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輕小說改編動畫越發成為二次元世界的新風潮,似乎只要一個「讀起來莫名其妙的話」只要加上書名號就能銷量破百萬,撈錢之快堪比深諳圈錢之道的手遊。
於是,我想,假如《天氣之子》是一部輕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其觀感會比一部「原創電影」好很多——因為輕小說總體還是偏「疾文化」作品,注重【形】而不注重【核】;而電影屬於「快文化」中更強調【核】與【形】兼具的藝術品,縱使是漫威電影這樣標準的爆米花電影,深挖起來還是能看到歐美文化中試圖表達的【信】、【望】、【愛】。
脫胎於《聖經》中的FAITH(信)、HOPE(望)、LOVE(愛),可以視為一種精神內核,雖然伴隨著歐美社會中各種「奇怪思潮」的興起,傳統意義上的【信】、【望】、【愛】早已被別有用心者折騰到支離破碎,但我們完全可以重塑一種新時代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聊聊一部電影作品應該如何以【信】、【達】、【雅】來宣揚【信】、【望】、【愛】。
《天氣之子》是新海誠續《你的名字。》後推出的屬於「同一世界」的新作,考慮到現在的導演都喜歡弄三部曲,沒準兒新海誠的下一部作品會遞延《天氣之子》之後的故事。
如果硬要做個比較,《天氣之子》的觀感肯定是弱於《你的名字。》,正如標題——關於愛上「天啟之女」後,全世界都在為我落淚這件事——就足以概括整個劇情,落魄少男愛上孤獨巫女,而為了讓愛情圓滿,少男必須要在「拯救女友」和「拯救世界」中進行抉擇。
說來有點奇怪,【天野陽菜】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積極正面的,主要還是她的技能點——止雨、問晴。依照傳統文化的說法,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是一體,若是災年,意味著朝廷內部出了大問題。「天啟」之詞,謂之「上天的啟示」,而《聖經》中的【Apocalypse】,也可被翻譯成「天啟」(可以參考天啟四騎士的概念),也就是亂世、大動亂、大災變。
如果細細品味,中西兩個維度的【天啟】,實則是一體的,即「上天通過各種非正常事件來向世界傳達啟示」,【天野陽菜】的角色定位,就像是那個迷人的【潘多拉】(Pandora),她本身並不是邪神,但卻在陰差陽錯中打開了那個【註定要被打開的盒子】,將災禍布滿人間。
那麼,誘使【天野陽菜】成為「天啟之女」的人是誰呢?是【森島帆高】。【天野陽菜】曾對落魄的【森島帆高】有一飯之恩,然而,在見識到了這個普通少女是真正的「晴天巫女」後,男主角十分「聰明」的想到要利用這個「天賦」去賺錢。
看過不良青年題材電影的人都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玩過《爐石傳說》的都知道強制進行水晶過載卻不能一擊必殺的薩滿是會玩完的,套用茨威格的說法,那就是「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作為平民版的【安託瓦內特】,【天野陽菜】最終(被動)獻祭了自己。
如果說《天氣之子》能在這個脈絡下演繹一出愛情悲劇,與《你的名字。》形成一喜一悲,一部豔麗一部陰沉的「正反面」,或許能成就另一部【經典】。
然而,或許是新海誠在《你的名字。》之前的作品都給人一種「那人只在燈火闌珊處,卻憾了回頭」的失望感,更通俗的說法是「我就在外面蹭蹭」的壓抑感久了,觀眾會懷疑主創「不懷好意」,於是,為了迎合觀眾對美好的嚮往,新海誠十分扭曲地讓男女主角有了一個「犧牲大我、成就小我」的結局。
以至於看到最後,我總是會想到十多年前「非主流文化」瀰漫時,中二的自己曾用過的QQ籤名「你知道,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也會給你擁抱」。
其實,新海誠完全可以做成一齣悲劇,再出個第三部作品把《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串起來,只要劇情設計足夠巧妙,配合畫面和音樂,不僅能賺眼淚、口碑,還能賺票房和期待。
只是,我推測【新海誠】應該沒這種考慮,一方面是本人就是那種心存善念者,有對真誠、閃亮、愛情的【信】,有對事業和作品的【愛】,有對喚起人們對生活充滿積極態度的【望】;另一方面,就是悲劇的演繹,如果未能「劍走偏鋒」,就必然會傷了自己,利刃出鞘,要麼重傷要麼奪命。
這又不免想到了另一個故事,20年前,橫空出世的《最終幻想Ⅹ》(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X;FINAL FANTASY X;簡稱:FFX;FF10)創造了一個【神跡】,口碑爆棚,獲獎無數,唯一的「缺憾」就在於是個悲劇——「工具人」【提達】完成宿命後,就與戀人【尤娜】永世相隔。
這種「不完美」使得《最終幻想Ⅹ》在發售後遭到全球大量粉絲的「指責」,迫於輿情也是出於盈利因素考慮,製作方打破了系列作品不出續集的傳統,推出了《最終幻想X-2》。
對比《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這兩部作品,似乎新海誠更擅於畫面布局,以及通過畫面來「捕捉」人物情緒,但並不擅長「講一個好故事」嗎,如果說《你的名字。》是「講了一個好故事」,那麼,《天氣之子》只能是「勉強講好了一個故事」。
細觀《天氣之子》,很多情節的出現有點「霸王硬上弓」的粗糙感,比如由撿到的槍引出的反派、永遠智商不在線的警察、偶爾正義偶爾黑化最後突然「良心發現」的大叔(須賀圭介)。這些設計難免讓觀眾覺得除了男女主角,其他人都是拿著劇本演戲的工具人——雖然客觀說【的確是】。
當這些情節不能【有效】襯託男女主角的情感升級,在不允許出現「一夜夫妻百夜恩」的親密戲的基礎上,所有的凌亂就只能讓整個劇情變得「撲朔迷離」,既然「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的「三本源」都不能在戲中自我解答,男主角去救女主角,表面上就顯得極為「單純幼稚」——我愛她,所以要去救她,這個世界怎麼樣關我毛事兒?
然而,在《你的名字。》,幾乎每個出現的人物的行為舉止,都是可溯源、在劇情世界中是【合理】的,各種零散的碎片在劇情遞延過程中是能拼合成一幅圖景,這也讓男女主角最後的相遇顯得更為「致命催淚」——「像中了子彈一樣」。
與翻譯相似,我們設計故事的【信、達、雅】也無非是——【信】,劇情體系要自成邏輯,也許有架空情節,但不能過於飄忽,要有可信點;【達】,每個人物、語言、動作、場景、音樂的出現要達成一定意義,寧少勿多;【雅】,情節(情感)設計要雅致、恰到好處、點到即止。
基於前文,如果說《你的名字。》是【信、達、雅】的集大成之作,《天氣之子》反倒是夾生飯,拋開畫面和音樂,新作則有一種明顯的「退步」。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說《你的名字。》是【寫意】的,《天氣之子》則是【寫實】的。
【森島帆高】與【天野陽菜】決定攜手利用「天賦」去賺錢,只是因為「缺錢」,在這個架空世界觀裡,在美輪美奐的背景下,這個實在挑不出毛病的理由頗具現實意義的嘲諷,因為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就像兩隻柔弱的刺蝟一樣在冬天的寒夜裡彼此依偎,尋求溫暖,因為兩個人的世界太小,容不下其他,所以在面對【世界】和【戀人】的抉擇下,【戀人】顯然比【世界】更重要——嚴格上說,【天野陽菜】,就是【森島帆高】的全世界。
《你的名字。》中的男女主角至少在家庭生活上還算幸福,而《天氣之子》中男女主角的日常生活則充滿了「不幸」,處於社會底層的角色會想到多大的格局呢?於是,這種十分【寫實】的設定,如果能像《昨日之歌》一樣讓痴男怨女的故事必須用各種胃藥來填,劇情本身的推進就會更從容一些。
也許連綿不絕的大雨,是大自然對人類肆無忌憚的破壞環境的一種「天譴」,倘若這樣就強調主創團隊這是「影射」現實中的環境破壞,就很勉強。同樣都涉及異能力,吉卜力工作室的《百變狸貓》所強調的「人與自然」,才更顯得自然。
於是,我想,另一層面的【真實】,是【混亂】與【冷漠】,清澈的晴天是罕見的,溼漉漉的雨天是常見的,【混亂】與【冷漠】成為我們越發習慣的「背景」與【面具】,它無所謂對錯——就像【森島帆高】的抉擇一樣。
說回來,如果不是新海誠作品中獨有的細膩畫風,配合依舊動聽感人的配樂配曲,《天氣之子》真的是個「挺乏味」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感動,只有紛繁的衝動,雖然從社會底層角度去描寫愛情,但缺少第一手社會經驗的主創團隊,恐怕對於【更真實】的社會底層以及他們的感情知之甚少——如果連生存都顯得艱難,又有多少心思去揣摩愛情呢?
我們向上看的東西,都是接觸不到的美好,只能等各種藝術作品虛構;我們向下看的東西,都是不忍接觸到的陰暗,聽說的都是經過濾鏡渲染的,親眼目睹的,卻未必全都說得出寫的下。
那些在二次元的世界裡努力尋找真實的,其實並不傻,大抵都是有故事的孤單守望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