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形勢圖
提到我國歷史上的戰國史,許多人立刻會聯想到戰國七雄。戰國是繼春秋後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天下諸侯從春秋時期的百餘家,到後來形成了以齊楚秦趙魏韓燕為首的七國集團共計二十餘家諸侯,其中激烈的兼併形勢可見一斑。
戰國七雄素以軍事力量強大而著名,擁有萬乘之國的名號,動輒就拿出十數萬、數十萬的軍隊,參與到中原霸權的爭奪中,戰國時期的全部戰爭,基本由其譜寫而成。在這七大強國之中,燕國算是一個異類,從春秋時期起,燕國就缺乏耀眼的戰績;而到了戰國時期,在數百年的歷史中,除了樂毅伐齊外,燕國在正面戰場的表現堪稱拙劣,愧對萬乘之國的稱號。
燕國巔峰時期的國土
周武王分封天下,燕齊魯三國位列諸侯之首
昔日周朝初立,周武王為了更好地管理天下,將國土劃分成若干塊,分封給周室的宗親和滅商功臣用以自治,並寄希望於統治諸侯階級來實現對全國的分層而治,這就是眾多諸侯國的來歷。從表面上看,諸侯國按爵位被劃分成公、侯、伯、子、男五個級別;然而實際上,爵位雖然和領土大小息息相關,但是卻並不足以決定諸侯國的重要性。
在這些諸侯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諸侯國,分別是燕國、齊國和魯國,可以稱得上是諸侯之首。尤其是燕國和魯國,更是周武王極其信賴的親兄弟周公和召公的封地,這兩國由於國君的關係享受到了巨大福利,影響力十分巨大。據《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記載: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其在成王時,召王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齊太公雕像
根據史料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雖然各諸侯國在名義上是按照一定的順位劃分,但是由於周王室的偏心,地位卻有著天差地別,一些諸侯國承擔了重要功能。比如虞國、虢國為周王室守衛門戶,不僅封地緊鄰周地,還分走了三分之一的士兵;還有姜太公的封地齊國直接和東夷勢力相抗,起到了制約商朝遺民的重要作用;而燕國和魯國,與齊國成掎角之勢,便於互相支援。這些國家的影響力遠非其他國家可以比肩。
齊太公雕像
很多人詬病燕地遠離中原核心地區,因此失去了地緣優勢,導致燕國未能在春秋時期稱霸。要知道中原地區當時是周朝的政治中心和商業中心,無論是政治意義還是財富積累程度都堪稱天下最重要的地區,而且此地還遠離了狄戎和蠻夷部落的危害。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存在著偏見,燕地遠離中原地區不假,然而其獨特的地緣優勢也十分明顯,這種優勢也導致燕國走上了一條有別於傳統中原強國的發展之路,為自身指明了未來數百年的戰略方向。
燕地周邊社會發達,和商朝遺民關係密切
時至今日,商族的起源地爭論頻繁,始終沒有一個最終答案,在眾多起源地的說法中,就包括了東北說。東北說的依據是由遼寧地區的紅山文化研究得來,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被懷疑和商族關係密切。
紅山文化考古現場
考古學者根據紅山文化中陶器和玉器與商朝陶器和玉器的相似程度,推斷二者歷史淵源深厚或者來往密切。據新華網刊發的文章《遼西或是我國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區域》中記載: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從上述資料不難看出,燕地東部地區很早便出現了人類文明,因此可以證明當地,存在著大量人類聚居部落,這些部落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和中原地區的文化發生了摩擦和碰撞。對於不同的文明來說,其接觸的結果不外乎以下幾種方式,分別是共存、融合和兼併,縱觀數千年的人類近代發展史,基本無外於是。
紅山玉豬龍
筆者認為,紅山文化下的原住民,堪稱和商朝共存的代表。我們知道,商朝時期正是我國歷史上的青銅器時期,由於遼西地區有大量銅礦資源,因此商朝在遼西地區建立了大量的銅礦開採和冶煉的工坊,這些工坊由於逐年不間斷地運作,需要大量人口來支持,因此形成了數座採銅中轉城市。
商朝滅亡後,由於周朝的管轄範圍暫時無力觸碰到遼西地區,所以這些城市中的商朝遺民還處在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對周朝了解甚少,也沒有歸順周朝的打算,仍然像往常一樣生活。因此當召公的後人來到燕地後,輕易地便和這些原住民變得關係密切,並且憑藉諸侯強國的身份對其實行管理,為在當地展開統治奠定了基礎。
燕軍作戰失敗次數太多,嚴重影響了軍事強國的定位
燕國在當地扎住腳跟後,逐漸發現了當地的許多優勢,除了礦產眾多外,燕地佔據了我國四大平原中的二處,糧食產量極高,人口基數極大,這些都是成為軍事強國的基礎條件,可惜的是,在整個春秋時期,燕國的表現都難以令人滿意,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其被山戎部落欺負。據《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記載:
"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齊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使燕復修召公之法。"
齊桓公像
到了戰國時期,燕國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對外戰爭只有樂毅領導的聯合滅齊之戰,然而此站的勝利,還要得益於其他諸侯的鼎力相助。據《史記·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
"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敗我濟西。王解而卻。燕將樂毅遂入臨淄,盡取齊之寶藏器。湣王出亡,之衛。衛君闢宮舍之,稱臣而共具。湣王不遜,人侵之。湣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君弗內,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齊湣王。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滷器。"
筆者認為,燕國號稱萬乘之國,從幾次重要戰役來看,其能拿出的兵力數量也對得起這個稱號,不過燕國的對外戰績卻是慘不忍睹。整個春秋時期,燕國沒有亮眼的表現。在戰國時期,由於其偏安一隅,相對遠離戰火,國家財富、人口數量和軍事力量得到了平穩發展;又因為其相鄰的唯二強國齊國和趙國都將重心放在其他國家上,燕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位列七雄也無可厚非。
樂毅雕像
此時,天下正處在積累的爭霸戰爭中,燕國自認為實力雄厚,也想去中原主戰場一試深淺。這種想法固然沒錯,可惜的是歷代燕王室都比較昏庸(除了燕昭王),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堪稱災難,不僅在和趙國的河北之爭中屢戰屢敗,還差點讓齊國滅國,被對方統治了兩年時間,宗廟岌岌可危。
尤其是長平之戰後,面對著國內青壯年幾乎死絕的趙國,燕國盡起國內精銳,分兩路火速入趙,希望快速消滅趙國。誰知燕軍卻被廉頗和樂乘率領臨時拼湊的部隊,從兩個方向分別擊破,接下來又被數量遠遠少於自己的趙軍追到了燕境內,險些連國都薊城都失守,最後割地賠款來議和,堪稱當時的最大的笑話,從此之後,燕國基本連參與正面戰爭的勇氣也失去了,為之後走向衰敗埋下了伏筆。
燕國都薊城復原模型
結語
燕國的發展歷程,印證了一句名言,那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年周武王初封,由於召公被留在周地輔佐國政,於是其子帶領族人入燕,並且攻佔了薊城,實現了對燕地的初步統治。召公之子也成了首任國君燕王克,在那之後,燕王克帶領族人建設家園,開拓進取,進一步鞏固了對燕地的統治。
受到地緣因素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燕國發現了商朝在當地遺留的巨大財產,也就是遼西地區基礎雄厚、規模龐大的礦產開發城市和大量原住民,於是積極吸收和消化這一資源,這也導致了燕國從此走上了一條有別於傳統中原強國的發展之路,使其更偏向於商朝文化,社會性質也更加接近過去的奴隸制社會而非封建社會。
今日薊城的燕文化紀念柱
燕王克去世後,燕王室後繼無人,歷代國君由於燕地強大的基礎優勢可以輕鬆帶來財富,於是深深地沉迷在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之中,缺乏開拓進取之心,無開疆拓土和富國強軍之路,而燕地百姓由於生活環境尚可,也對現狀比較滿意,使得燕國的社會環境安定。然而到了天下戰爭到了白熱化之際,燕軍缺乏鍛鍊的事實瞬間暴露出來,即使樂毅的橫空出世也不能一俊遮百醜,由於燕國的對外戰爭結果慘澹,因此被人認為缺乏存在感、不符合戰國七雄之實也無可厚非了。
參考文獻
1《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
2《遼西或是我國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區域》 新華網
3《史記·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
文章內容來自「鈞儒說史」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