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詞
常常被用來形容在某件事上
有過卓越貢獻或者在同齡階段
遠遠超過其他人的傑出人才
這樣的人在歷史長河中比比皆是
可是
還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是天才中的天才
他們所從事的研究足以改變世界
他們給後世的影響百年不朽
這樣的人像星辰一樣
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不斷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而我們本期要講的愛因斯坦
無疑就是其中一顆最耀眼的星星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猶太裔物理學家
他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
他一生都致力於物理研究
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
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1999被美國《時代周刊》
評選為世紀偉人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
就曾這樣評價愛因斯坦
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中
兩個半都是愛因斯坦的
作為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愛因斯坦也確實配得上如此高的評價
楊先生所說的
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
指的是狹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而當今物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幾乎都是以此發展而來的
這足以證明
在過去100年裡
愛因斯坦對物理學領域
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
毫不誇張的說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
整個物理學或許都將黯然失色
那究竟是怎樣的經歷
才能鑄就如此曠世天才
今天
我們就走近愛因斯坦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愛因斯坦出生於1879年
德國的一個小城醫院裡
便引起來旁人的注意
因為他的腦袋實在是太大了
他的後腦勺處不僅突出而且奇形怪狀
父母一度擔心他會成為一個畸形兒
1884年
5歲那年
生病在家的愛因斯坦收到了
父親贈送的一個指南針
愛因斯坦為無論怎樣轉動轉盤
指針方向卻始終不變而感到好奇
這也是愛因斯坦對科學認知的啟蒙階段
此後
愛因斯坦表現出了對科學的極大熱愛
自學完成了高等數學
微積分等課程
並與1896年成功考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
4年後
也就是1900年
剛滿20歲的愛因斯坦順利從大學畢業
剛畢業的愛因斯坦和同班同學一樣
壯志滿滿
想要留校擔任物理學教授助理
不過可惜由於自己不善於交際
大學時又經常逃課
導致老師們都很不喜歡他
寧願去工程系僱了兩個學生也沒有找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留校的願望就這樣被打破了
剛畢業就失業
這是愛因斯坦絕對想像不到的
為了生活
他不得已只能到處投簡歷求職
找一些家教的零工兼職
以此來養活自己
他爸也厚著臉皮給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
奧斯特瓦爾德寫信推薦自己兒子
結局當然是杳無音信
那年秋天
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
他就找了8份家教
靠給人補習功課維持生活
直至1902年6月16日
畢業後第二年
愛因斯坦在專利局的工作才得以審批下來
我已經長大成人
可是仍然無所作為
點忙也幫不上
這真使人肝腸寸斷
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負擔
確實
如果當初根本沒有生我
情況可能會好一些吧
唯一使我堅持下來的
唯一使我免於絕望的
就是我自始至終一直在
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竭盡全力
從沒有荒廢任何時間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除了讀書之樂外
我從不允許自己把一分一秒
浪費在娛樂消遣上
這是愛因斯坦在最落魄的時候
寫給妹妹瑪雅的信
他最無助的時候一度想放棄科學志向
女行去賣保險
第一次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
我簡直不敢相信
如此知名的天才
竟然也有如此落魄的一面
這和我們現在很多985
211大學多年寒窗苦讀
但畢業就失業的學生有什麼區別
不過
唯一不同的是
在低谷時期
愛因斯坦並沒有退縮
更沒有放棄
他反而更加的努力
經常利用業餘的時間來思考物理問題
到了專利局一天花兩三小時全部處理完工作後
便將全部時間用來思考自己沉迷的物理問題
終於
三年後
厚積薄發
愛因斯坦的積累終於迎來了爆發
在1905年3月
發表量子論
提出光量子假說
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
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
取得博士學位
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
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這一年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可以說
不論誰都有最低谷的時候
也有背到頭頂的時候
更有對茫茫前途不知何處的時候
但厲害的是
他不僅一步一步堅定走過來
更能夠反彈的這麼高
這麼遠
除此之外
他還研究毛細現象
闡明布朗運動
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光電效應
輻射過程
固體比熱
發展了量子統計等
這些研究足以使他數次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
愛因斯坦一生卻只有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或許
在這樣的科學巨匠面前
諾貝爾獎也變得微不足道了
又或者說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遠遠超前於那個時代的所有科學家
除了他
沒有人如此的接近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研究幾乎劃開了一個時代
廣義相對論更是給出了全新的時空觀
也正因為他的理論太過深奧
完全顛覆了學術界以往的認知
就是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下
也有很多仍舊無法驗證的觀點
所以才使得他與諾貝爾獎一次次失之交臂
例如愛因斯坦在1916年預言了引力波
直到100年以後的今天
科學家才用雷射發現了引力波
從此證實了引力波的真實存在
這是多麼具有前瞻性的想法啊
與其說愛因斯坦在他那個時代
預測出了100年後的科學
還不如說這100年來的科學發展
直在按照他的理論進行著
其實
我們有理由相信
大多數科學家得諾貝爾獎是他們自身的榮耀
而愛因斯坦得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的榮耀
不過可惜的是
再偉大的天才
終究也要回歸自然的懷抱
在建立了相對論理論後
愛因斯坦就試圖將相對論
進一步提升為統一場論
也就是將物理學中的強力
弱力
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四種自然力量統一起來
尋求用一種單一的數學語言描述這四種力
使物理學研究由多變少
由少歸
變得更加簡單明晰
這一理論如果成功
對於宇宙的起源到物質結構
和相互之間的影響都將是一次徹底的顛覆
從1925到1955年
這三十年間他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
都投入到了統一場理論的研究
但由於這一研究太過艱難
完全超出了當時科學界的理解能力
他逐漸脫離了物理界主流
變得孤立無援
通往科學巔峰的路
註定是一條荊棘叢生的路
曲高和寡
前路未卜
可他依舊無所畏懼
向著自己的理想艱難而又無比堅定地前行
直到去世前的一天
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還躺在病床上做著最後的演算
也許是科學的道路太過艱難
愛的事業無人理解
明明知道自己的理論
可能是對的卻偏偏證明不了
種種情緒困擾著這位偉大而又辛酸的老人
晚年的愛因斯坦漸漸開始關注神學
有人說他發現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有衝突的
無法辨明其真偽
然而他也無法解釋和證明其正確性
所以他才研究神學希望找到解脫
或許
科學只限於地球
神學才專注於宇宙
和愛因斯坦同一級別的科學巨人們
比如牛頓
達爾文等晚年也都投向神學的研究
或許
知道的越多
越覺得自己一無所知
愛因斯坦這樣的曠世天才
他們所接觸到的研究領域
完全是全人類最最頂尖的高度
他們一輩子都在用科學揭示著這個世界的奧秘
但是到了晚年
仍有無數的未知困擾著他們
他們迫切的想要尋找答案
卻又苦於無人理解
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希望
逃避也好
慰藉也罷
返璞歸真成了這些偉人一致的選擇
巨星隕落
這些偉人都在無比的光華中
走完了他們璀璨的一生
在他們的研究生涯中
即使存在著一些錯誤
也有窮極一生都難以解釋的難題
但這些終究是瑕不掩瑜
無損他們光輝的形象
或許
正是這些失誤
使他們的形象更加豐滿
他們是天才
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和芸芸眾生一樣
有信仰
有追求
有自己窮盡一生都要堅守的夢
距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已經過去了足足100多年了
愛因斯坦也早已離開了人世
但我們始終相信
他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
我們依舊沿著他提出的理論
探索著這個世界
沿著他未盡的事業
尋找著新的發現
努力的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我們今天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我們未來要走的研究方向
無不受著這位偉人深深的影響
愛因斯坦是世界的愛因斯坦
在不久的未來
世界又將誕生一位這樣的天才
紀念愛因斯坦
我們所要做的
就是在愛因斯坦的研究道路上砥礪前行
學習愛翁精神
探索未知世界
讓科學的光芒普照大地
善使善用
讓人類文明再攀高峰
他的一生是真正的開了掛
被後人稱為僅次於愛因斯坦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