斷,都是因為亂了方寸。什麼是亂了方寸?就是自己的心靈偏離了你自己本來的位置,錯誤自然就在所難免了。就是因為你尚未清楚「Who am i?」
古人常說:「心如枯井,洞若觀火。」
一個人不論遇到多麼大的事情,都應該讓自己保持冷靜,心如止水。倘若到了這種境界,就真的會寵辱不驚,「百毒不侵」了。
《武林外傳》裡郭芙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有名的口頭禪,不是「排山倒海」,而是「世界如此美好,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Inner Peace,不只是功夫熊貓的生存法則,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秉承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