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審》由金泰允執導,鄭宇、姜河那,金海淑主演,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取材於「五岔口計程車司機謀殺事件」。2000年8月,在韓國全羅北道益山藥村五岔口發生了一起計程車司機謀殺事件。崔某作為唯一的目擊者被認定為兇手入獄。但他一直堅稱自己是被冤枉的,並在出獄後準備申請重審此案。之後韓國大量節目都報導了此事件,引起了廣大民眾的關注,司法機關迫於輿論壓力對此案件開啟了再審調查。最終,在經過16年的無妄之災後,崔某被改判無罪。負責此案件的辯護律師樸俊英,因此被人們譽為「再審專業律師」。本片便是根據李俊英為賢宇洗脫冤屈的熱血辯護而展開。
自新世紀以來,改編自韓國真實事件的影片成批的出現,並在國際上引起熱議。《再審》與《辯護人》均為根據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法庭題材類影片,但是兩部影片的口碑卻大相逕庭。辯護人是韓國歷史上第九部票房破千萬的本土影片,豆瓣評分高達9.2。而《再審》綜合評分只有6.7,甚至被懷疑有「蹭熱度」的嫌疑。不禁讓人思考:在面對宏大的歷史命題,沉重的歷史事件時,電影創作者是如何進行故事的改編?本文將結合時代背景,比較研究同題材影片《辯護人》在改編時的劇作技巧與策略,進而對故事的「再創作」進行深入解析。
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
巴贊指出:電影「最終還是為了使生活本身變成有聲有色的場景,為了使生活在電影這面明鏡中看上去象一首詩」。聯繫到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中來,就要求導演在「再創作」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故事情節的現實性, 即生活真實,又要通過合理的藝術加工,賦予現實故事以哲理性,達到「藝術真實」。雖然藝術的真實是以生活真實為源泉,但它不是生活的照相和翻版,而是生活真實的升華。
《辯護人》的故事靈感來自前韓國總統盧武鉉的個人經歷,男主宋佑碩與盧武鉉有許多相似之處。電影從個人視角重新詮釋了歷史,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追求藝術創作的平衡,使得虛構的個人經歷沉浸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充滿了時代的符號。
而《再審》由於原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此主創團隊才決定取材,上映時案件也已經塵埃落定。影片除了在前期將主人公設計為貪財律師的形象,虛構了幾次律所同事與檢警的勾結外,所有參與此案的人都有現實原型。由於原案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導致知道原案的觀眾,看不到驚喜,不知道原案的觀眾,感受不到激情。該創作團隊並沒有很好的做到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統一。
對人物弧光的打磨
從人物塑造上來說,《再審》中,影片前半部分對主人公貪財的形象鋪墊太多,主人公李俊英一直以金錢至上,到新律所後,接手該案件也是想以此為事業的跳板。「我們什麼時候計較過委託人是不是罪犯了呢?」,通過這些向我們塑造了一個沒有底線原則的小人形象。但在與被告人短短的接觸後,突然就付諸真感情,鞠躬盡瘁地幫助被告洗刷冤屈。主人公從重名利到重真相的轉變很是突兀,沒有那種層層遞進的層次感,反而充滿了刻意,為了轉變而轉變。
而在影片《辯護人》中,宋佑碩的轉變是自然的,他雖然發跡後像暴發戶一樣買了海景房,參加同學聚會四處炫耀,一副小市民形象。但在他身上也充滿著正義與善良。他想參加運動會,為國家贏得榮譽,他經常光顧湯飯店,也是為了回報老闆娘當時的接濟。這些鋪墊都在像我們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律師。因此,當宋佑碩從最初的事不關己到最後民主意識徹底覺醒的轉變,觀眾都是可以接受的。
情節的強調與省略
作為法律題材影片,兩部戲在庭審上的處理也不全然不同,辯護人對於法庭這場戲,導演是當做一個完整的作品重新進行了設計。電影總時長127分鐘,導演用了將近30分鐘來講進行辯護。影片中的5場法庭戲,也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呈現,有省有略。尤其是在宋佑碩進行第二次辯護時,從臺詞:「好,既然不知道那我來告訴您吧」開始,導演用了一個長達2分54秒的長鏡頭, 圍繞整個法庭,在檢察官,法官,辯護人,證人,被告人之間來迴旋轉,手持鏡頭的晃動反應出了法庭辯護的激烈與動蕩, 真實的營造了辯護現場的真實感。觀眾可以感覺到一種共時性,仿佛置身於法庭的唇槍舌劍中,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再審》拍攝時事件還處於現在進行時階段。所以,不僅對於角色的設定會出現很大的分歧,甚至本該為影片最重要的庭審戲,從01:52:58-01:56:00僅僅用了3分鐘,這3分鐘還包括字幕的時間,就把影片最後本該揭露真相大快人心的法庭辯論一筆帶過。至於再審本身的過程與結果這樣的後文卻僅用幾句對白來帶過,然後用字幕來告訴觀眾本該用影像講述的內容。整部影片太過於注重電影的社會效應,太過於想要引起這種社會效應,而簡單地設置催淚點,來引起一種能夠激起絕大部分觀眾共鳴的社會情緒。
一影一話 譜人生虛實
俱是覆舟風雨 書字可抵愁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戲劇與影視學
終南影話 電影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