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兩次選擇,陸家三代人見證了上海農信事業的開拓與革新。普惠金融的傳承之光在陸安走村串戶的雙腳,在陸亞萍撥動算盤的指尖,更在葉天明向陽而行的心中。
1980:決定兩代農信人交接班的一次家庭會議
1980年,一次家庭會議改變了陸亞萍的命運。父親陸安叫來他們姐弟三人時,她沒想到,今後的自己會與農信社、農村信用合作事業緊密相連。但她深知,從今往後將沿著父親從業的足跡,擔當起新一代農信人的歷史使命。
1954年5月,崇明縣解放後第一個信用社——新平鄉益群信用合作社成立。同年下半年,各鄉、鎮陸續建社。至1955年初,全縣已建社106個,入股社員68578戶,實現了鄉鄉有社。曾在解放前任鄉長、農業中學校長和衛生院長的陸安,就在這一時期被組織分配至五滧信用社,負責外勤工作。
1958年,崇明縣鄉村工業興起。村辦、鄉辦企業如雨後春筍,鎮上的橡膠廠、針織廠、農機廠、軋鋼廠都有了貸款需求。陸安負責信貸審批,雖然工作繁忙,但是對待每一筆貸款都一絲不苟。根據規定,核實清楚,確保貸款的真實性、有效性,才批准放貸。信用社人手有限,他就親自去實地考察;他不會騎自行車,就靠著自己的雙腳,走村串戶,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經營狀況。在女兒陸亞萍的記憶中,父親在農信社工作幾乎沒有休息日,平均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那時崇明的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不少村辦企業欠缺經驗,經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時出現了呆帳、壞帳,父親這名老黨員還要上門「做思想工作」。
信用社始終扮演著農村普惠金融主力軍的角色。1958年,鄉村工業(社隊辦企業)年總產值2479.6萬元,僅佔崇明縣工業總產值的37%。從1976年起,鄉村工業總產值開始超過縣屬工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崇明縣鄉村工業在國家稅收、貸款等方面的積極扶持和城市工業的影響下迅速發展,出現了隊隊聯營、社隊聯營、工農聯營等新的經濟聯合體。1980年,鄉村工業年總產值在全縣工業總產值佔比超過66%。崇明農村信用社在鄉村工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1980年,陸安年滿54歲,即將從崇明農信社五滧分理處副主任的崗位上退休。根據接班頂替政策,父母退休、退職後,其子女可以頂替空下來的名額,進入原工作單位上班,於是便有了這場陸亞萍記憶猶新的家庭會議。
名額只有1個,陸家有姐弟三人。對陸安夫婦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還是應該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大弟率先打破沉默,「姐姐是生產隊的會計,又是共產黨員,她去信用社工作更合適,讓姐姐去吧」。二弟也微笑著同意,「我們以後有的是機會,還是姐姐去接爸爸的班吧」。農村的習慣,重男輕女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有一點。但是在弟弟們的謙讓與支持下,1980年10月,姐姐陸亞萍正式進入合興信用社工作,幸運地成為了「第二代」農信人。
1983年初,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有關文件後,農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壯大,鄉鎮工業發展更快,農民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1984年,崇明農村年人均收入312.9元,比1956年的43.2元增加6.2倍。1956年後,信用社幾經並撤,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大,將金融服務延伸到農村最末端,始終是農民最信賴的金融機構。到1984年,崇明全縣24個信用合作社共有153574戶入股社員,股金總額21萬元,分別比1954年增長1.5倍和2.2倍;信用社各項存款5789.9萬元,各項貸款3077.4萬元,分別比1954年增長732倍和668倍。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在農村,往往天才剛剛亮,很多人就已經開始做事了。為了方便村民存取款,農信社實行早班制,排到早班的櫃員早上6點就要到崗,為村民們辦理存儲業務。8點以後,可以辦理與生產隊結算等對公業務。那時候沒有電腦,對帳結轉都靠手寫來完成。一支筆,一把算盤,幾大疊厚厚的帳本和傳票,「三鐵」(鐵帳、鐵筆、鐵算盤)是農信人的立身之本,也是那時農信人嚴謹作風的見證。利息提取要計算,全靠算盤打出來;對定期存單要一張一張地復打,也全靠手工;至於科目分戶帳的轉結、報表、登記簿之類,也全靠手工來做。「手工算帳,尤其是存款利息分幾段算,要仔細核對,一不留心撥錯珠數,或者大小寫不對應,算錯了用戶存款,可是很麻煩的。雖然有時只差幾分錢,但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所以大家算盤都打得很仔細。」陸亞萍回憶道。
說到打算盤,陸亞萍不無驕傲地說道,有一次參加縣信用聯社組織的外勤業務考試中拔得頭籌,獲全縣第一名。「由於我做了很長時間的會計業務,以致算盤打得又快又準。同事都很羨慕我。」從1980年到2008年,陸亞萍先後在合興信用社、五滧信用社、崇明縣信用合作聯社、上海農商銀行會計結算部等處工作,做過會計,也跑過外勤,還擔任過信用社分站負責人。雖然工作幾經變動,但陸亞萍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做到本職業務無差錯。「父親的工作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時常提醒自己,要像父親一樣,一絲不苟地對待工作。」隨著2008年3月的正式退休,陸亞萍細心、謹慎的工作態度以及農信事業踐行普惠金融的歷史使命,傳承給了第三代「農商人」。
2003:一次求職選擇
2003年,非典之年的畢業季,剛剛完成大學學業的葉天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讀研、考公計劃被疫情打亂後,葉天明最終選擇了入職浦東新區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想到外公、媽媽都在這裡工作過,我就覺得農商行很親切,因為從小就跟這裡結下了很深的緣分。」
陸亞萍在信用社工作的時候,女兒葉天明就常常在媽媽工作的營業廳裡度過自己的暑假。通過筆試、面試層層選拔、走上工作崗位,2003年再次與農信社相遇的葉天明對這裡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窗明几淨的業務大廳,電子化的辦公設備,統一的藍色工作襯衫,與兒時記憶中的農信社迥然不同。此起彼伏的算盤聲變成了「啪啪啪」的小鍵盤聲,開戶由手工被電腦代替,櫃面工作更為高效、快捷。
但是,老百姓對信用社的認可與口碑沒有變。2003年,上海農民人均收入超6658元,增幅為近6年來最高。收入水漲船高,農信社仍然是城鎮居民辦理資金業務的優先選擇。同年,上海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圍繞「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發展主題,以園區建設和農民進城為主要的支農切入點,有效強化「立足郊區,發展城鎮,輻射市區」的市場定位,積極探索「零售銀行」發展道路,隨著業務發展構架的布局完善,全市湧現出10家「小巨人信用社」。葉天明當時工作所在的浦東聯社北蔡信用社,就是「小巨人」之一。
2003年,上海市217家信用社全部實現盈利,系統實現利潤6.92億元,其中,有83家存款增長超億元信用社,有22家小型信用社存款規模超過億元。至2004年底,上海農村信用社全市有網點326家,員工總數4000餘人,總資產1086億元,各項存款餘額903.7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29.27億元。2005年,上海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為上海農商銀行,成為國內首家在農信基礎上整體改制成立的省級股份制商業銀行。改制後,全市農村信用社234家法人機構由三級法人歸併成一級法人,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按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實現集中統一。同時,作為服務於「三農」和市郊經濟的社區型零售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加快業務創新和功能完善,為市郊經濟組織(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涉農企業)和個人提供全方位、有特色的金融服務。
算盤變成了鍵盤,帳本變成了筆記本,勤勞的指尖變成了飛舞的雙手,認真負責,嚴謹細緻踐行普惠金融的初心未曾改變。「世博會期間,浦東是主戰場,我們從召開分行全體動員大會,到嚴格推行標準化窗口規範服務流程,從規範站姿、坐姿、手勢、空姐式『咬筷』微笑法一直到窗口規範『雙語』文明用語,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展示我們良好的服務形象。」從入職到現在,17年間,葉天明從基層會計崗、客戶經理崗、國際業務崗、秘書崗、工會工作崗、分行團委書記一直到目前成為浦東分行辦公室主任兼安全保衛部經理,她對上海農商銀行「家」的歸屬感越來越強烈,努力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起先鋒模範作用,也帶領所在團隊屢獲殊榮。
葉天明儘管工作生活都在浦東,忙碌之餘也會常常陪著媽媽回崇明島上看望外公,三代「農信人」聚在一起話家常,不禁感慨上海農商銀行十五年的發展巨變,也憧憬著步入新時代後上海農商銀行進一步發展的廣闊前景。
2019年,陸安收到了一枚特殊的「90後」獎章,獎章上,「以農信開創之業,傳農商一脈之承,以潮頭破浪之勇,鼓繼者高展之氣」格外醒目。對於陸家而言,「農信」並非三次巧合地選擇,而是三代共產黨人的不解情緣,是一個家庭的執著堅守。對於上海農信事業來說,曾屬於像陸安、陸亞萍這樣「農信人」的時代不會隨時間逝去,他們的開拓、奉獻精神將永遠會被像葉天明一樣的上海農商銀行後繼者們所銘記。
從清晨到日暮,從過去到未來,回溯時光,每一代農信人從一代代前輩手中接過衣缽,在農信的沃土上耕耘,農信精神在薪火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工作崗位的傳接頻繁且平常,但農信精神、踐行普惠的使命傳承厚重而深遠!因為傳承,精神永垂不朽,因為傳承,初心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