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格鬥圈的新聞不斷,有跨界挑戰帶動熱度,也有格鬥女皇為國爭光。去年武僧一龍跨界挑戰網紅藥水哥,今年ufc格鬥女皇張偉麗擊敗喬安娜成功衛冕金腰帶,最近ufc李景亮約戰CBA球員西熱力江的新聞又上了頭條。
常言道體育娛樂不分家,難道說泛娛樂化真的是職業格鬥的歸宿?
1.跨界挑戰是一場「多贏」的狂歡
近年來跨界的活動非常多,就拿CBA來說,每年的全明星賽都會請娛樂圈的當紅藝人來觀戰或是與球員搭檔技巧挑戰賽。
李景亮約戰西熱力江,就像網友所說:「不要拿你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飯碗。」結果顯而易見,就如當年拳王泰森評價NBA球星巴克利時一樣。
泰森直接在鏡頭前喊話巴克利:「哥能胖揍你一頓。」
巴克利看到後也對泰森進行了回應:「你說的對,我肯定被你胖揍一頓。」
李景亮和西熱力江,兩個新疆老鄉之間挑戰,即使真的進入了八角籠,恐怕也是表演成分居多,商業互吹在所難免。
但是兩名運動員之間的跨界挑戰,讓更多人因此認識了兩名運動員,也提升了ufc格鬥以及CBA兩項運動的知名度,給因疫情期間休賽的體壇平添了幾分熱鬧。
要問兩個人是否能打起來,還是有可能的,只要各方麵條件允許,這種泛娛樂化體育的內容能吸引足夠關注,就像去年的一場有關格鬥的跨界挑戰——武僧一龍PK網紅藥水哥。
一個是直播界荒誕派代表,一個是業餘出身打到國內一流的拳王,兩人流量相當,恰逢有企業願意出錢策劃一場PK為活動造勢。
就這樣,企業收穫了話題和流量,PK雙方獲得了足夠關注,觀眾又喜聞樂見。
2.職業格鬥運動員的「歸宿」
戰績、健康、年齡、家庭、收入等等都是影響格鬥選手退役的變量,所有的選手都有權決定何時不再走進鐵籠裡靠著揍與被揍來維持生計。
我國的格鬥運動員退役,實力強的話會被聘請當格鬥教練,要不然就是考公安特警,或是自己開武館,也存在沒有保障情況下偏離職業去當體力工作者。
而打出名氣的運動員,通過包裝個人價值,可能會從格鬥圈轉入娛樂圈發展,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鄒市明。
鄒市明2000年成為國手,在2008年和2012年奧運會都獲得了拳擊48公斤級金牌。在體制內,兩屆奧運冠軍,當時的鄒市明無論是退役做體育官員還是做教練,都是一個穩定又安逸的預期。
然而退役後他卻選擇轉戰職業,實現自己的理想,最終2016年在拉斯維加斯獲得了WBO蠅量級世界拳王金腰帶,實現了從奧運到職業拳擊的大滿貫。
可以說在榮譽和名氣上鄒市明有足夠的資本踏足娛樂圈,在2015年參加《爸爸去哪兒3》錄製也讓大家認識了拳王硬漢細心體貼的一面。
還有一位格鬥運動員也是通過個人的努力以及出色的包裝成功躋身娛樂圈的,他就是——武僧一龍。
武僧一龍本名劉星君,曾拜師少林學習中國傳統武術。2009年7月18日,武僧一龍第一次登上《武林風》百姓擂臺,使用傳統武術技巧「金鐘罩」、「鐵布衫」等打贏了本次比賽,由此發跡。
一龍把中國傳統武術與自由搏擊結合,一開始便以「武僧」的名號參賽。團隊優秀的包裝,加之確實有不俗的實力,一龍成功完成了從民間高手到世界拳王的蛻變,一路走來也獲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與認可。
近年來隨著年齡增長以及競技狀態下滑也開始走娛樂化道路,參演了《美國隊長》。
以及《中國藍盔》等多部影視作品。
個人的詞條上也加上了「影視演員」的標籤。
武僧一龍的比賽總是能引起巨大的反響和討論,近幾年來隨著開始打娛樂賽,約戰韓國巨人,被網紅挑戰等,儘管熱度不減,但往往是質疑和爭議的聲音。
鄒市明和一龍是近些年格鬥運動員進軍娛樂圈的典型,前者滿載榮譽更加順利,後者過度炒作漸漸失了口碑。
3.中國格鬥的發展需要「娛樂」
近年來,隨著國內格鬥賽事關注度提升,一些新生格鬥力量脫穎而出,如張偉麗、李景亮、楊建平等。
但是與世界水平差距仍然存在,主要體現在民眾基礎和人才儲備方面,但中國在個別項目上差距已經很小,甚至超過鄰國日韓。
可以通過一組鮮明的對比看出民眾基礎,3月8日張偉麗擊敗喬安娜衛冕金腰帶,如今她的社交媒體粉絲只有118萬。
而她的對手波蘭國籍的喬安娜社交媒體粉絲卻有179萬(波蘭人口總共3840萬左右,與陝西省的總人口數量接近)。
早年有鄒市明打破中國在奧運會拳擊項目歷史上的「零記錄」,依靠個人影響力讓中國觀眾重新開始關注職業拳擊,而他也成為打開中國職業市場的契機和突破點,鄒市明對於職業拳擊比賽承載的商業價值和文化意義是巨大的。
近年來,中國格鬥飛速發展,商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更多賽事被舉辦,更多優秀格鬥運動員被挖掘,運動員商業價值也更多被認可,不僅僅是格鬥這項運動,而是體育競技開始向泛娛樂化發展。
可以看到,未來娛樂化確實是幫助體育產業實現更好的發展的一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