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15: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上海市「青年文明號」爭創集體——上海市「120」調度指揮中心的接警大廳裡電話聲此起彼伏,調度員們正聚精會神地接聽市民們的電話並認真地做好記錄。
「喂,您好,請問:
一、您有什麼不舒服嗎?
二、有發熱嗎?
三、有咳嗽、乏力、呼吸困難的症狀嗎?
四、有重要地區和重點人群的接觸史嗎?
五、請問具體個人信息和呼叫地址?
六、如果不是患者本人,你和患者是什麼關係?」
在疫情期間,每一位市民來電都必須經過以上「六問答」程序。這是對市民負責,對急救人員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
「一條短短的電話線,連接著你我他,我們情系一線,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集體,黨旗所指,團旗所向,在疫情面前,我們責無旁貸。」自疫情發生以來,所有「120」調度員主動放棄休假時刻準備著。在上海疫情最嚴峻的時期,正值新春佳節,本可依偎父母懷中訴盡溫情,本應手抱襁褓幼童百般憐惜。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帶著父母的叮嚀,帶著兒女的不舍,毅然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因為他們知道,疫情之下「120」電話會變得異常忙碌,疫情相關的諮詢電話量激增,來自「110」聯動受理電話更是應接不暇,最高峰時期幾乎每天接到100多條聯動信息。就在中心把所有人力全部撲到疫情防控上的時候,突然接到了市衛健委的命令,需要抽調人手支援委疫情防控指揮部。疫情防控,我們身先士卒、責無旁貸、刻不容緩。調度中心兩位具有豐富應急保障經驗與能力的女將吳琴琴和吳櫻第一時間連夜入駐防控指揮部。從1月20日起,幾乎一個多月沒有回過家,期間單位提出找人替換時,她們卻婉拒了:「我還能堅持,疫情一線的工作人員比我更辛苦。」關鍵時刻站得出,危急關頭豁得出,這是兩位調度女將的覺悟,也是上海抗疫戰士們的縮影,更是我們急救人的驕傲。
「盡力為上海疫情的聯防聯控出一份力,為市民解答疑慮,為一線急救人員把好第一關,把急救資源合理安排好。」作為調度指揮中心青年文明號主要負責人邵贇,在疫情嚴峻期間每天堅持在崗10多個小時,大年夜也在調度指揮中心和調度員們一起堅守。每天7點不到就到崗開始收集全市各類數據,整理統計並按時上報。晚上睡覺時也拿著手機,深怕漏接緊急電話。這些來自一線的信息與數據,是中心制定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據。電話受理6問答措施和方案正是在這些準確的數據基礎上制定的,用以甄別每一個呼叫電話,對發熱、武漢等敏感因素予以高度重視,排摸可能是重點區域或是有重點區域接觸史的患者,為一線急救工作人員築牢第一道防線。指揮調度崗位作為院前急救疫情防控的前哨崗,每一位調度員承擔著甄別把好第一道關的重要責任,既要消除市民疑慮,又不能放過每一個「潛伏」的危險信號。
「雖然不在救治一線,我們卻是經常第一個'接觸'到患者的人,無論距離的遠近,我們都要做一個有速度、有溫度的120調度員。」進入一月以來,天氣寒冷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再加上對疫情的各種擔憂,市民撥打「120」電話的頻率明顯多了起來,「120」調度員接線更需要沉著冷靜,認真仔細,耐心負責。在1月14日10點42分,調度員費芳接到一個不尋常的呼救電話,聲音似陳年的磁帶,有聲音卻無法讓人辨聽出任何詞語。任憑調度員如何詢問,對方始終無法清晰表達。作為一名有著醫學背景及一線出車經驗的調度員,費芳腦中浮現出「腦梗」這一病症的表現,隨後她快速撥通 「110」電話請求協助,並告知中心的數據定位。同時請示領導後當即向劍河路、泉口路方向調派一輛救護車,邊開邊找,避免浪費時間。同時,「110」也在向同一方向派出警車並進一步核准地址。在尋找過程中,電話斷了,費芳一次次回撥,盡全力與患者保持聯繫,終於在10點47分,從含糊不清的話語中發現了兩個重要的信息:患者在家裡,地址與北新涇相關。急救人員火速趕到相關路口待命,幾乎在同時警方通過技術手段確定患者具體住址。「我們都在找你,請把手機電話聲音調大,電話保持通暢,我們來了。」費芳在電話中急切的喊著。從患者呼救到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僅用了半個小時,患者最終順利獲救。在小小的調度臺上,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調度員始終用心守護著每一位市民的「生命線」。
自疫情發生以來「120」調度指揮中心以創建青年文明號為載體,用青春力量、青春擔當詮釋初心使命,在崗位上日夜堅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加強疫情防控必須慎終如始,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接好每一個電話,慎終如始地「為百姓解疑、為病患服務、為生命守護」,是我們這支青年文明號隊伍肩上的使命,更是從業以來始終不變的信仰。
原標題:《站好疫情防控前哨崗 青年文明號在行動》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