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與範村
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九省封疆、體仁閣大學士、一代文宗阮元,在1800年前前後後多次沿錢塘富春江上溯過婺江進入武義江,尋訪同宗先賢阮孚將軍開蒙的明招山千古高風,但終生武義之行印象最深刻還是嘉慶五年(1800)梅雨季盛夏特大洪災探望範村愛生範肇沂之行。1799年,風華正茂的阮元入主浙江由學政擢升巡撫,1800年擔任浙江巡撫實職,哪想盛夏暴雨汛期加上強颱風助虐,龍王爺動怒掀湧特大洪水要淹沒錢江水系一萬個村莊。根據各府邑匯報,大水造成人、財、物等損失非常嚴重,武義江和婺江交界地帶尤甚,阮巡撫策馬各地視察救災中,突然想到武義江入口範仲淹侄子後裔故裡範村,是性情相投弟子舉人範肇沂生長住地,就冒雨前行。阮元策馬飛奔與範村一江之隔的金華焦巖村,只見洪濤巨浪翻滾,不見往日親切相迎的官道,身邊隨從和焦巖村主事告知,前方金華大路已被洪水席捲,人馬都無法抵達近在咫尺的範村,範村房屋已全部被大水衝走,所幸逃離者已上山進入安全地帶,部分行動遲緩老小也已想盡辦法爬上溪灘祖宗範槐種下的500年老樟樹。阮元騎在馬上在焦巖河岸沿東南斜角望向洪水汪洋的範村方向,模模糊糊看見有棵搖搖晃晃大樟樹露出水面,他在馬上額手稱慶是菩薩樟樹娘救下洪災席捲的百姓,信佛的巡撫往如辮子浮出水面的老樟樹方向拜之又拜,祈福愛生範氏和眾百姓性命安全,就在焦巖石壁留下首詩《策馬焦巖外》無奈回返。離去時,巡撫默念所有的父母官都應向範村溪灘的樟樹娘學習,在洪水滔天中成濟世蒼生的中流砥柱,用自己的肩膀和身軀做芸芸眾生的菩提蓮座和諾亞方舟。
阮元是揚州儀徵人,祖父阮玉堂為清朝武進士,父親阮承信是修治《左氏春秋》的古文大家,他在杭州兩度做浙江巡撫,公職之餘非常喜歡和文朋詩友行吟遊賞半山(皋亭山),在他眼裡杭州半山就是紹興蘭亭,得意弟子範肇沂常伴左右。阮元是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在杭州創建詁經精舍,兩廣總督任上又創辦學海堂書院,師承戴震,對經史小學及金石詩文鑽研無所不包,主編《四庫未收百種書提要》、《全唐文》、刻售《皇清經解》1400卷、《經籍籑詁》、《十三經註疏》等煌煌巨著,以86歲高齡完美成就立功立言立德典範。阮元在浙江巡撫任上平息海盜成果卓越;對金華溺棄女嬰舊俗賞罰並舉,用自己俸祿設獎勵基金,對領養女嬰家庭實行獎勵;凡逢自己生日誕辰,就獨自尋找僻靜處煮泉讀碑,杜絕官場賀禮行賄惡習。清仁宗、清宣宗及詩學大家龔自珍、李元度等高度評價阮元人生,認為他登上了施政、學術、人品三座高峰。他非常欣賞範仲淹的為官為人,也仰慕同宗阮孚等竹林七賢的魏晉遺風,所以遇上範氏才俊讚賞有加進而對武義山水人文生發情感是情理之中的。
發寶象龍塔見證武義經濟發展
由龍王山所在三江口到範村是南北流淌的武義江主幹,全長約10公裡,聚攏小白溪、永康江、熟溪之後溝通伸張了整個武義江水系。詩路文化蘊藏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歷史人文+產業命脈。詩路兩岸集居著勤勞善良的武義先民和當下後裔及外來人口,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肥沃土地及交通地理一結合,就是經濟窪地的騰飛熱土,無論是履坦崗頭到明招山、八素山合圍的武義經濟開發區,還是永康江入流武義地界的桐琴、泉溪工業走廊都是如此,時代步伐撬動文化底蘊就如溫泉噴湧啟動爆發力,時代洪流如綠皮火車變身動車高鐵飛奔。以壺山熟水為頭枕的武義江匯聚著縣城、經濟開發區和武義最大的徐氏古鎮,矗立壺山餘脈金鞍山的明代發寶象龍塔,既是武義流金淌銀的人文坐標,也是護航武義時代列車的燈塔。這是明代書生項世良等順應民心倡議捐建的塔,知縣張國裳以《周易》為參考取名釋義。他說:「一般的塔名都用佛學的意義取名,武義是呂祖謙的婺學文化發祥地,所以取名為發寶象龍塔。」他認為,從塔頂看縣城熙熙攘攘看不清臉孔,只看見黑的、白的、淺紅、深青的頭髮,他們都是老百姓,是人間最大的寶,那些市場上擺出的魚、鹽、果、米、布……都是老百姓勞動創造的,歸根結底是物寶來自發寶,所以塔名就叫「發寶」。父母官和蒼生一樣視百姓為寶,百姓就會奮發有為雲蒸霞蔚,成為善於變化的龍,政府視百姓為寶才能贏得順應時代的創造力和精神物質雙豐收。當然,另一層知縣沒說,假如父母官視百姓為負累為蟲,那後果不堪設想。
有了積極向上官民同心的發寶象龍塔護航引擎,武義經濟開發區引領「工業強縣」戰略突飛猛進,武義列入全國10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明招文化成為建設浙東學術乃至浙江精神核心的有力支撐。發寶象龍塔西側山腰在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就建有小巧精緻香山寺,新上任官員必須到寺裡沐浴更衣再進城履職,說明武義塔山溫泉在五代就自噴流淌,有自噴資源的土地就有深厚飽滿的爆發蘊藏,無論脫貧攻堅還是文化內涵都底氣十足。
履坦崗頭:真漢子女漢子的試金石
以履坦為核心方圓十裡人群都知道,「崗頭」是特指的地理坐標和人文高地,它像一隻大公鵝頂著高高的「公鵝塊」向履坦撲來,想把一切弱小畏懼撲倒在地,但也有真漢子女漢子不畏居高臨下的施壓,一鼓作氣迎頭趕上把狂妄自大的「公鵝塊」徵服。
履坦方圓十裡的人進縣城必須攀爬崗頭;
履坦計劃經濟時代最大國家糧站就坐落崗頭東側,生產隊年代車輪滾滾、擔挑肩扛交統購,必須先徵服「崗頭」這個小山包;
缺乏鍛鍊身體素質不過硬者,即使空手一口氣登頂「崗頭」,也氣喘籲籲要急找涼亭歇力;
方圓十裡上下村,誰家孩子手腳多愛折騰,父母就會吆喝:有力氣去履坦崗頭跑跑;
為什么正宗履坦腳蹄有嚼勁,履坦抄牛在金華鬥牛中屢屢獲勝,「履坦蠻」如抄牛有使不完的勁,履坦女漢子可汙泥醬瓜制服抄牛,因為它們和他們都是反覆衝頂履坦崗頭練出來的。
1998年啟動開發的履坦崗頭工業園區,取名意味深遠。即使現在把「崗頭」基本削平了,老履坦人路過崗頭渾身還是像打了雞血。
在武義江下遊,履坦崗頭就是履坦人文和履坦精神的文化底蘊所在。你在履坦渡頭歷經艱難坐船上岸了,好像履道坦坦一馬平川了,你向縣城方向走出申明古街,遠遠就看見高高的崗頭如梁山好漢穩穩把守在路中央,這是代表履坦歷史文化的特有風物,充滿寓言哲理,有挑戰的人生才精彩無限。(未完待續)