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初期強大的燕國,為何在整個春秋戰國卻缺乏存在感?

2020-12-22 騰訊網

戰國七雄形勢圖

提到我國歷史上的戰國史,許多人立刻會聯想到戰國七雄。戰國是繼春秋後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天下諸侯從春秋時期的百餘家,到後來形成了以齊楚秦趙魏韓燕為首的七國集團共計二十餘家諸侯,其中激烈的兼併形勢可見一斑。

戰國七雄素以軍事力量強大而著名,擁有萬乘之國的名號,動輒就拿出十數萬、數十萬的軍隊,參與到中原霸權的爭奪中,戰國時期的全部戰爭,基本由其譜寫而成。在這七大強國之中,燕國算是一個異類,從春秋時期起,燕國就缺乏耀眼的戰績;而到了戰國時期,在數百年的歷史中,除了樂毅伐齊外,燕國在正面戰場的表現堪稱拙劣,愧對萬乘之國的稱號。

燕國巔峰時期的國土

周武王分封天下,燕齊魯三國位列諸侯之首

昔日周朝初立,周武王為了更好地管理天下,將國土劃分成若干塊,分封給周室的宗親和滅商功臣用以自治,並寄希望於統治諸侯階級來實現對全國的分層而治,這就是眾多諸侯國的來歷。從表面上看,諸侯國按爵位被劃分成公、侯、伯、子、男五個級別;然而實際上,爵位雖然和領土大小息息相關,但是卻並不足以決定諸侯國的重要性。

在這些諸侯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諸侯國,分別是燕國、齊國和魯國,可以稱得上是諸侯之首。尤其是燕國和魯國,更是周武王極其信賴的親兄弟周公和召公的封地,這兩國由於國君的關係享受到了巨大福利,影響力十分巨大。據《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記載: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其在成王時,召王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齊太公雕像

根據史料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雖然各諸侯國在名義上是按照一定的順位劃分,但是由於周王室的偏心,地位卻有著天差地別,一些諸侯國承擔了重要功能。比如虞國、虢國為周王室守衛門戶,不僅封地緊鄰周地,還分走了三分之一的士兵;還有姜太公的封地齊國直接和東夷勢力相抗,起到了制約商朝遺民的重要作用;而燕國和魯國,與齊國成掎角之勢,便於互相支援。這些國家的影響力遠非其他國家可以比肩。

齊太公雕像

很多人詬病燕地遠離中原核心地區,因此失去了地緣優勢,導致燕國未能在春秋時期稱霸。要知道中原地區當時是周朝的政治中心和商業中心,無論是政治意義還是財富積累程度都堪稱天下最重要的地區,而且此地還遠離了狄戎和蠻夷部落的危害。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存在著偏見,燕地遠離中原地區不假,然而其獨特的地緣優勢也十分明顯,這種優勢也導致燕國走上了一條有別於傳統中原強國的發展之路,為自身指明了未來數百年的戰略方向。

燕地周邊社會發達,和商朝遺民關係密切

時至今日,商族的起源地爭論頻繁,始終沒有一個最終答案,在眾多起源地的說法中,就包括了東北說。東北說的依據是由遼寧地區的紅山文化研究得來,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被懷疑和商族關係密切。

紅山文化考古現場

考古學者根據紅山文化中陶器和玉器與商朝陶器和玉器的相似程度,推斷二者歷史淵源深厚或者來往密切。據新華網刊發的文章《遼西或是我國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區域》中記載: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從上述資料不難看出,燕地東部地區很早便出現了人類文明,因此可以證明當地,存在著大量人類聚居部落,這些部落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和中原地區的文化發生了摩擦和碰撞。對於不同的文明來說,其接觸的結果不外乎以下幾種方式,分別是共存、融合和兼併,縱觀數千年的人類近代發展史,基本無外於是。

紅山玉豬龍

筆者認為,紅山文化下的原住民,堪稱和商朝共存的代表。我們知道,商朝時期正是我國歷史上的青銅器時期,由於遼西地區有大量銅礦資源,因此商朝在遼西地區建立了大量的銅礦開採和冶煉的工坊,這些工坊由於逐年不間斷地運作,需要大量人口來支持,因此形成了數座採銅中轉城市

商朝滅亡後,由於周朝的管轄範圍暫時無力觸碰到遼西地區,所以這些城市中的商朝遺民還處在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對周朝了解甚少,也沒有歸順周朝的打算,仍然像往常一樣生活。因此當召公的後人來到燕地後,輕易地便和這些原住民變得關係密切,並且憑藉諸侯強國的身份對其實行管理,為在當地展開統治奠定了基礎。

燕軍作戰失敗次數太多,嚴重影響了軍事強國的定位

燕國在當地扎住腳跟後,逐漸發現了當地的許多優勢,除了礦產眾多外,燕地佔據了我國四大平原中的二處,糧食產量極高,人口基數極大,這些都是成為軍事強國的基礎條件,可惜的是,在整個春秋時期,燕國的表現都難以令人滿意,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其被山戎部落欺負。據《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記載:

"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齊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使燕復修召公之法。"

齊桓公像

到了戰國時期,燕國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對外戰爭只有樂毅領導的聯合滅齊之戰,然而此站的勝利,還要得益於其他諸侯的鼎力相助。據《史記·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

"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敗我濟西。王解而卻。燕將樂毅遂入臨淄,盡取齊之寶藏器。湣王出亡,之衛。衛君闢宮舍之,稱臣而共具。湣王不遜,人侵之。湣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君弗內,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齊湣王。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滷器。"

筆者認為,燕國號稱萬乘之國,從幾次重要戰役來看,其能拿出的兵力數量也對得起這個稱號,不過燕國的對外戰績卻是慘不忍睹。整個春秋時期,燕國沒有亮眼的表現。在戰國時期,由於其偏安一隅,相對遠離戰火,國家財富、人口數量和軍事力量得到了平穩發展;又因為其相鄰的唯二強國齊國和趙國都將重心放在其他國家上,燕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位列七雄也無可厚非。

樂毅雕像

此時,天下正處在積累的爭霸戰爭中,燕國自認為實力雄厚,也想去中原主戰場一試深淺。這種想法固然沒錯,可惜的是歷代燕王室都比較昏庸(除了燕昭王),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堪稱災難,不僅在和趙國的河北之爭中屢戰屢敗,還差點讓齊國滅國,被對方統治了兩年時間,宗廟岌岌可危。

尤其是長平之戰後,面對著國內青壯年幾乎死絕的趙國,燕國盡起國內精銳,分兩路火速入趙,希望快速消滅趙國。誰知燕軍卻被廉頗和樂乘率領臨時拼湊的部隊,從兩個方向分別擊破,接下來又被數量遠遠少於自己的趙軍追到了燕境內,險些連國都薊城都失守,最後割地賠款來議和,堪稱當時的最大的笑話,從此之後,燕國基本連參與正面戰爭的勇氣也失去了,為之後走向衰敗埋下了伏筆。

燕國都薊城復原模型

結語

燕國的發展歷程,印證了一句名言,那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年周武王初封,由於召公被留在周地輔佐國政,於是其子帶領族人入燕,並且攻佔了薊城,實現了對燕地的初步統治。召公之子也成了首任國君燕王克,在那之後,燕王克帶領族人建設家園,開拓進取,進一步鞏固了對燕地的統治。

受到地緣因素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燕國發現了商朝在當地遺留的巨大財產,也就是遼西地區基礎雄厚、規模龐大的礦產開發城市和大量原住民,於是積極吸收和消化這一資源,這也導致了燕國從此走上了一條有別於傳統中原強國的發展之路,使其更偏向於商朝文化,社會性質也更加接近過去的奴隸制社會而非封建社會。

今日薊城的燕文化紀念柱

燕王克去世後,燕王室後繼無人,歷代國君由於燕地強大的基礎優勢可以輕鬆帶來財富,於是深深地沉迷在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之中,缺乏開拓進取之心,無開疆拓土和富國強軍之路,而燕地百姓由於生活環境尚可,也對現狀比較滿意,使得燕國的社會環境安定。然而到了天下戰爭到了白熱化之際,燕軍缺乏鍛鍊的事實瞬間暴露出來,即使樂毅的橫空出世也不能一俊遮百醜,由於燕國的對外戰爭結果慘澹,因此被人認為缺乏存在感、不符合戰國七雄之實也無可厚非了。

參考文獻

1《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

2《遼西或是我國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區域》 新華網

3《史記·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

文章內容來自「鈞儒說史」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最終全都被秦國打敗
    第三個:燕國燕國最早是周王朝的附屬國,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奭,史稱燕召公。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後,將燕地冊封給了弟弟姬奭。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此時燕國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文|飛魚說史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壽命最長的並不是漢朝,而是周朝。從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到呂不韋為秦相滅掉東周,中間近800年,而在我們印象中壽命最長的漢朝也僅僅只有400餘年的歷史。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周朝也分為西周和東周,至於東周和東漢為何還延續周和漢的國號,很簡單,這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開創者姓氏沒有改變,還是宗族王室的後代。
  •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不過,若以國家長短而論,燕國當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延續了八百年的正式諸侯國。有如此淵源之過,至戰國末期時卻不能領袖群倫,反而在戰場上頻頻失利,究竟為哪般呢?獨一無二的燕國。戰國七雄中,燕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從國家政權延續上看,齊、楚、燕都延續了八百年。
  • 戰國七雄GDP排名如何?秦國不是第一,趙國不是第二,燕國倒數
    樂毅伐齊前的齊國(不包括齊國滅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中最富的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中GDP排名第一的國家。GDP排名第二的諸侯國:秦國。秦國原本是周朝西部邊陲一個貧弱、偏僻的國家,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制定了獎勵耕戰的法令,秦國開始迅速崛起。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春秋五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打敗對方,既不奪財也不侵地
    春秋五霸存在於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周朝是由周武王姬發建立的,之後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階段,東周與西周分界線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的標誌性事件,遷都之前的周朝就是西周,遷都之後的周都是東周。
  • 春秋戰國與周朝的關係
    歷史上,我們把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為什麼會有兩個周朝呢?他們和春秋戰國的關係是什麼?有什麼歷史文物是在周朝興盛的呢?本文為大家一一解惑。話說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經過周公的有序治理,國家走向了正軌,百姓安居樂業。就這樣傳了許多年。
  • 春秋戰國存在最長的諸侯國有哪些?
    春秋戰國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周代分封的諸侯國很多,但經過春秋戰國的兼併潮,最終還留下來的大家首先想到的也就是戰國七雄這幾個留到最後的,那麼到底哪些諸侯國存在時間最長呢?戰國七雄之中,趙魏韓是三家分晉的時候才建立的,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
  • 戰國七雄分別存在了多少年?三國比秦活得久,燕國存在了822年
    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似乎也存在「優勝劣汰」,隨著歲月的衝刷,幾百諸侯最後只剩了秦、齊、楚、燕、趙、韓、魏這7個最強的國家,他們並稱戰國七雄。不過戰國時代也僅維持了200來年而已,後來西戎的強國——秦國一口氣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不過秦王朝也沒有混出個樣子:僅活了15年就被人滅了。那麼戰國時的7國分別存在了多少年呢?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宣告了周王朝存在近800年歷史表演將徹底落幕。800年的大周王朝西周的建立與滅亡。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各諸侯國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互相兼併地盤與人口,周王朝與諸侯國間也不斷產生矛盾,周王朝實力慢慢削弱,但是天下還是共同尊從周天子,只不過諸侯國之間不斷的戰爭,弱的被消滅,強的變得更強大,周王朝無力再幹預,於是這一段時間出現了五個霸主,歷史上的這一時期由於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編寫了《春秋》,這一段時間被稱為春秋,五個強大的諸侯國被稱為「春秋五霸」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周朝才是中國文明的一個巔峰時期並不是春秋戰國
    第一周朝產生了周易。是對周朝以前易經文明的所有體系的總結和集大成者。第二 周朝是周以前所有文化典籍的收集者,記錄者,保存者和傳承者。幾乎周以前所有的東西都在周朝得到了很好的記錄和保存。實際上在周朝並不是中國文明的最高峰。周朝的作用也只是收集保存記錄。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秦國在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時期成為春秋五霸,而在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時期憑藉商鞅變法而成為戰國七雄最強大的國家。當然了,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消滅了戰國七雄中的另外六國以及其他一些小國,從而建立了秦朝。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齊國是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后,分封給姜子牙而建立的諸侯國,是周王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它的封地以今日山東半島為中心,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迅速發展為東方大國,在齊桓公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國力強盛,兵精糧足,並四處維護周朝禮儀。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魏文侯在位時任用西門豹,李悝,樂羊等人進行改革,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獎勵耕戰,使其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韓國主要在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改革,加強君主的專制,使韓國國富民強。申不害死後,韓國遭受各國的侵略,韓國成為了當時七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 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個姬姓諸侯國?答案出乎意料!
    對於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部分都是姬姓諸侯國。不過,進入到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弱小的諸侯國相繼被消滅,這導致姬姓諸侯國的數量自然銳減。乃至於一些人認為,在戰國時期,只有燕國這一個姬姓諸侯國了。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除了燕國,到底還有哪些姬姓諸侯國?
  • 從田單復國到齊滅,歷時58年,為什麼齊國在戰國後期沒有存在感
    它是周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它的封建地主位於今天的山東半島。由於齊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齊國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齊桓公統治時期,齊國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國力強大,軍隊精銳,糧食充足,並處處保持著周朝的禮儀。戰國時期,田齊取代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大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從國力來看,齊國可以排在戰國七大強國的前三位。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