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經歷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圖騰姓氏,到現在的百家姓,許多姓氏都經歷了不盡相同的變化,但中國的姓氏幾千年來代代相傳,每個姓氏都有其確切的出處,都有清晰的變化脈絡,根據一條條脈絡,我們可以尋根溯源,找到自己的遠祖,找到本姓的發祥地,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中國的姓氏源遠流長,很是複雜,內容豐富,從中國姓氏發展變化的歷程中,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七種姓氏的來源:
一、以氏族圖騰為姓
原始社會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物體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能夠保護自己,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圖騰是氏族的象徵,它具有區分群體、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係的作用,因而成為了本氏族的徽號和標誌,直至後來演化成氏族全體成員的姓氏。
原始人將圖騰視為自己的祖先,也被視作氏族始祖的名號,以始祖名號為姓氏是古人廣為遵循的方法。現在的馬、牛、羊、熊、鹿、龍、鳳、山、水、花、葉等姓,都與古代的圖騰信仰有關。
二、以封地住地為姓
①以封國為姓 這一類姓氏起源很早,夏朝實行分封制,因而以封賞國為姓氏的現象也隨之產生,並流傳至今。
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鮮封於管國,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於晉國,即以國為氏,管叔鮮和唐叔虞分別成了管、晉二姓的開氏始祖。
魯姓是周公(姓姬名旦)之子伯禽的後人。周成王封伯禽在魯地,所以後人便以魯為姓氏。戰國時的縱橫家魯仲連,三國時的吳國名臣魯肅都是伯禽的後人。
曹姓是周武王兄弟叔鐸的後人,蘇鐸被分封於曹國(今山東省定陶縣附近),其後人以曹為姓氏。
以國為姓的還有衛、韓、祝、呂、杞、雷、薛、楊、魏、秦、楚、宋、鄭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等,都成為了今天的姓。
②以封邑為姓 邑,又叫採邑,是一國君主分封給貴族的田地。這些貴族的後裔有的便以邑名為姓。以這種方式取得的姓在漢族姓裡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例如,周代統治者雖然姓姬,但周文王之子季載受封的採邑叫冉(湖北荊口),所以季載的後人便以冉為姓氏。 周昭王之子的採邑在翁(廣東翁源)這個地方,其後人就以翁為姓。 梁文王之子在卜梁(山西河曲)這塊採邑生活,後代便以卜梁為姓。 楚武王之子食採邑於屈地(湖北子秭),因此就以屈為姓氏,詩人屈原就是其後裔。
晉國有一個地方叫羊舌(山西臨汾),晉國公靖侯的後代得封地於羊舌,因此羊舌就成了他們的姓。 又如古代秦國有公族大夫封於逯(lù)邑(今屬陝西省境內),其後人就以封邑取姓為逯。
③以居住方位為姓 以居住地方位為姓,是古人姓氏的來源之一。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生居住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的公族大夫們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住在西門的,便以西門為姓。齊國太子住在東宮,他的子孫就以東宮為姓;魯國的仲閔居住在南宮,他的後人就以南宮為姓;魯莊公的兒子遂居住於東門,他的後人就以東門為姓。其他的如東方、左、南等,也都是將居住的方位為姓的。
三、以官職、爵位為姓
①以官職為姓 先秦時代,很多官職都是世襲的,即使後來失去了官職,他們的後代也以這些官職的名稱來稱呼這個家族,用來表示他們的社會地位。
西周設置五種官職,司徒掌教化、司馬掌軍事、司空掌工程、司士掌爵祿、司寇掌刑獄。每一種官職都由家族世代相傳,這五種官員的後代就以其官名為姓。
史姓,先秦各國都有史官,史官是世襲的,這些史官的後人就以史為姓。尉姓,「尉」原為古代掌管刑罰、監獄的司法官,尉姓的一支源於尉官。籍姓,「籍」掌管保存國家典籍、文獻的官員,其後代以籍為姓。據《通志·氏族略》統計,源於官職的姓氏約有100個,行、上官、山、充、錢、僕、樂、雲、席、宰、師等姓,也是源於官職的姓氏。
②以爵位為姓 爵位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周朝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由於爵位是世襲的,這種世代相傳的爵位後來就成為姓氏。
中國姓氏源出爵名的主要是公、侯兩姓。我國歷史上3000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以祖先的爵位為姓,這就是侯姓的來源。侯姓與含有侯字的複姓,都與爵位有關。
《左傳》、《史記》等書中有許多以「公」字開頭的複姓,如公子、公孫、公父、公孟、公仲、公叔、公西、公夏、公明、公玉、公乘、公若、公山、公冉、公石、公幹等。「公」是先人的爵位名。這些複姓一般都簡化為公姓,公姓許多是出自姬姓,公姓的先人是春秋時的魯定公。
綜上,中國姓氏的來源多種多樣,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歷史的演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