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的開播使得宋仁宗趙禎這位歷史上著名的仁皇帝重新走到了人們的視線中。
在這部電視劇裡面,都稱呼皇帝為官家,這是為什麼呢?官家到底什麼意思?
官家一詞最早來源於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書中寫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而最早用官家稱呼皇帝也不是從宋朝開始。《晉書.石季龍載記》就寫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石勒的侄子石虎對石勒不滿,想要取而代之。所以稱呼皇帝為官家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有了。
蘇東坡在《初到黃州》中寫道: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這裡的「官家」指的就並非皇帝本人,而是指朝廷。這說明官家最早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朝廷和皇帝的混用。
直到宋朝,官家才逐漸變成了皇帝的專門稱呼。
宋太祖趙匡胤,在其繼位後,手下幾位有從龍之功的兄弟藩王有些漂了,竟然連平時的君臣禮節都不太在乎了,於是趙匡胤就把他們約在一起打獵,每人都授以弓箭等武器,大家騎著馬來到一個樹林中。趙匡胤下馬給大家倒上酒說:「此處無人,你們誰要做官家,可以把我殺掉,自己來當。」
大概是宋太祖張匡胤陳橋兵變,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眾口,於是自稱官家,表明自己是天下唯一的公家,也表明了自己的至公無私。
官家這個稱呼兼顧了三皇五帝的美名,和秦始皇發明皇帝一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官家給人的感覺給親民,沒有皇帝那麼高高在上的感覺。
當代學者薛兆瑞、王育濟等認為從「天子」到「皇帝」,再到「官家」的稱謂變化,反映出「君權神授」觀念的淡化。
宋朝稱「官家」多少有點職業分類的意味,就如同稱醫者為「醫家」,詩人為「詩家」,農人為「農家」一樣,官家就是指皇帝這個職業。
這代表著道統和皇統之間的分離,也就是說在宋朝士大夫心裡皇帝雖然是最大的,卻不一定代表著真理,還有堯舜禹湯周公孔孟一系的道統,老師和天子是同一等級的存在,這蘊含著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寓意。
在這樣的文化思想心態下,宋朝君臣才會有蘇軾用官家代指朝廷的詩句,趙匡胤與開國功臣趙普的那段「天下何物最大」,「道理最大」的討論,以及「不以天下奉一人」的朝野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