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對於註定對於北京電影學院,乃至於整個中國電影行業是都是要載入史冊的一年,就在這一年,作為中國電影教育最高學府的北京電影學院恢復了因「文革」中斷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正常招生,這一時刻,被世界電影界權威雜誌《電影手冊》列為二十世紀電影史上100大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
當年,來自全國各地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的考生超過了6000人,最終北京電影學院當年參與招生的表演系、導演系、攝影系、美術系、錄音系五個系一共錄取了159人,報錄比將近40:1,真可謂是優中選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當時的北京電影學院剛剛恢復重建(「文革」中北京電影學院曾經被撤銷),不是在今天北三環的薊門橋,而是在五環外遠郊區的昌平沙河的朱辛莊。老師們來學校上課都要從市區的家裡坐班車,往返通常需要三四個小時。同學們每逢要觀摩電影都要去位於海澱的小西天的中國電影資料館。由於當時學校的班車數量少,要優先保證老師他們只能去擠大公共。有時候沒趕上公交車,就騎上自行車進城,這樣往返就需要一天的時間。每次調皮的男生們回來晚了,食堂關門,腹中飢餓難忍,都要去隔壁的北京農學院的試驗田裡偷大白菜來果腹。這在當年說起來可能是笑談,現在回想起來卻是一種別樣的心酸。
然而就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這159個幸運兒卻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新時代,下面我們就對這159名幸運兒中的傑出代表來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吧。
表演系:
周裡京,1954年12月1日出生於浙江紹興,1972年,18歲的周裡京進入甘肅省話劇院當演員。1978年,周裡京以形象分滿分,全國專業課第一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周裡京的出道即是巔峰,憑藉著電影《人生》中的「高加林」、電視劇《新星》中的「李向南」,周裡京迅速坐穩了國內影視劇一線當家小生的位置,成為了當時萬千電影電視觀眾心目中的偶像。
當時的周裡京,號稱帥的360度無死角,當時的國內男演員中難有與之匹敵者。
然而命運卻在這時和周裡京開了一個玩笑。1994年7月6日周裡京外出拍戲期間,妻子傅春英在北京家中被入室行竊的歹徒殺害。經此重大變故,周裡京一度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之後復出,但是卻難以再現當年的雄風。周裡京刻意減少了拍攝影視劇的數量,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教學上面來。現在周裡京已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名教授,他擔任過多屆表演高職班的班主任。
謝園,1959年6月生於北京一個滿族知識分子家庭,他兩歲那年,父親不幸因病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他人。特殊的處境使幼小的謝園過早地體會到生活的苦澀和艱辛。1978年,高中畢業的謝園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考上北京電影學院,1982年畢業以後留校任教。
謝園登上電影大銀幕的時間很早,1981年大學還沒有畢業的她就出演了由導演於清執導的影片《新兵馬強》開始出道,1984年,他接連拍了《孩子王》、《棋王》、《大喘氣》等多部電影。這其中1987年主演的《棋王》獲得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1989年主演《寡婦村》獲得第二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1991年再借《瘋狂的代價》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1992年憑藉《上海一家人》獲得第十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第十二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1995年以《天生膽小》獲得第十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謝園成為少數實現中國影視劇獎項「大滿貫」的男演員之一。
當然,作為一名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師,謝園還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日常教學上。他帶的學生中,如今已經有不少成為國內影視行業的中堅力量如餘男,邢佳棟等。
張豐毅,祖籍河南南陽唐河,1956年9月1日,張豐毅出生於湖南省會長沙市。未滿周歲便隨父母來到雲南省東川市(現昆明市東川區)。1971年,初中還沒有畢業的張豐毅就進了雲南省東川市文工團工作。
1978年,已經有6年工齡的22歲的張豐毅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新生。
1980年,正在讀大學二年級的張豐毅被香港鳳凰影業公司導演選中,在《塞外奪寶》中飾演男主角荊大雷,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1981年,還在上大學二年級的張豐毅主演了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凌子風執導的,根據著名作家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駱駝祥子》,聲名鵲起。
張豐毅畢業以後被分派到了峨眉電影製片廠擔任演員。1986年,張豐毅憑藉電影《鴿子迷的奇遇》,獲得首屆中國電影表演協會優秀男演員獎。1990年,與妻子呂麗萍合作主演電影《龍年警官》,再度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表演協會優秀男演員獎 。
1993年,與張國榮、鞏俐主演《霸王別姬》 。1996年,張豐毅憑藉電視劇《和平年代》,獲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 。1997年,出演由陳凱歌執導的《荊軻刺秦王》男主角荊軻。
張鐵林,1957年6月15日,張鐵林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從小在西安長大,1973年上山下鄉插隊。1977年,招工返回西安做裝卸工。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1979年,剛上大學二年級的張鐵林就參與拍攝中央電視臺的第一部單集電視劇《有一個青年》,在片中扮演男主角顧明華,1980年主演對越反擊戰影片《年輕的朋友》。
1982年大學畢業後,張鐵林被分配到了天津廣播電視藝術團工作。1983年,他接連在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執導的「清宮三部曲」的前兩部《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中飾演同一個角色——有著「鬼子六」外號之稱的恭親王奕。1983年和1985年,張鐵林兩度和當時著名的女演員龔雪合作主演了電影《大橋下面》和《多彩的晨光》。
1989年,受當時「出國熱」的思潮影響,張鐵林遠赴英國留學,四年半後他留校任教。此後為BBC拍攝紀錄片,給好萊塢導演喬治·盧卡斯《印第安納瓊斯》當副導演,他拍攝的短故事片《外國人》獲得了英國學院獎。在此期間,張鐵林因為工作關係結識了一位英國籍波蘭裔女電影人,兩人不久之後結婚並生下一女取名張月亮,張鐵林也因此取得英國國籍。
1990年初,張鐵林從英國到香港,加入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在《黃飛鴻1》中演孫中山,後又出演《黃飛鴻3》及《仙鶴神針》等。演戲的同時他還寫劇本,憑藉著劇本《山不轉水轉》、《孫子》、《椅子》,他五年中榮獲臺灣三屆「優良電影劇本獎。
1996年,張鐵林在剛開播的鳳凰衛視主持節目《電影世界》 。之後進入內地,重返螢屏,與趙明明、袁莉共同主演了古裝宮鬥劇《漢宮飛燕》。
1998年,與趙薇、林心如、蘇有朋共同主演了古裝清宮言情喜劇《還珠格格》,在劇中飾演乾隆一角,開始為廣大觀眾所熟知。緊接著,張鐵林就和張國立、王剛兩人組成了清宮戲「鐵三角」,三人合作的《鐵齒銅牙紀曉嵐》更是成為一代戲說劇的經典作品,一拍就是四部。
如今的張鐵林,已經把絕大部分事業放在了國內。值得一提的是,張鐵林還曾經受邀擔任過位於廣州的暨南大學下設藝術學院的首任
沈丹萍,1960年2月19日出生於南京一個普通家庭,1976年高中畢業的她多次報考揚州歌舞后終於如願以償,成了一名聲樂兼舞蹈演員。1978年,當她得知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招生的消息後,便從南京千裡迢迢的來到北京參加考試,結果兩所學校她都考上了。1979年,進入電影學院的第二年,沈丹萍便登上了銀幕,在電影《百合花》中飾演新媳婦。1980年,她在峨眉電影製片廠的影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中扮演女主角——農村姑娘沈荒妹,。1982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沈丹萍被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當演員。在上學期間,沈丹萍曾和同班同學張鐵林有過一段校園戀情後分手,最終沈丹萍嫁給了德國工程師烏韋,現育有兩個女兒,生活十分幸福。
方舒,1957年9月8日出生於天津,屬於典型的童星。1964年,7歲的方舒被水華導演選中,在趙丹、於藍主演的經典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中反串飾演天真可愛、富有正義感的「小蘿蔔頭」。1978年,方舒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習。
1979年,還在上大二的方舒與同班同學張鐵林共同主演了主演中央電視臺文革後第一部電視劇《有一個青年》,該片獲第1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電視劇一等獎 。同年還與陳佩斯、劉曉慶主演喜劇影片《瞧這一家子》飾新華書店營業員「林小紅」
1985年,因在影片《日出》中飾陳白露一角,方舒被提名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演員,最終獲第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最受觀眾喜愛女演員獎、全國十大電視劇明星、上影廠小百花最佳女主角獎等榮譽。
當時的方舒,真可謂是紅得發紫,出現在各種綜藝節目當中,她和妹妹方卉一起主持過初創時期的《正大綜藝》。1986年,方舒還與趙忠祥、王剛、姜昆一起主持春節晚會,也是第一位在春晚用英語主持的女主持人。
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期間,她和同班同學陳國星相愛並在畢業以後結婚,但是這段感情之路沒能走到終點。
和陳國星離婚後,方舒二婚嫁給了小他將近十歲的青年歌手屠洪剛,但是最終再次離婚,她和陳國星、屠洪剛各生下一個女兒。
從1992年起,方舒基本上處於隱退狀態,除了偶爾在影視劇中客串個小角色之外,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兩個女兒身上。所幸的是兩個女兒均已長大成人。大女兒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現為一家著名媒體記者,小女兒頗具藝術潛質,有望繼承媽媽的藝術事業。
陳國星,1956年5月18日出生於北京,少時曾就讀於清華附中,「文革」時在延慶插隊當過獸醫。,回城後當過火車司爐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開始對導演專業產生興趣,後開始自學導演課程,自學了許多導演技巧與理論,並開始創作電影劇本。
1987年,執導第一部作品《山魂霹靂》,獲得廣電部電影局的表揚及鐵道部的特殊表彰。1988年,獨立執導愛情劇《城市的腳步》。1992年,執導喜劇片《臨時爸爸》和愛情片《離婚大戰》 。1994年,執導劇情片《一家兩制》,該片獲得1994年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1995年,憑藉傳記片《孔繁森》獲得第16屆電影「金雞獎」特別獎。1996年,執導故事片《黑眼睛》,該片獲得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 。1998年,拍攝了建國50周年獻禮片《橫空出世》。
劉佳,1960年10月17日出生於著名的東北煤城——黑龍江省鶴崗市,從小就是學校文藝、體育的骨幹。還是在鶴崗市煤城小學讀書的時候 ,劉佳便是學校「紅孩子」宣傳隊的積極分子,後來初中畢業以後,她又成為當地興山礦宣傳隊中的一員。少年時代,她不僅學習演奏小提琴,還學習了京劇和朗誦 。
1976年,劉佳考入黑龍江藝術學校學習表演。
1977年,電影《黑三角》劇組來黑龍江藝校海選女演員。劉佳被劇組人員選中,扮演了片中那個青春飛揚的於秋蘭,紅遍全國。
劉佳1982年大學畢業以後被分配到天津電視臺工作。曾主演過《江南書劍情》、《戈壁恩仇錄》(根據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改編)等電影。由於個人家庭的原因,劉佳息影長達十年之久。復出以後的劉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電視劇的拍攝上面,憑藉著《任長霞》、《戈壁母親》、《家有九鳳》等電視劇再度走紅。
汪粵,1955年出生。1982年,畢業後的汪粵被分配到峨眉電影製片廠當演員,接受中央電視臺的導演邀請,參加電視劇《西遊記》的拍攝,飾演劇中的「唐僧」一角。很可惜的是,由於他聽從了一位老師的建議,害怕之後被定型,並且認為電影學院畢業的就要以拍電影為主,所以只拍攝了四集(《除妖烏雞國試集》、《禍起觀音院》、《偷吃人參果》、《三打白骨精》以後就匆匆離開了劇組。這之後,他也參加了一些影視作品的拍攝,但是始終都沒有達到《西遊記》的藝術成就。現在的汪粵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獲評為副教授職稱。
陳浥,1957年7月出生,畢業以後留校任教。歷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獲教授,博士生導師職稱。2019年2月19日,因捲入翟天臨學術造假事件被北京電影學院取消博士生導師資格。
導演系: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市西城區,父親是北京電影製片廠以拍戲曲電影見長的導演陳懷皚。按照今天的話來講,是個標準的「星二代」。陳凱歌原名陳皚鴿,中學畢業以後,遠赴西雙版納參加雲南生產建設兵團,臨行前,他將名字改為陳凱歌的現名。
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作為電影世家的陳凱歌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順利地考上了導演系導演專業。
大學畢業以後,陳凱歌如願分配到了父親所在的北京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
1984年,陳凱歌拍攝個人的首部電影《黃土地》,並由此開始其導演生涯。該片確立了陳凱歌探討人文主題的創作路線和方向,並獲得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獎項,陳凱歌憑藉該片獲得第2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特蘭杯導演獎 。同年,他又執導了自己的首部電視劇《強行起飛》,該片獲得第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 。
1986年,執導劇情片《大閱兵》;該片的電影風格維持了《黃土地》中的象徵性和寓意性;並獲得第11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義大利都靈國際青年電影節大獎 。
1987年,執導了由謝園、楊學文、陳紹華主演的劇情片《孩子王》;該片入圍第4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他在這部電影中採用了散文化的敘事風格,並憑藉該片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等獎項 ;同年,赴美國進修電影。1990年返回中國 。
1991年,執導劇情片《邊走邊唱》,該片入圍第4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並獲得了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他在片中採用將故事性和通俗性相結合的敘事風格,並且融入了對民族性格的思考。
1993年,拍攝由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的文藝片《霸王別姬》,該片在美國上映時取得了522萬美元的票房 ;並先後獲得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以及第5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項電影獎項 ;同年,他還擔任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成員。
1995年,擔任劇情片《孔繁森》的藝術指導。1996年,執導文藝片《風月》,該片入圍第4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1998年,擔任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成員;同年在鞏俐、張豐毅、李雪健主演的歷史片《荊軻刺秦王》中兼任導演與製作人,該片入圍第5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2002年4月,執導古裝劇《呂布與貂蟬》(播出時更名為《蝶舞天涯》)9月,擔任劇情片《和你在一起》的導演與製作人,該片獲得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提名、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提名,陳凱歌憑藉該片獲得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同年,遠赴英國擔任驚悚片《致命溫柔》(又名《溫柔地殺我》)的導演,該片是陳凱歌以好萊塢模式拍攝的首部電影,也是他向商業電影轉型的作品。
2005年,陳凱歌拍攝史詩級大片《無極》,該片提名第63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2周後,取得1.3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並打破中國電影點映票房紀錄、首日票房紀錄、單日票房紀錄以及首周末票房紀錄 。此外,他還擔任了劇情片《風起雲湧》的藝術指導。
2008年,他又拍攝了由黎明、章子怡、孫紅雷、陳紅等主演的人物傳記片《梅蘭芳》,該片首映周就取得4218萬元人民幣的驕人票房 ,併入圍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獲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提名 ;同年,陳凱歌獲得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黑澤明獎 。
目前,陳凱歌也是國內目前在電影方面唯一能夠與張藝謀一較高低的的一線超級大導演。
田壯壯,他和陳凱歌同歲,1952年4月26日出生於首都北京。比起陳凱歌,他的「星二代」身份更加地明顯。父親是北京電影製片廠首任廠長兼電影演員劇團首任團長田方(影片《英雄兒女》中「王芳」的親生父親「王政委」),母親是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的首任廠長於藍。(影片《烈火中永生》的「江姐」)
1966年,14歲的田壯壯親眼目睹父母被紅衛兵批鬥,從此,他將自己埋在書堆中消磨時光,與世隔絕,整個人變得自閉和憂鬱。
1968年,田壯壯在北京第十三中學初中畢業以後便遠赴吉林鎮賚縣下鄉勞動。後來當了7年兵,喜歡上了攝影,不過他坦言對於軍營生活有很多不好印象,尤其是當上了後勤處的幹部之後。
1978年文革後恢復高考,田壯壯最初本打算報考的是攝影系,不過因為年齡超過規定兩歲,所以只能轉報導演系。與一般學生不同的是田壯壯在還沒畢業時已經有機會導演片子了。
1980年夏天,在其他人像陳凱歌奔赴各大電影製片廠實習時,田壯壯和少數幾個留在學校的人(謝小晶、崔小芹)有機會一起導演了短片《我們的角落》,而在畢業作品《小院》中,他的三位「攝影師」是張藝謀、侯詠、呂樂。
大學畢業以後的田壯壯和發小陳凱歌一樣被分配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
田壯壯的電影,大多內容晦澀難懂,思想前衛,題材大膽敏感。這就導致了他的作品一再被禁止公映。
早在他的導演處女作《獵場扎撒》在電影局審核時就以「看不懂」為由與公映無緣,影片最終在十五年後於1999年11月27日在臺灣上映。
1988年,他執導的影片《特別手術室》是中國第一部以女性未婚先孕為題材的影片,由於影片話題敏感被禁止上映,經過17年的漫長等待,影片才於2005年4月5日以音像製品(碟片)的形式發行。
1991年,田壯壯執導了由姜文、劉曉慶主演的影片《大太監李蓮英》,影片於1991年榮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鼓勵獎以及金熊獎提名。這也是他少數幾部能讓絕大多數觀眾看懂的作品之一。
1992年,田壯壯執導的《藍風箏》,因題材涉及「文革」敏感內容,受到了電影局禁止拍攝電影10年的懲罰。
2002年,十年禁拍期結束後,田壯壯回到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執教,擔任導演系研究生導師、系主任。或許,那個傳道授業解惑的位置更適合他。據說,每年都有幾百人報考他的研究生,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演員和青年新銳導演。
吳子牛,1952年10月31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1969年,吳子牛初中畢業後到農村插隊落戶 。
1972年,進入樂山地區文藝學校學習,畢業後在樂山地區文工團從事創作和演出。1982年,畢業後被分配到瀟湘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 。198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候補隊員》 ,該片獲得厄瓜多基多國際電影節兒童電影大獎、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 。1984年,執導劇情電影《喋血黑谷》 ,該片被評為新時期十年優秀影片獎。1988年,他執導的劇情電影《晚鐘》獲得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大獎。
2014年,吳子牛執導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一時之間萬人空巷,好評如潮。
李少紅,1955年7月17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69年,還在北京第十一中學上初中的李少紅就參軍入伍,成為了四川省軍區獨立第2師的文藝兵。1928年,僅有小學文化水平的李少紅經過考前一個月的「突擊」,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大學四年。由於導演系絕大部分都是男生,李少紅和胡玫等幾個女生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閨蜜。畢業多年以後,這些大導演們透露:李少紅是當時全班男生共同暗戀的對象。
李少紅不僅在北京電影學院完成了學業,同時也在這裡收穫了愛情。1982年,李少紅在大四時認識了學校攝影系比自己高一屆的曾念平,當時的曾念平已經畢業留校任教。很快的,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並且結婚。
1983年,李少紅開始參與影片導演的工作;並擔任了劇情片《包氏父子》的副導演;同年,她還作為副導演參與了劇情片《出門掙錢的人》的拍攝 。
1984年,執導愛情電影《清水灣,淡水灣》,隨後因家庭原因暫停導演工作 。1988年,李少紅復出,完成了驚悚影片《銀蛇謀殺案》的拍攝,該片是李少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導演作品,隨即她也獲得了影片的獨立執導權 。
1990年,執導犯罪影片《血色清晨》,該片獲得第14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獎 。1992年,李少紅執導家庭劇情電影《四十不惑》,該片入圍第45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同時李少紅作為導演獲得第45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1994年,執導倫理劇情影片《紅粉》,1995年該片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影視效果銀熊獎,1996年該片獲得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孔雀獎,李少紅同時憑藉影片獲得第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6年,李少紅開始轉型執導電視劇,同年執導由曹禺所著話劇改編的電視劇《雷雨》。
真正讓李少紅走進大眾視野的還是那部電視劇《大明宮詞》和《橘子紅了》。
胡玫,祖籍江蘇沛縣,1958年9月2日出生於北京。胡玫的父親是一位指揮家,母親是一位歌唱家 。所以,非常注意胡玫在音樂方面的培養,從小就給小胡玫找鋼琴老師,讓她學鋼琴,每周還要去老師家上課。有時候他們會拿著小棍站在一邊,監督小胡玫每天練琴一、兩個小時,小胡玫時常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把表撥快一點,以逃避對她而言有些枯燥的琴鍵時光。後來在特殊時期,鋼琴被貼上了封條,房子也被封了,父母被關了起來,一直到落實政策。胡玫和兩個哥哥相依為命。
1975年胡玫高中一畢業就直接就考到總政話劇團開始跑龍套的生涯。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胡玫聽從父親的建議,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導演專業。1982年順利畢業。
胡玫的電影處女作是反映軍隊女性情感生活的探索性故事片《女兒樓》,該片1985年被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報評為全國十佳影片,被國際影評界評論為中國文革後第一部女性題材影片。
從1989年起,胡玫成為當時國內為數不多的獨立製片人,先後拍攝、製作了商業性電視片《新兵小傳》、《姊妹迷蹤》。
1994年胡玫為福建電視臺編劇並執導了根據香港著名財經作家梁鳳儀同名商戰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昨夜長風》。
真正讓胡玫大紅大紫,躋身國內一線大導演行列的還是那部1999年的拍的的電視劇《雍正王朝》。這之後,胡玫佳作頻出:電視劇《忠誠》、《漢武大帝》、《喬家大院》,電影《孔子》等等等等。
胡玫導演對藝術要求極為嚴苛。當年和北京衛視合作拍攝電視劇新版《紅樓夢》,由於對北京衛視通過選秀節目《紅樓夢中人》選拔出來的演員不滿意而拒絕拍攝,面臨著被告上法庭的風險。最後還是自己的同學兼閨蜜李少紅出手相救,才將此次事件化解。
張軍釗,祖籍河南,1952年10月出生於北京。1966年,張軍釗在新疆參軍入伍。1974年,復員後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團結劇場擔任宣傳幹事。分配到了廣西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他執導的一部電影便是那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和八個》,向中國電影界宣布:中國第五代導演從此橫空出世!
最近這世紀年以來,張軍釗把自己事業重心轉向了電視劇的拍攝其中就包括了那部著名的反映女性犯罪題材的《紅蜘蛛》。
2018年6月9日早晨6時58分,張軍釗在大連病逝,享年66歲。
夏鋼,1953年1月1日出生於北京,早年間的夏鋼當過市政工程局工人,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因無配額轉回市政工程局。1983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他的電影處女作是1982年拍攝的愛情片《我們還年輕》。該片獲得第12屆世界大學生電影作品學院獎優秀影片提名。
1992年,拍攝了由葛優、徐帆合作主演的愛情片《大撒把》,夏鋼憑藉該片獲得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2003年,夏鋼將父親——北京人藝著名導演夏淳的經典作品《天下第一樓》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搬上了電視熒幕,也算實現了父親多年的夙願。
張建亞,1951年出生於福建莆田,1975年,張建亞進入上影演員劇團做演員。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習。1982年分回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同年與同班同學謝小晶、田壯壯共同執導了影片《紅象》,這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78班的第一部作品。1992年10月,張建亞自編自導,根據作家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的喜劇電影《三毛從軍記》上映,影片開創了中國電影後現代喜劇風格。憑藉該片,張建亞榮獲第6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導演獎、提名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該片也成為一代80後的經典童年記憶。
1994年,憑藉執導的喜劇電影《絕境逢生》獲第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導演獎 ,影片獲得第1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特別獎。
1999年,張建亞執導的《緊急迫降》,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用電腦特效表現驚險大場面,具有開創意義,影片獲1999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優秀電影技術獎,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特別獎。
2007年,張建亞執導了愛情喜劇電影《愛情呼叫轉移》,一年之後,他又執導了續集《愛情左燈右行》。
值得一提的是,張建亞曾經和上世紀八十年代最紅的大陸女演員張瑜有過一段婚姻,可惜這段婚姻並沒有持續太久。
金韜,1954年7月出生於黑龍江省富錦市,早年參軍,1978年復員轉業分配到大連警備區任宣傳幹事,同年辭去公職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習。大學畢業以後分配到長春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2000年,憑藉執導的紅色革命劇《長徵》獲得第2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導演獎。他以拍攝重大歷史題材劇著稱,電視劇《紅色搖籃》、《井岡山》、《上將洪學智》均出自他手。
攝影系:
張藝謀,原名張怡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68年從西安市第三十中學初中畢業的張藝謀來到陝西乾縣農村參加上山下鄉,1971年,被位於鹹陽的陝西國棉八廠招工回城當了八年紡織工人。因為被抽調負責廠裡的宣傳工作,接觸到了攝影漸漸地迷上了這門藝術。不久之後,他就把名字改成了現在的張藝謀。
1978年當得知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並在西安設立考點的時候,張藝謀知道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機會到了。但是當他興衝衝的走進考場的時候,卻被張貼在考場的考生須知迎面潑了一桶涼水:報考攝影專業的考生年齡不能超過25周歲,而且因為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剛剛在全國大範圍實行,要求考生未婚。這兩條規定張藝謀都不符合,他當年已經28歲,而且剛剛和初中同學肖華結婚!
儘管張藝謀知道自己沒戲,但是仍然是不死心的精心挑選了幾張自己平時拍攝的得意之作交給了招考老師,要求點評一下。老師們對他呈上來的作品十分滿意,連連稱讚,但是當得知了他的具體情況以後,都紛紛表示惋惜卻又無可奈何。但是好在張藝謀還是不死心,直接上書當時的主管北京電影學院的省級領導文化部部長黃鎮。黃部長找人先是了解了一下情況,幾經思考以後,考慮到人才難得,決定網開一面,下不為例,給這個年輕人一次上大學的機會。
張藝謀是手拿北京電影學院發給他所在單位陝西國棉八廠的一紙公函而非錄取通知書來到學校的。他是學校當屆年齡最大的學生,比年齡最小的劉苗苗大了整整12歲!
就這樣,帶著深深地自卑感的張藝謀開始了大學四年的學習。面對著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張藝謀十分珍惜。在學校的時候的大多時間裡,他都表現的沉默寡言,但是每逢上課回答問題和交作業的時候,張藝謀都有不俗的表現。時間一長,大家都知道這傢伙表面上不吭聲,其實則是心中有數,「狡猾狡猾的」。適逢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在中國上映,於是便把「老狐狸」的綽號送給了他。
其實張藝謀不愛和班上同學交流,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他和班上同學的年齡差距過大,缺乏共同語言。而對於年齡和自己接近的導演系同學,他則是另外一個態度。他閒暇休息的時候,經常去導演系的宿舍走動特別適合陳凱歌走得很近,共同的上山下鄉插隊生活迅速讓兩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密友。這也為畢業以後兩人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大學畢業以後張藝謀被分到了廣西電影製片廠擔任攝影師。他的攝影處女作就是那部著名的《一個和八個》。該片以其大膽的構圖、獨特的鏡頭設計獲1984年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張藝謀作為該片的攝影之一,開始受到電影界的注意。 同年,張藝謀又獨立擔任陳凱歌電影處女作《黃土地》的攝影,在這部片子中,他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造型表現出黃土的渾樸和壯美。 1985年他憑藉影片《黃土地》獲得了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第7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5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從此張藝謀國內跨入一線攝影師的行列。
1986年他又在老同學陳凱歌的影片《大閱兵》中擔任攝影師。 同年,張藝謀還主演了西安電影製片廠吳天明導演的影片《老井》,因質樸、準確的表演,獲得了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中國第一位國際A類電影節影帝。
1987年,他轉型做導演第一部影片《紅高粱》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於1988年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這是中國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首次獲得最高獎項。該片獲得的空前成功,一舉奠定了張藝謀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
接著便是那一串國人熟悉的電影名字:《古今大戰秦俑情》、《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張藝謀和第一代「謀女郎」鞏俐的戀情持續了十年,他們兩人也合作了了十年,奉獻了如此多的佳作,收穫眾多獎項。
1996年,張藝謀和鞏俐分手以後,試圖轉型,拍攝了一部都市輕喜劇題材的電影《有話好好說》,可是這次轉型並不成功,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票房遭遇滑鐵盧,淨賠1000萬人民幣。
無奈之下,張藝謀只好重回老路,拍攝了《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幸福時光》,拍一部火一部,又是收穫了一堆獎項。
2002年張藝謀推出自己的商業轉型影片《英雄》,內地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佔全年國內總票房的四分之一),全球票房高達1.77億美元,創下中國電影國內和全球票房最高紀錄,其作品影響力被認為是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的裡程碑,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緊接著,張藝謀繼續著他的「大片路線」:其作品《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都票房大賣,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金陵十三釵》更是6億人民幣的票房打破了之前《英雄》創下的紀錄。
張藝謀最讓人佩服的是他涉獵的範圍很廣,不局限於電影一種表現形式。早在2002年他就打造了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 ,截至2019年7月,共演出7000多場,接待國內外觀眾180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人民幣。
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上,張藝謀推出了「北京八分鐘」。出色的的表現讓他贏得了執導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機會,大獲成功以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聯歡晚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主宣傳片、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平昌冬奧會交接儀式等各項重大演出活動的總導演被他相繼收入囊中。除此之外,他還推出過新編歷史京劇《天下歸心》。
張藝謀最神奇的地方還在於他那超強的造星能力,他習慣於啟用新人,無論是諸如鞏俐、章子怡、倪妮這類的表演專業在校大學生疑惑是董潔這樣的不知名演員甚至是之前從未接觸過表演一張白紙的魏敏芝經過他的調教,都能夠在大放異彩,改變自己的藝術生涯乃至人生命運。
所以,論起綜合實力來,張藝謀穩坐國內第一導演的寶座,無人能出其右者。
顧長衛,1957年12月12日出生於陝西省省會西安市,從小熱愛繪畫。由於父母都是教師,他受到的管制很嚴格。顧長衛在西安市鐵一中度過了自己的中學生涯,期間經常跟隨美術老師去寫生。1976年,高中畢業後,他待業兩年,到鐵路局的工人俱樂部做義工,主要職責是為看電影的人檢票,而這段生活,則讓他萌發了從事電影行業的想法。畢業後分配到了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4年,顧長衛迎來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本廠導演滕文驥執導劇情電影《海灘》。1986年,他又出任了本廠導演張子恩執導的古裝武俠電影《神鞭》。
因為在上學的時候,顧長衛就被稱為班上最有靈性的一位,就是和張藝謀比起來也不遑多讓,名聲在外。所以沒幾年,他就成為了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等這些國內一線大導演爭相聘請的御用攝影師,陳凱歌的《孩子王》、《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菊豆》,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都是他親自掌鏡的傑作。
顧長衛思考轉型導演之路很久了,終於在2005年2月18日,他的電影處女作《孔雀》上映,該片獲得了第55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而他本人則獲得了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 ,併入圍了最佳新導演獎 。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頭炮打響以後,他又相繼執導了《立春》、《最愛》等電影,口碑尚佳,票房也還可以。
張會軍,1956年7月生於北京,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在2003年至2017年間擔任了十四年之久的北京電影學院院長。
張黎,1957年出生於河北省,1974年,17歲的他來到湖南省平江縣下鄉插隊,為了填飽肚子來到了瀟湘電影製片廠打雜工,也因此迷戀上電影。1978年,在製片廠攝影師的鼓勵下,張黎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在校期間,張黎不顯山不山山露水。1982年大學畢業後被分回了瀟湘電影製片廠。
來到瀟湘電影製片廠,最初的張黎沒有回歸自己大學所學的攝影專業反而是當起了導演。
他的電影處女作是1986年的《逃出罪惡世界》,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該片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公映。
1989年,他又執導了劇情電影《假大俠》。
這之後,張黎回歸攝影的老本行。1996年,憑藉劇情電影《紅櫻桃》提名第1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99年,與池小寧共同擔任劇情電影《橫空出世》的攝影,憑藉該片獲得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2001年,張黎以一部反映中國近代史進程的59集長篇電視劇《走向共和》「封神」
從此,張黎把大部分精力轉向了電視劇方面,佳片是一部接著一部:《軍人機密》、《中國往事》、《人間正道是滄桑》《大明王朝1566》、《少帥》,可以這麼說,張黎堪稱是中國最近二十年以來最成功的電影導演。
美術系:
何群,1955年12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專業。
1982年,大學畢業分配,何群和同學張軍釗、張藝謀一起來到了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廣西電影製片廠,這三個「倒黴蛋兒」沒有因為條件艱苦而心灰意冷,自暴自棄乃至一蹶不振。反而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通力合作拍出了第五代導演的宣言之作《一個和八個》,轟動全國。
1986年,何群借調到珠江電影製片廠工作。
1987年,與梁華生、樸若木、胡春桐等共同擔任了中國大陸、香港合拍的武俠電影《書劍恩仇錄》的美術設計,並因此獲得了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1988年,何群改行做導演,執導了由張光北、薛淑傑主演的戰爭電影《譁變》。 1989年,何群正式調到珠江電影製片廠任職。
1991年,與江浩聯合執導了由宋春麗、申軍誼等主演的抗日題材電影《烈火金鋼》,影片獲得1991年廣電部優秀影片獎; 10月31日,由王進執導,陶惠敏、劇雪、沈蓉等主演的劇情片《出嫁女》上映,何群因在片中擔任美術指導而獲得了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獎提名。
1992年,搭檔劉寶林,共同導演了由葛優和劇雪主演的喜劇電影《上一當》,影片獲得第4屆上海影評人獎,1993年度十佳影片。
1994年,執導了根據劉醒龍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鳳凰琴》,影片通過高考落榜農村青年張英子到界嶺小學當代課老師的經歷,真實地反映了以餘校長為代表的民辦教師在惡劣條件下堅持教學的感人事跡,該片獲得了第1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以及第4屆不結盟運動及發展中國家平壤國際電影節火炬金獎。
1995年,何群執導了由張國立、劇雪、方子哥等主演的劇情片《混在北京》,影片獲得了第1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何群拍戲以「較真」出名,每一個鏡頭都要反覆推敲,常常要拍個七八條才能過,是業界著名的「何八條」。
2016年12月31日,何群因肺炎引起心臟衰竭不幸去世,享年61歲。
馮小寧,1954年11月出生於陝西西安,1歲時,馮小寧隨父母到北京。15歲到北京燕山
石化總廠機修廠當了一名翻砂工。經過8年的鋼花鐵水的工人生活,1978年馮小寧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分配到了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擔任美工。
1988年,馮小寧執導了自己的電視劇處女作《病毒·金牌·星期天》,因此他個人榮獲飛天獎最佳導演獎,該片獲得最佳單本劇獎。
1990年,導演了科幻災難片《大氣層消失》,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導演特別獎。19同年,又執導戰爭片《戰爭子午線》,在描述戰爭時態孩子們的生活時採用傳統的寫實手法,揭示了戰爭與人性的關係,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
1992年,馮小寧拍攝了電視劇《北洋水師》,該劇獲得「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 。同年,執導了電視單本劇《大風警報》,該片獲得飛天獎銀獎 。1993年,又執了導戰爭劇《大空戰》。
1995年,馮小寧獨自在大爆炸失火中搶救了一名孩子的生命而獲得廣電部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馮小寧導演以擅長拍攝歷史和戰爭題材著稱,而且相當的高產,先後拍攝了電影《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舉起手來》、《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收穫了很多獎項和榮譽。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