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致見證了中國家具在歐洲市場的V型反轉。
他參與創建的公司生產易於拆卸的床、櫥櫃等家具用品,通過亞馬遜等電商平臺銷往歐洲和美國等市場。在疫情的初期,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家具製造受困於工廠停產和物流斷裂;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家具工廠復工後,歐洲的出口業務快速復甦。截至目前,韋致所在公司歐洲銷量同比增長了六成以上,那些體量更小的家具出口企業則「翻了三到五倍」。
紡織服裝企業的歐洲出口經歷了類似的反轉,顯示出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強大的修復能力和韌性。這得益於國內成熟完整的產業鏈和貿易生態,以及中歐的經濟互補性。同樣重要的是,疫情肆虐的當下,歐洲零售業的線上滲透率大幅提升,跨境電商成為連接中國供給和歐洲需求的強力紐帶。
重結貿易鏈
貨櫃貨輪從廣東出發,經過馬六甲海峽,然後西行印度洋進入亞丁灣,入紅海過蘇伊士運河、到達地中海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它飄洋過海,歷時近四十天行程萬裡,才能抵達目的地德國。
這是沿海的家具出口企業熟悉的跨境物流線路。疫情期間,這條貿易鏈條一度面臨斷裂。
「年初到四月份這個階段我們是很難受的。這期間工廠沒法復工,歐洲市場大量斷貨,」韋致回憶說。他所在公司的設計和生產基地主要是分布在沿海的江蘇、浙江和廣東等省份。國內疫情嚴重的時候,工廠完全停擺,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集體轉向線上辦公。
經過這個艱難的階段,隨著國內的疫情得到控制、工廠陸續復工復產。韋致等來了歐洲市場銷售的報復性反彈:「這時候國外疫情起來了,而線上需求大增「。
他所在的家具公司在歐洲完全藉助亞馬遜等電商平臺,而沒有使用線下渠道。激增的線上需求推升了家具產品的售價,這令企業收入規模和利潤大幅提升,這家公司僅上半年在歐洲市場就銷售了近20億元的家具產品。
疫情期間,外出受限的歐洲消費者開始將旅行開支轉用於家庭消費。歐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韋致所在公司的情況並非孤例。
「我們可以看到出口歐洲最多的消費品類之一就是家具和家居,還有電子和數碼和鞋靴服飾等「, 亞馬遜中國副總裁、亞馬遜全球開店中國賣家管理負責人宋春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都是中國製造業的強項「。
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國內家具出口金額為386.6億元,同比增長了28%,環比9月增長了4.8%;1~10月家具的出口金額累計達到3099.3億元,同比增長5.8%。
家具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據韋致介紹,儘管廣東和江浙等地的家具工廠已經添置越來越多的機械,但這個行業依然高度依賴充足而技術熟練的勞動力。這也是為什麼沿海地區的工廠時不時遭遇用工荒。
同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紡織服裝行業,經歷了家具行業類似的出口反彈。
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今年的10月,國內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額131億美元,同比上漲3.7%;前十個月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金額同比下降8.6%。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的10月出口金額116.6億美元,同比上升14.8%;前10個月累計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金額同比上升超過30%。
「歐盟國家的疫情是比較嚴重的,基本上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復工復產,這個時候就會擴大進口。基本上還多是消費品的進口,對資本品中間品的需求不會很大,因為企業還處於半停工狀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餘淼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下半年對歐美消費品出口急劇上升是因為「放眼全球,今年只有中國可以(大量)提供」。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已經不限於物美價廉。宋春蕾認為,成熟的產業鏈和貿易生態同樣重要。
「供應鏈不只是生產,它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集群。一般的流程是需要研發,需要小批量的生產環節,再有試銷,會有快速的改進,之後才是大批量的上市。這是一個柔性供應鏈的特點,它需要的是敏捷性和迭代性。」宋春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中還伴隨著降低成本這樣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和任務。總體上,中國地域的多元化,能夠幫助形成非常成熟的貿易產業集群,形成非常完善的上下遊的產業鏈。」
這種完整的產業集群,以及由此帶來的敏捷的產業鏈調整能力,其他國家和地區很少具備。因此,韋致的主要競爭者從來不是傳統歐洲經濟強國,比如德國、法國、英國等地的企業,甚至不是來自東歐的波蘭等製造業有競爭力的國家。
「東歐的板式家具還是有一定的優勢,他們的工業化程度更高,但我們感覺他們沒有明顯的競爭力。」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越南常被認為可部分的替代中國企業。但在家具製造這個領域,韋致說「基本沒有來自東南亞的對手,家具類跨境電商大部分來自中國」。如果說中國的家具製造企業有來自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競爭者,那麼這個競爭者背後往往有中國企業的影子。
電商紐帶
韋致將德國稱為公司業務「起家的地方」。
德國位置上處於歐洲中心,經濟上是歐洲國家的領頭羊,8000萬左右的人口意味著自身也是歐洲最大消費市場之一。他所在家具公司往往將中國運來貨物存放於亞馬遜的德國倉庫。收到線上訂單後,亞馬遜在歐洲進行跨國家的調撥、運送到其他的亞馬遜運營中心,並完成最後的配送。
中國的家具和紡織品的歐洲出口快速恢復,也得益於跨境電商這一強有力的紐帶。2020年的前七個月,中國和歐盟的進出口總額達到了3287億歐元,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新冠病毒疫情過境歐洲,當地零售業結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實體門店遭受重創,零售總額出現整體下滑,而同期的線上銷售激增。歐洲的電商滲透率今年已經突破了10%,達到11.6%。今年的前七個月,跨境電商已經佔歐洲線上銷售的24%。
當中國的賣家尋求電商平臺、歐洲的消費者轉向線上消費的時候,他們的首選是美國的亞馬遜。據宋春蕾介紹,自2010年開始在歐洲進行基礎建設、人才領域的投入,亞馬遜十年間累計投資了550億歐元,現在它在歐洲有超過了50個的運營中心。在歐洲的主要經濟體,比如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五個國家,亞馬遜在當地都是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電商網站。
儘管歐洲地區人口數量遠超美國,且大部分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中國的出口企業沒有辦法將之視為類似美國或中國的超級單一市場。即便歐盟統一了貨幣和關稅,但各個國家所徵收的增值稅環節還不一致。出口商需要自行向不同國家申報,既需要支付成本,手續又繁瑣。韋致評價在歐洲做電商「比美國麻煩」。
歐洲地區在網際網路時代落後於美國,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則落後中國。全球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中,谷歌、臉書和亞馬遜屬於美國,而阿里巴巴、騰訊等則誕生于于中國,歐洲沒有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可與上述幾家等量齊觀。整個歐洲地區目前也沒有發展出能夠滿足近30個國家網絡覆蓋和物流倉儲需求的本土電商企業。
「歐洲雖然是一個聯盟,但每個國家文化不一樣,有自己消費者認可的垂直網站。德國Otto,法國有Cdiscount。「韋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所在公司的雖然和這些垂直平臺有合作,不過」它們流量肯定沒有亞馬遜流量大,我們最主要的平臺還是亞馬遜。」
歐洲的實體企業,即便是部分知名的全球化公司,也會遇到線上運營經驗不足的問題。瑞典的家具品牌宜家早已經實現了全球化,而它還沒在逐漸適應線上業務模式。宜家今年開始在中國與阿里推進電商業務,供應鏈條和物流體系理順還有待時日。在歐洲市場,韋致觀察到宜家「線上做的很少,節奏比較慢」。
疫情期間,亞馬遜在歐洲的版圖還在擴大。今年的3月份亞馬遜上線了荷蘭站,10月份上線了瑞典站。韋致的企業有希望通過新的站點觸達更廣闊的歐洲市場。瑞典是宜家的總部所在地,在這裡,中國的家具製造企業將有機會與它線上爭鋒。
據餘淼傑教授觀察,疫情期間中歐之間的合作在加強,歐盟對於中國產品的依賴在加深。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通過進口博覽會等形式擴大對歐盟產品的進口。
「電商這種新的貿易形態應該得以發揮」,餘淼傑教授認為,「未來它會是促進中歐貿易發展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