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點劇讀 雨靜
「刷完全劇回來改五星,遠超預期,該有的一樣都不少,真的沒想到還原度可以這麼高,瑞思拜。」
上周五《沉默的真相》完結,豆瓣評分高達9.1,成為截止目前愛奇藝「迷霧劇場」口碑最高的劇集。
從《唐人街探案》《我是餘歡水》到《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今年多部國產短劇市場格外熱鬧,多部短劇取得口碑、播放雙豐收。在這種勢頭下,湖南衛視也要開始做短劇了。
9月22日,湖南衛視宣布2021年取消周播劇場「青春進行時」,改做「季風計劃」。「季風計劃」將製作關照現實、有先鋒視角、能夠引發觀眾深度共鳴的電影級現實題材短劇,每周播出2集,每集70分鐘,共12集。
相比於網絡劇的熱鬧,今年衛視劇的討論度正在被邊緣化,除了《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等劇引起熱議又高開低走以外,國產影視劇的「議題設置權」一直被網絡短劇牢牢攥著。再加上長期以來衛視頻道的日播與周播劇場的題材並無明顯劃分,觀眾的關注度與印象不深,想出圈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目前「季風計劃」只是一個概念,但是卻釋放出了國產衛視劇下一階段的創作動向。
被拋棄的言情注水劇,青春進行時不能永葆青春
2011年,湖南衛視開設國內首個衛視劇周播劇場「芒果周播劇場」,先後更名為「第一周播劇場」、「青春星期天」和「青春進行時」。幾年間,湖南衛視又相繼推出了「鑽石獨播劇場」和「超級獨播劇場」,並於2017年將「鑽石獨播劇場」與「青春進行時」合併,以湖南衛視唯一的周播劇場發展至今。
雖然,周播劇場在國產電視劇製作及頻道編播領域算上一項較有影響力的創新舉措,但是在《花千骨》《旋風少女》《漂亮的李慧珍》創下當年全國網最高收視記錄,《青雲志》《旋風少女2》獲得當年全國周播劇收視第一後,湖南衛視周播劇出圈作品越來越少。特別是「青春進行時」開設之初借《旋風少女》《漂亮的李慧珍》打響後也逐漸「銷聲匿跡」。
不難看出,湖南衛視周播劇場的長劇題材集中在都市偶像與古裝仙俠兩類,內容以言情為主,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市場與社會審美流行趨勢脫節。
曾經在「按集購劇」的商業模式下,集數越多製作方從平臺方那裡獲得的利潤越高,而平臺方也更容易獲得招商和收視率。另一方面,明星過高的片酬也迫使製作方不得不以增加集數的方式分攤製作成本。這就助長了國產電視劇的「注水」風潮。
但是,隨著用戶觀看習慣逐漸小屏化和碎片化,動輒50多集的電視劇無形中增加了追劇的心理負擔,追到倍速播放以至於「心累」棄劇,長劇集市場優勢越來越弱。
在審美上,年輕觀眾則鍾愛快節奏、高水平、多線敘事的影視劇,偵探懸疑題材在內容和邏輯上更容易與用戶審美喜好達成一致,這也是愛奇藝首設短劇劇場,便選擇主打懸疑劇的「迷霧劇場」的原因。
反過來劇場帶來的聚合化傳播效益也帶動了劇集的火熱。《隱秘的角落》出圈後,《在劫難逃》上線首日創愛奇藝熱度新高,《沉默的真相》上線前搶先登上微博熱搜,一周內豆瓣評分上升至9.0。
與之相比,今年「青春進行時」的播出題材變化不大,《我不是購物狂》《上古密約》《愛情的開關》《哪吒降妖記》豆瓣評分分別僅為3.9、4.2、3.2、4.0。因為不是宏偉的歷史題材劇,又將一個愛恨情仇的小故事拉得很長,自然難以獲得高口碑。
另外,國產影視劇的大環境也在推動衛視劇場的變革。前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堅決反對人為「注水」,拉長劇集數等行為,提倡電視劇網絡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後有繼白玉蘭、飛天獎、金鷹獎將網劇納入了評選範圍的電視劇獎項。
衛視劇與網絡劇的劃分界線越來越模糊,衛視劇的優勢被逐漸弱化。「內憂外患」的環境迫使衛視劇做出變革,順應行業政策與市場發展削減劇集,轉變內容題材謀求一席之地。
受寵的電影級短劇,「季風」能給衛視劇帶來什麼?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的通知,短劇的劇集應控制在30集以內。「電影級短劇」集數更短,只有12集,製作思路和水準對標電影,形式介於長劇與電影之間,用視聽方式講故事:節奏快、多線敘事,鏡頭質感和所呈現的價值觀也向電影看齊。
與長劇相比,短劇的核心故事線更細緻,不需要恢弘的世界觀與厚重感,因此可寫的題材、故事也更多。
在《失蹤人口》的導演和編劇王瑞新看來,短劇更方便製作團隊借鑑海外優秀劇集經驗,提升國產電視劇製作水平。
「做長劇的時候,你無法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對照;當集數相近的時候,那些成熟的英美劇、日韓劇的經驗便會和我們形成對照,很容易從中找到不足,也更容易找到優勢。」
據南方周末統計,2020年開播的109部在豆瓣顯示評分的劇集,劇集長度與評分總體呈反比:20集以下的劇集平均分為6.5;21集-30集的平均分5.8;30集以上的劇集平均分5.5。
「季風計劃」的提出無疑為衛視劇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或許可以為衛視劇的發展帶來轉機。
據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分析,國外短劇能夠成為常規產品,在於付費電視臺成熟的周播模式。相比之下,國內電視臺並不具備這個條件,導致短劇的性價比低。但是,對於面向全網的視頻平臺,短劇卻會成為內容供給側的需求。
受國外季播劇影響,國內觀眾的短劇收視習慣早已養成,再加上近年來大家苦「注水劇」久矣,短劇接受度與喜愛度更高。此時衛視頻道效仿國外電視臺製作季播短劇,國內市場適應期幾乎為零,可謂是給衛視劇吃了一顆速效救心丸。
對觀眾而言,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的生活方式,以及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導致大家難以長時間專注地追一部劇。在這種情境下,電視大屏本就難以對抗移動小屏的優勢,如果不能倍速播放、跳過片頭片尾曲、祛除廣告的情況下,還需要忍受粗糙、單調、「注水」內容的折磨,便很容易被觀眾拋棄。
另外,與網絡自製劇相比,衛視劇在內容、題材上會受到更多的限制,因此也更需要維持話題討論熱度與觀眾多樣性,才能獲得更多廣告招商。現實主義題材源於生活,反映生活,自帶社會議題屬性,話題的引導能量與持久度也更大、更高,是衛視劇創作短劇集最適合、最快速的內容題材之一。
雖然「季風計劃」暫未公布具體片單,單從馮小剛、管虎、寧浩、張一白、葉衛民等期望合作的創作人名單中,能夠看到「電影級精品」是國產短劇的發展方向。雖然從行業環境、觀眾審美到廣告招商,都預示著短劇將成為衛視頻道電視劇集的重要發展方向,但是短劇並不等於唯一出路。
一方面,短劇中也不乏《奈何Boss又如何》《暹羅密碼》《長安少年行》等豆瓣評分5分以下的劇集。另一方面,網友們對「季風計劃」「顛覆長劇注水」的口號反饋並不樂觀。
可以說,短劇劇場模式距離成功、成熟仍然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探索。衛視劇能夠從長劇走向短劇,已然邁出了變革的腳步。下一步衛視劇如何發展,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