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埃及旅行,都會聽到這句話:沒到過盧克索,等於沒有到過埃及。我在這裡要對大家說,這句話是真的。盧克索值得一看的精彩的東西太多了。如果你有時間,在這裡住上一周,慢慢地欣賞,那最理想不過。
盧克索在埃及的中部,它的古名是底比斯,曾經是古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公元前2040年至前1085年)的都城。城裡城外,古埃及人修建了多少神廟、宮殿和陵墓,真是無法數清。當這個世界的人們尚在蠻荒歲月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時,古埃及人卻已在這裡享受繁華。四千年過去了,當年盛景早已不在,但殘留給我們的廢墟依然是那樣的壯麗輝煌。每一個現代人,站在盧克索的面前,都會倍感震驚。
唉,一想起盧克索,就容易激動,還有說不出的遺憾。因為我們在盧克索這樣重要的地方只安排了一天的時間,整個古城還沒看清楚,就走人了。這是我此行最最不甘心的事。不過細想想,能去就是運氣。所以,我還是按照原定的旅行路線,一處一處道來吧。
我們首先去的地方是尼羅河西岸的帝王谷。
底比斯時代的法老們已不再像他們的先輩那樣建造宏大壯觀的金字塔了。他們把建在地面上的陵墓轉到地下,實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盜墓賊太厲害了,地面上幾乎所有的金字塔都被盜墓賊光顧過,包括最偉大的胡夫塔,墓內所有陪葬的金銀珠寶被洗劫一空。法老們都是指望著轉世的,如果自己轉世的場地遭到破壞,又怎麼能指望轉世得以順利?
當然,思想觀念的變化也是重要原因。因為金字塔再高,也高不過自然界的山峰,既然自然界已為眾法老堆砌了現成的金字塔(山峰),既然這些峰頂距離太陽更近,又何不以它為陵?——這個思路倒是蠻不錯的。
主意一定,法老們便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地方。它必須隱蔽,必須有好的優質的地下條件,大概還存有風水好不好這一類的問題。總之,找來找去就找到了距尼羅河只有七公裡,卻寸草不生,荒涼得不像在地球上的這個山谷。
這個山谷肅殺荒蕪得幾近殘酷。巖石嶙峋,山形猙獰。不長一樹,不生一草,也沒有一點水源。如果不是因有陵墓而闢為旅遊點,這地方實在容易讓人膽戰心驚。也就是在這個小小的山谷中,前前後後共有64座法老的陵墓。
一般說來,法老一登基,他的陵墓就開始在祭師的主持下動工修建。活得長的法老,陵墓裝修得比較精緻,墓中的文字和圖案也都是雕刻上去的。活得短的法老,沒有給工匠足夠的時間完成雕刻,那麼就只有手繪了。所以,墓內的圖飾是刻上去的還是畫上去的,望一眼便可知這法老的命長還是命短。
考古學家將所有的陵墓都以「KV」編號來命名。每一座陵墓的構造都大同小異,先是一道長長的甬道,甬道兩邊的牆上全是壁畫,然後有聖器室、祭品室(有點像地下神廟),再後是聖殿、石棺室以及神堂。有的還有陷阱,以誘使盜墓賊走錯路。儘管法老們小心翼翼,但盜墓賊依然魔高一丈。
帝王谷中的陵墓幾乎全都被盜墓賊盜盡。唯有最不起眼的圖坦卡蒙墓因其墓上面有一座工棚(為修拉美西斯六世國王的陵墓而蓋的工棚),一直未被發現,從而得以倖免,成為帝王谷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破壞的墓。當它在1922年被發現並開掘後,裡面的豪華而燦爛的陪葬驚動了整個世界,圖坦卡蒙墓也成為帝王谷名氣最大的陵墓,從它裡面挖出的文物全部都放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帝王谷大部分陵墓不開放。即使開放的那些,也不準在裡面拍照,不免讓人掃興。在這裡也就只能讓大家看看山,感受一下帝王谷殘酷的荒涼以及森嚴的氣氛。
去過帝王谷,看過那些被毀壞被洗劫的陵墓,你就會明白,比建築師和工匠更厲害的人是盜墓賊。他們在那樣簡陋的條件下,居然能闖入路徑和機關複雜得一塌糊塗的陵墓,且將沉重無比的石棺(那棺蓋即使一個排的人也不一定抬得動)打開,偷盡內裡財富。他們的智慧和力量都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